回归真实的生活,用真情实感去思考
原则解析
我曾经多次想过自己做面试辅导的意义。近两年,考公的热度和氛围越来越浓,竞争也愈加激烈。很多同学进面后,不仅要报线下班,还要报线上班,跟一个老师学习感觉不够,还要再找另外的老师学,而且,越是优秀的人,越是这样,因为他们学习的内驱力和自律性本来就足。于是,考生总体的水平被推的越来越高,考官对考生的期待也自然水涨船高。然而,录取的岗位总共就是那么多,最终能上岸的人数也还是那么多,面试本质上还是零和竞争,那么我所做的面试辅导,到底有没有意义?我曾经不止一遍的问过自己。
最后我发现,确实是有的,不仅有,而且意义非凡。
来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昨天晚上,正当我在书房里为这本书写前言的时候,接到去年国考的一个学生的电话。她去年报考的是一个很高大上的国家部委机关,在笔试成绩并不占优势的情况下,面试表现特别优秀,最终高分突围,成功上岸。
体制内工作,尤其是人才济济的部委机关,是一个很讲究分寸感的地方,对刚入部的新人,其实周围的每双眼睛都在看着你,看你的工作表现,你的为人处世,都在默默地等着给你下第一个定论。她在电话里跟我说:静斐老师,和同事相处太顺了,真的太顺了,顺的有点让我慌张,不敢相信。我问她:你是怎么做的?她说:真的就是我们学习面试时在课堂上讲的用到的那些,太神奇了。虽然我才刚来,但感觉这个单位特别熟悉,每个人都对我很好很满意,所以心里有点慌慌的,怕这不是真的,或者有什么自己疏忽的环节。那一刻我心想的,除过为她开心,还有就是:10年前,我初次踏入体制内时,懵懂无知,事事全凭自己摸索,一路上走了不少的弯路。如果10年前,有人告诉我这些,那该多好呀。
回到我们这节课要讲的内容:回归真实的生活,用真情实感去思考。做公考教学以来,我发现了各层级的面试考场上普遍存在的一个神奇现象,那就是:很多同学一上考场,就不再是自己了。思考和表述都不再自然,被束缚在“考生”“答题”这样的套子里,不要说超常发挥,甚至连平日里正常的思考能力都不再具备。这种情况下,就很容易脱离实际,为了答题而答题。反映在考官那里的感受,就是答案一股“答题腔”,不真诚,无实用性,脱离实际,敷衍了事。
这一现象的深层次原因之一,在于很多考生没有把答题和真实的生活结合起来,用真情实感去思考,反而会无意识的将答题与真实工作生活割裂甚至对立。加上没有机关单位工作经验,认为答题就是在答题,所以导致说出的答案总是差点真实的味道。举个例子,比如我之前的一位学生,是国内排名前两名大学之一的博后,平日里她是非常谦虚亲和的一个人。
一次上课让她回答这道题目:同事工作失误,却将错误全部归到你身上,导致领导批评了你,你会怎么做?她在答题中说了这样一句话:“......我会找到这位同事,请他一起和领导解释清楚......”,我问她:这真的是你的真实想法吗,平日里遇到和同事有这样的矛盾,你也会这么解决吗?她说不是,平常在工作中,她不会去太在意,会将注意力放在做好自己的事情上,这件事情,会选择让它顺其自然,流言止于智者,终于烟消云散,用不着太在意。我又问她:既然平时都不会这么去做,答题时为什么要这么说呢?她摇头无奈的笑了一下,说自己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其实这种言不由衷的现象在很多同学身上都有。根本原因,就是没有意识到,答题,尤其是人际关系这种几乎完全来源于实际生活工作的题目,就要做到回归实际的生活与工作,这才是答题的最佳思路,最自然境界。而我认为,凡事的最高境界,就是自然。
有的同学可能要说了,答题就是答题,和实际工作有什么关系。那人际关系题目的作答,和真实的工作,究竟有无关系,有多大的关系?我之前在县级、省级、部委机关共工作了十年,凭借我有限的工作经历,我可以非常负责任的告诉大家:起码到目前为止,我没有发现任何空穴来风,完全脱离实际的的人际关系题目。每一道题,我都能在实际的工作汇总找到它的原型,并且有过之而无不及。
既然它来源于实际,要答好题目,答的自然真诚,一个基本的要求,就是我们要回归工作和生活,用我们的真情实感去思考去作答。只有你的出发点是如何真正的解决问题,你确实这样想,你才会有表达的欲望,你才会相信你所说的,你答题时才会呈现出自信,真诚的状态,只有你相信自己,考官才会相信你。那有的同学可能要问了:真情实感的重要性我明白了,可要如何用真情实感去思考,去作答呢?
更多了解和学习可关注天津惟中和下方评论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