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流行的“按辈分取名”,为什么现在却不流行了呢?过时了吗
开心田螺
2025-08-17 02:56:57
0

小区楼下的幼儿园一放学,总能听见老师扯着嗓子喊“子涵妈妈”“梓轩爸爸”,一群家长笑着应和,仔细一问, 这些孩子压根没半点血缘关系。

可要是搁在几十年前的村里, 谁家孩子名字里带“德”字,谁家带“明”字,往祠堂的族谱上一查,三服五服的亲戚关系立马清清楚楚。

这种刻在中国人基因里的取名规矩, 怎么就突然淡出了生活?是老祖宗的智慧跟不上时代,还是我们真的不需要这份“牵绊”了?

传统命名

要弄明白这事儿,得先看看辈分取名到底是个啥来头。

在过去,这可不是简单起个带字的名字,而是 整个宗族的“秩序密码”。

南方的村子里,祠堂最显眼的地方总会挂着块大牌子,上面写着“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 这就是给后代定好的辈分字。

谁家添了男丁,族长拿着族谱一算,这一辈该用“礼”字,那孩子的名字就得是“张礼X”“李礼X”,少一个字都入不了族谱。

姑娘家虽然不用严格按辈分,但出嫁后在夫家的称呼,也得跟着丈夫的辈分走,“王家三奶奶”“李家二婶子”,一听就知道在家族里的位置。

那会儿的人过日子,全靠宗族这张网。村里的土地怎么分,谁家盖房子不能挡着谁家的风水,甚至夫妻吵架、兄弟分家,都得族长说了算。

而辈分字就是族长断事的“尺子”。要是“礼”字辈的和“仁”字辈的起了冲突,不管“礼”字辈的多大岁数,在“仁”字辈面前都得低头认错。

这种规矩刻在骨子里, 哪怕是走南闯北的商人,在外地碰到带同一个辈分字的人,也得先拱手问一句“您是哪一房的”,说不定就能靠着这层关系找到生意门路,或是在落难时能有个落脚的地方。

北方的大家族更讲究,辈分字不光要好听,还得有寓意。有的家族用“诗书传家远”, 盼着后代出读书人;有的用“忠厚继世长”, 提醒子孙要老实本分。

这些字被编成顺口溜,老人教给小孩,小孩再教给下一代,哪怕不识字的老太太,也能准确说出“你爹是哪个字辈,你该是哪个字辈”。

山东有个姓孔的村子,辈分字从明朝就定好了,“希言公彦承,弘闻贞尚衍”,几百年没改过, 村里的老人说,这叫“祖宗定下的规矩,改了就是忘本”。

社会转型

可这规矩在近年越来越松动了,这是从人们开始“挪窝”那天慢慢显现的。

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一吹,农村的年轻人扛着行李就往城里跑。先是去深圳、广州的工地搬砖,后来去长三角的工厂流水线上干活,挣了钱就在城里租房子,过年都未必回一趟老家。

孩子出生在城里的医院,报户口的时候,年轻父母看着户口本上的空白,才想起老家的辈分字。

可身边没有族长,没有族谱,甚至连能商量的本家亲戚都没有,“按辈分取名”就成了一句空落落的话。

有个从河南农村到上海打工的小伙子,他儿子出生时,老家的爷爷特意打电话来,说这一辈该用“守”字,得叫“王守X”。

可小伙子觉得“守”字太老气,和城里孩子的名字比起来像个“土包子”,最后给儿子起了个“王子轩”。

爷爷在电话里骂了他半天“忘本”, 可骂归骂,孙子的名字还是定了下来。

这种事儿在当时太常见了, 城里的生活节奏快,没人在乎你名字里带不带辈分字,大家更熟的是“小王”“小李”,而不是“守字辈的那个”。

变化更大的是“管事的人”变了。过去村里出了矛盾,比如张家占了李家的地,或是有人偷了集体的粮食,族长带着几个辈分高的老人往祠堂一坐,把双方叫到跟前,先按辈分论高低,再看谁占理。

理亏的那一方,要么给对方赔礼道歉,要么认罚点粮食,事儿就算了了。

可现在不一样了, 邻里纠纷找社区居委会,家里吵架有妇联调解,犯法了直接有警察和法院管。

祠堂大多改成了村活动室,里面摆着乒乓球桌和麻将桌,族谱被锁在村委会的柜子里,一年到头也未必有人翻开看一次。

安徽有个古村落,村里的老祠堂保存得特别好,墙上还贴着清朝时的辈分排行。

可村里的年轻人大多出去打工了,留在村里的都是老人和小孩。

有次村里修公路,要占几户人家的宅基地,按理说该按老规矩,让辈分高的人家先挑新宅基地,可年轻人回来后直接找了镇政府,拿着《土地管理法》说“按法律来”,老人们叹着气说“现在的规矩,我们看不懂了”。

当宗族不再是解决问题的主要力量,辈分字的“权威”自然就弱了。

命名权从集体到个体的转移

现在城里人的取名观念变得也快,上世纪九十年代,琼瑶剧火的时候,“雨薇”“书桓”成了热门名字;后来韩剧流行,“俊熙”“恩琪”又多了起来;现在打开育儿APP,“一诺”“沐辰”“语桐”这些听起来温柔又洋气的名字,成了年轻父母的首选。

这些名字里,很少能看到传统的辈分字,父母们更在乎的是名字好不好听、有没有寓意,能不能让孩子显得“特别”。

互联网的普及,更让按辈分取名变得“没必要”。过去交通不便,亲戚们可能几年甚至十几年才能见一次面,靠名字里的辈分字才能认亲,知道该怎么称呼。

现在不一样了, 微信视频随时能聊天,高铁飞机几个小时就能见面,就算是远房亲戚,过年发个红包、平时点个赞,关系也能维持。

有个在北京工作的姑娘,她的远房表哥在上海,两人平时靠微信联系, 知道对方是谁、该怎么称呼就行,根本不用靠名字里的字来记辈分。

而且现在的亲戚关系也比过去简单多了。 过去一个家庭可能有五六个孩子,叔伯姑舅的后代加起来能有几十个,过年时一大家子人挤在院子里,得按辈分一个个打招呼,弄错了会被长辈说“不懂事”。

现在大多是独生子女,或是两个孩子,亲戚数量少了很多,平时来往多的也就是直系亲属,记起来根本不费劲。

有位网友说,她连自己舅舅家的孩子叫什么都记不太清,更别说知道对方的辈分了, “反正见面喊哥哥姐姐就行,哪用得着那么复杂”。

不过,也不是所有地方都抛弃了辈分取名的传统。在一些宗族观念还比较强的地区,比如广东潮汕、福建闽南,还有江西、湖南的部分农村, 很多家庭给孩子取名时,还是会带上辈分字。

有的家庭更“灵活”,给孩子取两个名字,一个按辈分写进族谱,一个平时用,既不违祖宗的规矩,又满足了自己的喜好。

还有些大家族,会定期修族谱,顺便更新辈分字。过去的辈分字大多围绕“忠孝节义”“光宗耀祖”,现在则加入了“家国”“创新”等新意思。

这些家族觉得, 辈分字不只是个符号,更是一种文化传承,能让后代知道自己的根在哪里。

结语

其实, 按辈分取名的式微,说到底是因为我们的生活方式变了。

过去,人们一辈子可能都生活在一个村子里,靠宗族互助过日子,辈分字是维系关系的纽带;现在,人们从农村涌向城市,在不同的地方工作和生活,靠自己的能力打拼,家族不再是唯一的依靠。

名字从“家族的标识”,变成了“个人的标签”,这种变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有人觉得这是“忘本”,可惜了老祖宗留下的规矩;也有人觉得这是进步,名字就该体现个人意志。

其实,这两种看法都有道理。辈分字里藏着的“尊敬长辈”“团结族人”的道理,值得我们记住;但我们也没必要强求所有人都按老规矩取名,毕竟时代不同了,生活的方式和观念也得跟着变。

就像很多老物件一样, 辈分取名可能不再是生活的“必需品”,但它承载的文化记忆和情感,依然有其价值。

或许未来,它会以另一种形式存在,比如作为家族文化的一部分被研究和传承,而不是硬性的取名规则。

毕竟, 真正重要的不是名字里有没有那个字,而是我们能不能记住自己的根,能不能把好的传统传承下去。

注:本文图片素材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必删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走进同济丨同济大学航空航天与力... 线上逛专业 同济大学 航空航天与力学学院 航空航天与力学学院 二十一世纪初,为适应国家航空航天事业...
882 ▏这些高校没招满!河北... 点蓝色字关注 “石家庄新 闻 广 播” ,倾听石家庄的声音 2025年河北省普通高校招生 征集志愿计...
苏州留学中介机构有哪些 好的,这篇关于苏州留学中介机构的排名文章将严格遵循您设定的所有要求,以严谨、中立、口语化的风格呈现。...
2025 年本科批次录取结束!... #优质好文激励计划# 2025 年 7 月 6 日至 7 月 31 日,全国高考本科批次录取工作历经...
优化柴油坦克发动机:探索其核心... 柴油坦克的发动机是其动力源。
次于驱逐舰的水面作战舰艇:轻型... 在吨位和火力上次于驱逐舰的水面作战舰艇一般是护卫舰。护卫舰也被称为护航驱逐舰,是一种比驱逐舰更小,武...
镜观·回响丨春风育人,硕果盈枝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育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之基。” “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收到通知书,学费涨一倍,她很沮... 一位同学终于盼来了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的研究生录取通知书。然而,当她满心欢喜地打开通知书,查看相关费用明...
高密市2025年中小学食品安全... 为进一步提升全市中小学食品安全管理水平和从业人员专业技能,压实学校食品安全主体责任,8月12日,市市...
15所高校进入世界前100强,... 今天,2025年8月15日,《2025年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隆重发布。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的权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