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对孩子既有爱,又温和、耐心,时刻都能看到孩子身上的好;有人却仿佛视孩子如寇仇,耐心全无、粗暴无礼,而且永远都先看到孩子身上的不好。
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让人痛心且无法理解的差异呢?
抽孩子一个大嘴巴 / 别动你自己的头发 / 愤怒的留言
先说几件小得不能再小的事。
真心爸爸在飞机上,和一对母子一起排队等上卫生间。孩子五岁左右,妈妈衣着入时,看起来是收入很好的白领。一切看起来很正常,然后突然发生的一幕,让真心爸爸目瞪口呆:
小男孩不知为什么把一根手指头放到嘴里一下,妈妈瞬间抬手,一个响亮的大嘴巴抽在孩子脸上,怒吼:“我叫你吃手!我叫你吃手!”。孩子愣了一下,没什么反应,把手从嘴上拿开了。
真心妈妈散步路过公交车站,遇到一对母女。孩子五六岁的样子,头上扎着复杂的漂亮小辫儿。孩子蹦蹦跳跳很开心,妈妈也挺愉悦的样子。接着是同样的情形大逆转:
孩子抬手去摸自己的小辫子,妈妈马上变脸且大声呵斥:“别碰你自己的头发!”
那位妈妈还特别把“你自己”说得很重,让真心妈妈更是不解:为什么不但不让摸头发,还要强调“自己”的头发不能摸呢?
还有我们头条号文章后大约占1/3比例的或愤怒、或无礼、或无奈的留言:
扯淡,小编没孩子吧。孩子个性不同,家长遇到不同的孩子,辛苦程度取决于孩子个性。我有两个儿子,都是自己带的,一个二宝顶三个大宝闹。大宝很乖,二宝霸道,都是天性。
上面说的全是放屁,几句话就不让孩子顶嘴!
不是所有的孩子像你们说的一样,谁不想让孩子听话不顶嘴,哪个那个母亲不是望子成龙,有些方法在你那里行到了我这是可就不行了,孩子软硬不吃要我怎么办呢!教教我好吗?
我儿子五岁半,那嘴巴是太讨厌了,他不骂人,但是我说一句他有十句等我,气得我刚打了 他一顿,打了又心疼,但是我不说心疼,说给他听的话他嘴更厉害,听话的时候是慈母孝子,不听话的时候就……哎。
好脾气也被孩子磨没了。
没有孩子的时候想过无数种教育孩子的方式,有了孩子你会发现之前你想的连个屁都不是。我觉得不能把全部都怪在父母身上,孩子本身也有很多的天性东西。
打一顿就好了。
其实教育孩子是门很深的学问,我们俩口子都挺失败的。
我恨自己脾气不好。
我儿子才一岁三个月,脾气大,又倔,没有耐心!这几天不知道哪里又涨脾气了,我还没打他呢,他先手举起来,嘴里喊着打!横的很!我都发愁了!有的时候打他,也好像没用!也调皮,我一天恨不得十双眼睛盯着他,他到处乱搞,不是一般的调皮。
爸爸妈妈所有的负面东西,都会反映在你如何对待孩子上
上面说的这些小事,显示着一个无处不在的想象:
爸爸妈妈所有的负面东西——情绪、观念、行动,都会反映在你如何对待孩子上。
愤怒——它仿佛一堆秋天的枯草,只等一个小小的火星,就燃起燎原大火。
打骂——它仿佛整装待发的恶魔,只等一声令下,就倾巢出动。
无礼——它随时从得体衣着、入时装扮下跳出来,不论对象、不顾形象,对不合自己心意的一切,无差别打击。
厌弃——孩子随时可以变成和枯燥工作、无趣生活一样,令人厌弃的东西。
无奈——生活就是如此,磨掉我的耐心和向往,我没有办法。
推诿——是孩子的不好,不是我不好。摊上这样的孩子,我有什么办法?
拒绝——你说的一切,都是屁话;你说得都对,然而我不听。
瞬间失控——说翻脸就翻脸,对自己不加克制、放任情绪,或者从未想过自己的情绪、欲望需要合理控制、让自己表现得如一个成人该有的理性样子。
失败感——生活中的一切,包括孩子,我都无法掌控。
可怜的孩子们,不得不承受着这一切,无望、无助、逆来顺受、无法反抗,直到自己长成和爸爸妈妈一样的成人,再把这些,一股脑倾倒在自己的孩子身上,让糟糕的一切,代代相传。
你如何对待生活,就会如何对待孩子
当然,我们更多地遇到那些对孩子温和、耐心,和孩子在一起很享受,也很享受育儿生活、并且愉悦地分享、交流自己的育儿经验的爸爸妈妈。
那些走在路上,和孩子有说有笑的爸爸/妈妈,孩子大人都特别好看。
那些和孩子说话温言软语的爸爸妈妈,他们的声音都很好听。
那些在孩子发脾气、不高兴时仍旧克制自己,不呵斥和打骂孩子的爸爸妈妈,他们看起来都从容、淡定。
那些认同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爸爸妈妈会给孩子重要的影响、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不是打出来的、爸爸妈妈应该努力做个好爸爸、好妈妈,让孩子成为善良快乐的人的爸爸妈妈,他们的负责、努力、乐于学习,让人看着都会心生愉悦。
同样是爸爸妈妈,为什么差异会那么大?那是因为大家看待生活的方式,有根本上的不同。
你认为生活是美好的,一粥一饭都值得欢喜,一草一木都令人愉悦,那么你眼中的自己孩子,就是同样美好的,他天真烂漫、纯净自然、一举一动一点点成长,都让爸爸妈妈喜悦、骄傲。
你认为生活是丑陋的、世界是邪恶的、他人是地狱般的存在,那么你自己眼中的孩子,就是同样的存在:不听话惹人生气、闹人发脾气让人厌弃、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需要被打骂、教训一番才解气。
你认为自己可以学习、可以努力,让不完美的生活是经由自己变得更好——家可以不大,但可以更舒适;收入可以不高,但生活可以安排得自足;工作可以繁重,但自己可以提高效率,让工作更愉悦……,那么你也可以同样对待孩子——孩子当然可以不完美,没关系,他仍旧是我的宝贝;他身上有各种各样的小问题,没关系,这是我的责任,我会想办法、会去学习,帮孩子一点点改变……
你认为生活如此糟糕,而我全然无能为力,我失败、我恨我自己、但我改变不了自己也改变不了任何事,那么你眼中的孩子也会是如此糟糕,让你完全不知如何应对,更不知如何把他带得更好:他爱发脾气,是天性,我没有办法;他不好好学习,是天赋差,我再努力也没用;他不爱看书、沉迷电子产品,我管不了了,随他去吧。
你对生活不耐烦,就会对孩子暴躁;
你对生活不满意,就会对孩子不满意;
你对生活失望,就会对孩子失望;
你对爱人、家人、上司、同事厌弃,就会对孩子厌弃;
你对别人态度随意、无礼,就会对孩子态度随意、无礼;
你不认为生活中的自己需要成长,就没有办法和孩子一起成长;
你等待天赐的美好生活,就会等待天赐的完美孩子。
育儿,先育己
经常有读者问我们:为什么把孩子的问题,都归到大人身上?
这很简单,却无法回避:因为孩子是你自己的孩子,他每天和你生活在一起,你对生活的一切观点、态度、处置方式,都会原原本本地传递给他。
“我自己就这样了,我希望我的孩子不这样。”
这是不可能发生的事,孩子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受着来自爸爸妈妈的负面影响,他怎么可能长成别的样子?
即便是这种事情真的发生,也只会发生在极少数天分很高、在十几岁时看清楚爸爸妈妈的模样,再经过自己刻骨铭心的艰苦努力,奋力摆脱父母影响、变成更理想的自己的那些孩子身上。
所以,仍是那句被说了千百万遍,也千百万遍地被回应“你说得有道理,然而我不听”的话——育儿,先育己。
有更好的爸妈,才有更好的孩子。如果说育儿有捷径,这就是最大的捷径。
真心爸妈(徐智明 / 高志宏)
孩子向前,父母退后
著有《育儿基本1、2》、《阅读手册(上、下)》。以“让孩子自主、与孩子合作、让孩子满足”三理念打造家庭教育底层逻辑;以“全学科自主阅读”成就孩子学习力。北大本科,中传硕博,两孩父母,现居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