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年高考作文预测及佳作赏析:笔尖上的迷茫与追寻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的同学说:“每逢写作文,自己常常感到无话可说,只好东拼西凑,说一些空话套话,甚至编造一些材料。”
有的老师说:“每次学生作文,我都辛辛苦苦地批改讲评,但是学生往往只看分数,不注意自己作文中存在的问题,所以提高不快。”
请针对上面两段话所反映的情况,联系自己和周围同学的现状,以对中学生作文的看法为中心,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文题解析】: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这篇作文材料反映了中学生写作教学中两个普遍存在的矛盾现象:学生“无话可说”的写作困境与教师“批改无效”的教学困境。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解析这个现象的本质。
首先,学生写作困境的核心是生活体验与表达能力的双重缺失。材料中学生“东拼西凑”“编造材料”的表现,说明他们既缺乏真实的生活积累,又缺少将日常见闻转化为写作素材的能力。就像一个人站在空仓库前发愁没有货物可卖,实际上问题既在于仓库确实存货不足,也在于他不认识那些可以变卖的物品。
其次,教师教学困境的关键在于反馈机制失效。老师“辛辛苦苦批改”却收效甚微,就像医生开了药方病人却不吃药。问题不在于药方不对症,而在于治疗环节出现了断裂。学生只看分数不看批注,就像运动员只关心比分牌而不理会教练的指导,这样的进步自然缓慢。
更深层来看,这反映了应试教育下写作目的的异化。当写作变成纯粹为分数服务的技能训练时,学生就难以体会文字表达的真实乐趣。就像让一个人反复练习写情书却从不让他真正恋爱,久而久之,连最动人的情话也会变成枯燥的套路。要改变这种状况,需要重建写作与生活的真实联系,让文字重新成为表达思想、记录生活的自然需求。
写作时,开头可从学生和老师对作文的两种困惑切入,指出当前中学生作文存在的普遍问题:学生缺乏真实体验导致内容空洞,老师批改反馈难以有效落实。接着分析问题根源,如应试压力下的功利化写作、生活观察不足、师生互动机制不健全等。中间部分可分层展开:先强调生活积累的重要性,结合自身经历说明真实素材的力量;再探讨如何建立有效的写作反馈机制,比如通过面批、互评等方式让学生真正参与修改;最后可升华到作文的本质是思维与表达的训练,而非单纯应试工具。结尾可呼吁回归写作初心,提出“用笔尖丈量生活,以思考滋养文字”的愿景。
立意:
1.作文何必东拼西凑?生活自有源头活水。
2.拒绝“假大空”,从养成良好文风开始。
3.无话可写的背后,是思考的惰性。
【佳作赏析】:笔尖上的孤独与寻觅
在图书馆的宁静角落,我沉浸在作文书的海洋中,耳畔却回响着同学们的抱怨声:“写作文时,常常感到无话可说,只能东拼西凑,满纸空话套话,甚至不惜编造素材。”这句话如同钥匙,悄然开启了我对中学生作文的深刻洞察。
作文,对许多同学而言,仿佛是一道难以跨越的峡谷。在文字的世界里,他们迷失了自我,失去了独特的声音。那些空洞的辞藻,宛如无生命的石块,堆砌在纸上,沉重而窒息。这样的作文,如同没有灵魂的躯壳,无论怎样粉饰,也无法绽放光彩。
我也有过类似的经历。每当面对空白的作文纸,心中便笼罩着无形的压力。思绪万千,却难以落笔。于是,我开始从作文书中摘抄所谓的“金句”,试图拼凑成一篇篇看似华丽的文章。然而,这些文章,却如无灵魂的画作,色彩斑斓却无法触动人心。
老师们总是耐心批改我们的作文,他们以智慧和汗水为我们指引方向。但我们发现,尽管他们辛勤讲解,我们却往往只关注分数,忽视了作文中的问题。这种态度,就像掩耳盗铃,自欺欺人。我们以为这样能逃避现实,却不知这样的逃避只会让我们与作文的本质渐行渐远。
作文究竟是什么?它不是技巧的堆砌,不是辞藻的华丽,更不是为了得分而存在。它是我们内心世界的投影,是我们对生活的感悟,是我们对世界的思考。它需要我们用心去体验,用笔去倾诉,用灵魂去书写。
我认为,中学生的作文需要回归本质。我们需要培养对生活的热爱,对文字的敬畏,对思想的追求。我们需要在作文中发出自己的声音,找到自己的方向。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我们需要用心去感受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从中汲取灵感。每一次日落月升,每一次与友人的交流,每一次内心的挣扎,都是我们作文的素材。我们需要用敏锐的眼睛去捕捉生活中的美,去感悟生活的真。
文字是作文的载体。我们需要学会用文字去描绘、去创造。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是我们思想的载体,都是我们情感的表达。我们需要用细腻的心去触摸文字的质感,去感受文字的温度。
思想是作文的灵魂。我们需要用思想去引导文字,去塑造作文。我们需要在作文中展现自己的思考,自己的见解。我们需要用智慧的心去挖掘思想的深度,去拓展思想的广度。
作文不是考试,不是竞技,而是心灵的对话,是灵魂的交流。我们需要在作文中找到自我,找到独特,找到属于自己的世界。
让我们放下心中的重担,放下对分数的执着,去探寻作文的真谛。让我们在生活的海洋中勇往直前,寻找那片属于自己的海域。让我们在文字的世界里自由翱翔,书写属于自己的传奇。在这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时代,让我们用作文的力量去探索生命的意义,去创造属于自己的未来。
【佳作赏析】:笔尖上的迷茫与追寻
那是一个午后,阳光透过教室的窗户,斑驳地洒在一张张年轻的面孔上。同学们静静地坐在座位上,等待着作文课的开始。我坐在书桌前,手中握着笔,心里却是一片空白。作文,这个曾经让我热血沸腾的词,如今却让我感到无比的迷茫。
“每逢写作文,自己常常感到无话可说,只好东拼西凑,说一些空话套话,甚至编造一些材料。”这是同学们的心声,也是我的心声。在文字的世界里,我们似乎迷失了方向,找不到那个可以倾诉的灵魂。
我记得,有一次写作文,题目是《我的梦想》。我绞尽脑汁,却只能写出一篇满是空话的作文。我的梦想,究竟是什么?我迷茫地写着,迷茫地涂改,最终,那篇作文成了我心中的一块伤疤。
老师批改完作文,总是耐心地给我们讲解。他们的眼神里充满了期待,仿佛在说,孩子们,作文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它是你们心灵的窗户。然而,我们往往只看到了分数,忽略了作文背后的意义。
我记得有一次,老师批改我的作文后,指着一段文字说:“这里的描写很细腻,但你的感情却不够真挚。”我低下头,脸红得像是被烫伤。我意识到,我写的是文字,而不是我的内心。
作文,对于我来说,曾经是那样美好。我记得小学时,第一次用文字记录下自己的心情,那份喜悦至今仍在心中。然而,随着年岁的增长,那份纯真逐渐被现实的尘埃所覆盖。
我开始尝试着去改变。我读了很多作文书,模仿那些优美的文字,试图找到自己的声音。我发现,那些优秀的作文,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它们都有着深刻的内涵,都有着作者真挚的情感。
有一次,我写了一篇关于母亲的作文。我用最朴实的文字,记录下母亲对我点点滴滴的关怀。当我把作文读给同学们听时,他们都被我的文字所打动,有的甚至眼含泪水。那一刻,我明白了,作文的魅力在于真实,在于情感。
我开始尝试着去感受生活,去记录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我发现,那些看似平凡的事物,其实都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我写下了校园里的落叶,写下了夜晚的星空,写下了和朋友间的欢声笑语。
作文,不再是无话可说的尴尬,不再是无病呻吟的牢骚。它成为了我情感的寄托,成为了我成长的见证。我学会了用心去写,用心去感受,用心去生活。
作文,是一场心灵的追寻。它让我们在文字的世界里找到了自己,找到了那个可以倾诉的灵魂。让我们不再迷茫,不再迷失,用文字去描绘生活的色彩,用心灵去感受世界的美好。
下一篇:苏州英国留学中介电话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