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行之力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2025年的暑期,矿大学子高擎“能源报国 挺膺担当”的旗帜,将专业所学融入火热实践,深入基层一线,在观察中感悟,在奉献中成长。全校576支实践团队(其中主题实践团队497支,专题实践团队79支),4624名大学生在253名指导教师的带领下,奔赴祖国广袤大地,开展了主题实践与专题实践相结合的社会实践活动。主题实践涵盖“观察发展成就”“踏寻先烈路 砥砺青年行”“助力乡村振兴”“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三下乡”“返家乡”“服务首都建设”,专题实践聚焦“科技矿场”,实践内容异彩纷呈。
“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优秀的实践团队不断涌现,他们相信,青年虽微芒,聚力成骄阳,可以寻光探源、赋能乡野、求索创新、服务京华,将千千万万的实践足迹,叠成国与家的能源版图。 时光荏苒,多数团队的实践征程已近尾声。涓流虽寡,浸成江河;爝火虽微,卒能燎野。 这个夏天,矿大学子以饱满的热情、昂扬的斗志、严谨的作风,在祖国各地贡献了属于他们的星火之力,把青春奋斗融入国家能源事业与民族复兴伟业,以青春之我铸就能源强国之基!
下面就跟随小编的视角
来看看他们
都留下了怎样的实践故事吧
第十一期之
理学院赴河北信都“耘梦小太阳”社会实践团
河北省邢台市信都区郭村小学坐落于太行山革命老区,作为乡村振兴重点区域,当地学生在素质教育资源方面存在明显短板。我们依托专业优势,创新采用学业辅导、思想引领、素质拓展三位一体的支教模式,旨在激发乡村儿童的学习热情,培育他们自信、自强、自爱的品格,为其搭建连接外界的桥梁,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力量。
PART.01
开班仪式
支教第一天,支教团开班仪式暨“燕归巢”返乡大学生交流座谈会顺利举行。会上,我们详细介绍了精心打磨的特色课程体系,着重说明要将大学课堂的前沿知识、实验室的创新思维,转化为孩子们能理解、愿参与的教学内容,结合郭村小学的实际情况,用寓教于乐的方式,慢慢点亮他们眼中的光芒。座谈会上,几位返乡大学生分享了自己带着所学回馈故土、在社会实践中收获成长的故事,这让我们对“社会实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精神的接力。
PART.02
“三位一体”传新知
PART.03
教师访谈
除了课堂教学,我们还特意安排了对郭村小学三名教师的深度采访。有位教龄30年的老教师,用带着乡音的话语讲述着“顺利送走一届届学生毕业”的教学成就感,话语间满是坚守的热忱;作为中坚力量的中年教师,谈及自己常额外花时间陪伴孩子们,抓住课余间隙帮他们弥补英语学习的差距;还有一位青年教师,眼里闪着光,分享了用“1919好朋友”这类趣味口诀帮孩子们理解知识的做法,却也坦言面临“家长家庭教育跟不上、学生外出见世面机会少”的现实困境。
从他们的讲述中,我们不仅了解了乡村教师群体的工作日常与精神动力,更对“制约乡村孩子发展的因素”有了更本质的认知——既有观念认知的差异,也有城乡教育衔接的断层。这些鲜活的一手信息,为后续通过宣传助力乡村教育工作提供了扎实参考。
PART.04
实践感悟
此次郭村小学实践之行,是一场深刻的双向成长。课堂上,孩子们的好奇与专注,让我们体会到知识传递的温度;三位教师的坚守、摸索与创新,更让我们读懂乡村教育的重量。这里的经历让我们明白,乡村振兴的“教育先行”,不仅是资源补给,更是精神接力。我们既要做知识的桥梁,更要以青春之力扎根大地,在责任与担当中,让教育的光照亮更多角落。
现实和理想之间,不变的是跋涉;
暗淡与辉煌之间,不变的是开拓。
矿大学子积极投身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扎根乡村大地了解真实国情,深入田间地头倾听民众心声,将青春挥洒在希望的田野上,用智慧与汗水助力乡村蜕变。他们以专业所学为乡村建设添砖加瓦,用脚步丈量土地,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在乡村的巨变中感悟党领导人民摆脱贫困、迈向振兴的伟大成就,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为乡村的持续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以实践行动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
与矿大同呼吸,与祖国共命运!
拂去冷气,向阳生,向光行!
践行致理,青春火,耀华年!
我们下期再会!
投稿须知
微故事征稿开始啦!
微信编辑 | 丁宇轩
图文来源 | 团队投稿
责任编辑 | 高孜萱 蔡佳彤
责任主编 | 罗茗 赵佳璇
上一篇:大学四年宝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