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我是瑞秋。
前几天陪八岁的儿子写作业,看着他心不在焉、磨磨蹭蹭的样子,我心里的火一下子就上来了。
忍不住指责了他一顿,可他依旧没有太大变化,我就更生气了。
儿子察觉到我的不开心,试着凑过来跟我说话,问我问题,想要拉近和我的距离。
可当时的我正沉浸在气头上,像是对他“关上了一扇门”,冷冷地没有回应。
看到我的沉默,儿子怯怯地退了回去,也不再说话。
第二天冷静下来,我回想起这个场景, 突然意识到,那不就是情绪暴力吗?
现在大部分父母都不会严厉地打骂孩子,但忽视、冷漠和孤立等,这些看不见的情绪暴力,同样会在孩子心里留下痕迹。
今天就想和大家聊聊,亲子关系中的“情绪暴力”。
1
在孩子眼里,爱有时会忽然消失
爱孩子的心,父母始终是确信的,无论如何都不会动摇。
可是在孩子的感受里,这份爱,真的一直都是一样的吗?
当父母喜笑颜开、轻松自在、随和温柔的时候,孩子会毫无疑问地感受到自己是被爱和接纳的。
可一旦父母情绪上头、脾气失控,尤其是在看到孩子屡教不改、言行让人失望,被吵得心烦意乱,或是在工作压力下身心俱疲时……
父母的态度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变得冷漠,缺乏温情。
虽然父母知道自己是一直爱着孩子的,可 当这份爱,被一层又一层情绪遮盖住时,孩子是感受不到的。
站在孩子的角度,当他看到父母情绪失控时,他会疑惑:“怎么回事?父母好像对我撤回了一份爱。”
那一刻,孩子会真切地感觉到父母的心门关上了,对他的爱戛然而止。
有些父母在情绪来临时,对孩子说起话来更是口不择言:
“你再这样,我就不爱你了。”
“你再不听话,我就走了。”
“你有病吗?你是傻瓜吗?”
有些父母甚至连一句话都懒得说,看都不看孩子一眼,试图用冷漠和忽视来“教训”他。
这就是赤裸裸的情绪暴力。
孩子看到父母对别人都是笑脸相迎,唯独对我黑着脸,甚至视而不见;
那么他们肯定会觉得,那一定是因为我很差劲,不值得被爱,我总是做错事,我不配得到父母的爱。
孩子虽然小,但他能敏锐感受到父母的情绪,也能切身体验到那种“被拒之门外”的痛苦。
这种被抛弃、被质疑、被否定的感觉,会在他心里种下不安全感和恐惧。
长久积累下来,可能影响他对自我的认知,也动摇他对爱的信任。
2
父母发火,为什么受伤的总是孩子
仔细想想,我们敢对谁使用情绪暴力呢?
对顶头上司?对长辈?对有权有势的人?
面对他们,即便我们再愤怒,都能硬生生把火气压下去,不敢随意发作。
那么,我们又会把情绪暴力发泄在谁身上呢?
无疑是那些最亲近的家人,那些爱我们、包容我们和依赖我们的人。
因为我们笃定:这些人不会轻易离开,会无条件包容,甚至依赖于我们。
正是这种笃定,给了我们一种无形的“特权”,让我们觉得无论对他们多差,关系也不会因此破裂。
尤其在亲子关系中,这种情绪暴力似乎来得更容易。
父母天然拥有身份、地位、权力上的优势,孩子却年幼、弱小,抗议的力量微不足道。
他们的衣食住行、情感归属、未来发展,全都系在父母身上。
于是,父母一旦情绪失控就会显得格外沉重;父母一句话、一声吼、一个冷漠的眼神,就足以让孩子“投降”,甚至不需要费一兵一卒。
但这样的“胜利”,其实是以孩子的受伤为代价。
孩子会逐渐把父母的情绪暴力内化为一种自我否定:
“是不是我真的不够好?”
“是不是我总是惹人生气?”
“是不是我不值得被爱?”
久而久之,必然打压他们的自信心,压抑他们的表达欲,让他们无法爱和接纳自己原本的样子。
父母绝不应该成为孩子生命里的“霸凌者”。
在孩子的小小世界里,父母就是天和地。
当父母释放出情绪暴力,就像在他们的小世界里掀起一场暴风雨,轻易摧毁他们的安全感和信任感。
所以,面对只能依靠我们的孩子,温柔一点吧。
用更多的包容和爱心,让他们在被接纳和被认可中成长。
3
可以表达情绪,而不是情绪表达
面对调皮捣蛋的孩子,父母要时刻保持情绪稳定,的确是不可能的事。
之前我和一位朋友聊到这个话题时,她苦笑着说:“我才不是情绪不稳定才吼孩子的,而是因为有了孩子之后,情绪才变得不稳定。”
这句话让我很有共鸣。
想想看,一个人日复一日、昼夜不停地陪着孩子,几乎所有的责任都压在肩上,做得太多,太累了,心力交瘁。
无论换成谁,情绪都不会总是稳定的。
我太理解这种状态了,我和队友独立在海外带三个孩子,我深知带娃的不容易,尤其是没有帮手时,那种身心俱疲的感觉,是外人很难体会的。
所以,父母偶尔对孩子发火,其实是人之常情,因为孩子有时真的会让人抓狂。
不过这些年我逐渐明白一点:我们不能要求父母像圣人一样不发脾气,面对孩子的“胡作非为”都没有任何情绪;
情绪可以有,但我们可以选择如何表达情绪,而不是情绪化的表达。
所谓“表达情绪”,是指把感受清晰地说出来,比如:
“你刚才那样说话让我很失望。”
“看到你乱丢东西,我心里很烦。”
“你对弟弟妹妹不友好,让我有点伤心。”
这种方式是把情绪说出来,而不是情绪上头时的一阵怒吼。
现在当我察觉自己情绪状态不太对劲时,我会先清楚地告知孩子;
随后,我就会独自去房间里待一会儿,有一些调整的时间,等情绪恢复平稳后,再去陪他们。
这样,可以避免无谓的情绪爆发,还能给孩子示范,情绪可以被觉察、被表达、被调节。
久而久之,孩子也会学会如何面对和处理自己的情绪。
4
对事不对人,好好说活
孩子做错事时,除了表达情绪,父母当然也要去提醒和纠正。
但需要特别注意的一点是: 对事不对人。
比如,孩子不小心打翻了水杯,如果我们情绪上头,冲口而出一句:“笨蛋!一个杯子都拿不稳!”
听到这句话,孩子要么开始为自己辩解,要么陷入深深的自责。
可“水洒了一地”这个问题,却没有得到任何解决。
这样一来,孩子会越来越怀疑自己,觉得自己怎么连最简单的事情都做不好。
如果换一种方式,效果就会完全不同。
比如,不指责,而是递给孩子一块抹布,平静地说:“水洒了,快擦一擦吧。”
这不仅是在教孩子如何收拾残局,更重要的是在传递一种态度:“遇到问题,我们不互相指责,而是一起想办法解决。”
在这种氛围中,孩子会感受被支持和被理解,同时也在学习责任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成长中的孩子注定会犯错,会有很多地方做得不够好。
但父母的责任不是用怒气去放大他们的错误,而是用合适的方式去帮助他们变得更好。
好好说话,就是最重要的起点。
或许很多父母会觉得自己天生就是暴脾气,是个直性子的人,看到不好的就忍不住要发火。
再加上成年人的生活本就不容易,已经被工作和重担压得喘不过气,哪里还有心思顾及孩子的每一个感受?
所以,“好好跟孩子说话”,谈何容易?
但其实,好好说话,就像学习一门新的外语一样,需要不断练习,需要有意识地提醒和调整,才能渐渐掌握。
下一次,当你忍不住想吼孩子时,可以先深呼吸一下,换一个表达方式:
“如果你这样做,会更有帮助。”
“我们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我相信你一定能做到。”
“你是想要……还是……?”
这些看似小小的转变,其实会带来很大不同。
让孩子切实感受到,应该学习如何管理情绪,该如何面对问题;同时也发自内心的知道,无论自己犯了什么错,依然是被爱和接纳的。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