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年的开学季马上就要到了!
又有一批刚满6岁的孩子,即将踏入小学,正式成为一名小学生了!
小学一年级,是一个人接受正式学校教育的第一步!也是他们人生中最关键的一步!
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
如果把人一生中所需要接受的教育,比喻成盖高楼的话,那小学就是盖高楼最关键的“打地基”阶段。
地基打的牢不牢、稳不稳,直接直接决定孩子未来的学习走向!决定他们未来能否考上好的初中、高中,甚至大学!
作为父母,在这至关重要的一年,该做些什么,才能帮孩子打下一个好基础呢?
今天禾妈就给各位准小学一年级家长普及下:一年级新生开学,家长要做好的5件事!
一年级的小学生,正处于儿童早期向中期过渡的关键阶段,此时的他们,身体发育相比幼儿园阶段有所减缓。
身高每年约增长5-7厘米,同龄孩子,女孩一般略高于男孩,体重每年约增加2-3公斤。
骨骼弹性大但钙化不足,容易因姿势不当,比如不良坐姿,走姿,导致脊柱侧弯或者O型腿;
运动能力正在快速发展,大动作,比如跑跳、攀爬等动作,一般都较为熟练,但精细动作,比如剪纸、画画、写字等,还需要耐心训练。
脑重量虽然已达到成人的90%,但大脑仍处于发育关键期,负责逻辑力、自控力的前额叶皮层还在发育,注意力可保持15-20分钟左右。
视力发育已接近成人,但近视风险随着用眼时间的增长而上升,需要控制电子屏幕使用时间。
相比幼儿园阶段,虽然免疫力有所提升,但接触新环境,还是较容易感染呼吸道、肠道传染病,如流感、手足口疾病。
离开熟悉了三年的幼儿园、同学、老师,重新开始了解新的环境、同学和老师。
在心理上,他们容易产生既期待又紧张的矛盾心理,对新环境既充满好奇,但也可能因不熟悉而感到不安和焦虑。
这一阶段的孩子还不具备自我评价能力,并不把成功、失败放在心上,但喜欢听表扬的话,好奇心强,喜欢提问,记忆力强,但记忆方式以机械记忆为主,理解能力较弱,能背诵课文,但不一定能理解其中的含义。
相比父母,他们更相信老师的权威,更容易接受老师的批评指正,同时开始形成社会责任感,愿意参与集体活动。
与幼儿园相比,小学无论是在老师与孩子的相处模式上,还是教学方式上,都与幼儿园有非常大的差别。
幼儿园是一个相对轻松、无压的环境,平时主要游戏为主导,老师以“照顾者”的身份与孩子相处。
而小学则是一个相对拘束、严谨的环境,以学科教育为主导,每日安排6-7节正式课程,游戏活动时间压缩,老师的身份主要是“传道者”。
这种从“玩中学”到“学中做”的转变,巨大的反差,难免有些孩子无法适应,甚至因此讨厌学习。
所以,我们必须采取一些措施,让孩子爱上小学环境。
比如,入学前带孩子参观学校,认识教室、操场、食堂等场所,通过具体场景降低孩子的陌生感。
再比如,定期与老师交流孩子的表现,积极参加家长开放日、亲子运动会等活动,增强孩子的归属感。
对于幼儿园的孩子而言,老师和家长都他们都没有严格的时间要求。
晚上睡晚了,不想起,晚去会也没关系,下午有事想带孩子出个门,也可以早接会,幼儿园也没有严格的上下课时间。
但到了小学,不仅有严格的入校、离校规定,还有严格的课程安排,一天六七节课,一节课40分钟左右,时间颗粒度更细,老师也会对孩子、家长严格要求。
从闲散的幼儿园,到严格的小学,孩子难以适应很正常。
所以,作为一年级新手家长,我们必须要帮孩子尽快习惯小学作息。
提前按小学作息调整孩子的生活节奏;给其提供一个专门的学习空间;保证孩子高效快速完成课后作业;培养孩子时间管理的能力,逐步帮其养成规律作息习惯。
关注过自媒体领域划分的网友都知道,自媒体在育儿与家庭教育这两个领域区分上有个统一的标准,那就是6岁前与6岁后。
6岁前的知识分享大多属于育儿领域,而6岁后就划给了家庭教育,为什么呢?
原因很简单,因为0-6岁是“养”的阶段,我们只要照顾好孩子的吃喝拉撒,就算完成了主要责任。
但6-12岁与0-6岁不同,是“育”的阶段,我们的主要责任是给孩子提供优质的家庭教育。
6岁是父母角色从“照顾者”逐渐过渡到“引导者”的关键过程,父母若想教育出一个各方面,尤其是学习好的孩子,就要提升自身的家庭教育能力。
这就要求我们做父母的主动去学习一些家庭教育知识了。
看家庭教育书籍、观看专家讲座、与其他家长、老师、专业人士沟通交流等都是非常不错的提升自己家庭教育能力的方式。
你家孩子上小学了吗?
作为一名小学生家长,你认为小学期间最重要的工作是什么?
欢迎评论区留下您的言论供其他家长参考学习。
文中部分图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即可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