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暑期后,新学期校长更替时节往往成为学校发展的关键转折点,当新校长走进校园时,他们带来的不仅是新面孔,更承载着改变与延续的双重使命。在这个充满可能性的时刻,如何平衡创新与传承的关系,成为检验教育管理者智慧的试金石。
现实中,一些新校长到任后,学校的管理理念及治校方略都会发生明显改变,甚至按照全新的办学思路创建办学特色、打造学校品牌。这种“重打锣鼓另开张”的行为是学校发展的必要之举吗?对校长来说,重要的是留下自己的名字还是确保学校精神一代代传递?
每一位校长都有自己独特的教育理念,不同校长研究的重点和关注的焦点也有所不同,但对教育的追求是一样的,即把学校办好,提高教育质量。不过,办好一所学校不是某一任校长就能做到的,需要几代人的努力和持之以恒的付出。每一所学校都是一部流动的历史。当新校长接过管理权杖时,首先接过的是一份厚重的历史责任,所以不必急于打造新品牌,而应全面了解学校的发展历史,在今后的工作中做好传承和发展。
先看“背影”再谋远景。每一所学校都是由无数个昨天发展而来,新校长在谋划学校发展远景时要有大局观,先看学校的“背影”,了解学校的历史和文化,了解历任校长的办学思路,并与前任校长做好交接。前任校长不仅为学校发展作出过贡献,也是学校未来发展的宝贵财富,新校长不妨与前辈在校园里转一转、谈一谈,听听他们对学校发展的建议,认真规划工作思路。
处理好“新”与“旧”的关系。教育改革的复杂性决定了必须充分尊重历史,新校长要有不轻易否定前任决策、不轻易更改成熟制度、不轻易推翻既有特色的胸襟和理性。这种审慎的态度并非保守,而是基于对教育规律的深刻认识和理性选择,也是保障教育教学改革连续性的智慧。一个优秀的校长,除了能够推陈出新外,还要学会“守旧”,继承和延续学校的优良传统,着眼于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尊重学校历史,传承好学校优良文化。
在尊重学校“本色”的基础上创特色。每个校长都想在任期内凝练学校新特色、实现学校新发展,这一初衷是好的,但特色是从“本色”中产生的,“本色”是深植师生内心的学校精神与学校文化。如果不尊重学校“本色”盲目创新,很可能出现五花八门的改革、变来变去的课改模式。所以,新校长在创特色时应认真思考特色背后的逻辑是什么。
校长任期或许有限,但其影响力却能穿越时空,如果只看见自己任期内眼前的事,很难将学校带到更高处。这就需要每一任校长有大局意识,切勿盲目“重打锣鼓另开张”,而是以历史纵深的眼光审视学校发展,在前人实践的基础上开拓创新,教育的接力棒才能在代代相传中焕发光彩。
(作者单位系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
《中国教师报》2025年09月03日第3版
作者:吴维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