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家庭聚餐,亲戚家5岁的孩子被妈妈推到众人面前:“快叫叔叔阿姨好!”
孩子攥着衣角,小脸涨的通红,整个人像一只被拎到台上的小仓鼠,却始终没有叫人的迹象。
妈妈急了,立马就提高嗓门:“这孩子怎么回事?怎么这么没有礼貌啊?”孩子眼眶瞬间蓄满泪,转头就扎进奶奶怀里,哭到抽泣。
这样的场景,是不是像极了社交场上的社死现场?
总是听父母说孩子要懂礼貌,却忘了礼貌的本质是尊重。而尊重的前提,就是允许孩子以自己的节奏表达想法。
父母强迫孩子喊人的行为,看似好像是在督促他们懂礼貌,实则是在用成年人的社交方式“道德绑架”孩子的意愿。
很多时候,不是孩子不想在社交场合喊人,而是他们还没有做好准备,就被父母各种强迫。原本内心的那一点点意愿,都被消磨光了,自然也就喊不出口。
逼着孩子喊叫“叔叔阿姨”,并非好事
只想说一句:父母别再为了自己的面子,为了别人的夸奖,而硬生生伤害孩子。
要是孩子被逼着叫了“叔叔阿姨”,父母可能会觉得自己脸上有面子。可问题是,孩子此刻的心情是怎样,父母有考虑过吗?
要说伤害,最明显的就是孩子觉得自己的感受不重要。
明明都躲在父母身后全身紧绷,却还要被拽出来喊人,这个举动无非就是在告诉他们:你怕不怕没关系,我让你干啥就得干啥。
次数多了,孩子就只能憋着自己的想法,反正说了也不会有人听。等到再大一点,遇到不想做的事情也不敢拒绝,哪怕心里一百个不愿意,嘴上都会说“好的”。
更糟糕的是,孩子会打心里害怕社交。
本来见到孩子见到陌生人观察一下,等到慢慢熟悉了,说不定自己就愿意打招呼了。可父母一逼,这事儿就变味了,打招呼变成成了任务。
好好的社交变成了负担,孩子能不害怕呢?等到以后上学,遇到新的老师、同学之后,他们可能也会躲得远远的,就怕又被人逼着做不愿意的事情。
要说藏得最深的伤害,是孩子会跟父母慢慢变得生分。
父母可能觉得“不就是喊个人”吗,又不是什么大事。可是在孩子眼里,这可是天大的事情!父母本该是保护他的人,结果却因为外人逼他。
久而久之,孩子遇到心事的时候,就不愿意再跟父母说了。他们很清楚:就算是说了,也得不到父母的理解,那还不如自己憋着呢!
真的想不到,逼着孩子开口喊人竟然会有这么多伤害。好在一切还不算太晚,下一次碰到这种情况的时候,父母就别再逼着孩子了。
社交,本来就是你情我愿的事情,倘若孩子性格慢热、内向,不愿意开口喊人的时候,父母就应该尊重他们的想法。
当然,这个社会社交还是很重要的。父母能做的,就是在孩子可以接受范围内,找到更适合他们社交的方法,然后一点点引导。
这些小妙招,或能让孩子主动打招呼
1、给孩子做示范
既然孩子不会喊人,那父母给他们做示范,不就好了吗?
带孩子见陌生的人时,父母可以先热情地打招呼,让他们学习该如何跟陌生人相处。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会默默观察父母的语气、表情,慢慢明白打招呼是怎么回事。
等孩子看熟了,就会觉得这不是什么难事,自然会跟着学。只不过,父母别指望孩子立刻就模仿,要给他们一点时间,才能学会这个新技能。
2、别给孩子贴标签
就算孩子不愿意打招呼,父母也不要总说说他们没礼貌。
聪明的父母,会具体描述孩子的行为,直接说:“妈妈看到你有点害羞,没有关系,等你准备好了再打招呼。”
在听到父母说“没关系”的时候,孩子内心的紧张感马上就消失了一大半,反而会变得更加有勇气,说不定还想要尝试着去喊人呢。
3、给孩子台阶下
明知道孩子内心羞怯不愿意喊人,那人多的时候就别为难他们。
别看孩子的年龄很小,但其他们也要面子,尤其是在陌生人特别多的场合中。父母要做的就是给娃留面子,保护他们幼小的自尊心。
一句“孩子有点认生”就是最好的回答,既向其他人解释了孩子不愿喊人的原因,又让孩子得到了保护,一举两得。
写在最后:真正的礼貌,从来都不是一句“叔叔阿姨”就能替代。当孩子在社交感受不到快乐的时候,自然就不愿意开口说话,希望所有父母都能明白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