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秋季新学期开学,江苏省中小学生将迎来多项教育政策新变化。根据江苏省政府发布的《关于印发江苏省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若干措施的通知》,鼓励有条件的地方试行将“五一”前3个工作日、“国庆”前3个工作日分别设置为中小学春假和秋假。
这则消息在家长群中迅速传开,引发了广泛讨论。事实上,今年以来,“春秋假”已经成为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
新学期伊始,多个城市相继发布了关于春秋假的具体实施方案。
9月2日,绍兴正式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2025年绍兴市提振消费政策》相关情况,其中就宣布推行中小学“春秋假”。
早在8月,佛山就印发了《佛山市教育局关于开展中小学春秋假试点工作的通知》。根据通知,2025-2026学年秋假安排在11月12日-14日,共三天;春假则安排在“五一”假期前后,共两天。
从长三角到珠三角,春秋假制度正在全国多地悄然落地。
这场春秋假热潮的源头,可追溯至今年3月。中办、国办印发的《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中明确提到,“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结合实际探索设置中小学春秋假”。
该政策旨在通过调整假期安排,促进消费市场活跃度,同时给予学生更合理的休息调整时间。
教育专家表示,春秋假的设置不是单纯增加假期,而是对学期结构的优化调整,有助于形成“张弛有度”的学习节奏。
其实,国内早有城市先行探索春秋假制度。杭州自2004年就开始实施春秋假,至今已坚持20余年,成为国内最早探索该制度的城市。
杭州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设置春秋假首先是为了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让学生在漫长的学期中能有一个休息调整的时间。
湖北恩施也探索中小学春秋假多年。今年8月25日,恩施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通知,规定全州义务教育学校每年春季学期放1次春假,秋季学期放1次秋假,春假和秋假时长均不少于1周。
对于春秋假政策的推出,家长们的反应褒贬不一。
支持者认为,春秋假能够让孩子在学期中得到适当休息,避免长期连续学习导致的疲劳效应。“现在的孩子学习压力太大,期中前后有个短暂的假期,能帮助他们调整状态。”一位小学家长表示。
也有家长担忧,春秋假可能会增加看护孩子的压力,“我们夫妻都是双职工,孩子突然多出几天假期,谁来照顾是个实际问题。”
不少家长还担心,春秋假可能成为“第三学期”,被各类补习班填满,违背政策减轻学生负担的初衷。
春秋假不只是放假时间的简单调整,更是教育理念的一种转变。
教育专家指出,春秋假的设计初衷是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走进大自然”,在实践中学习,拓宽视野。
很多学校正在探索如何将春秋假与综合实践活动相结合,设计研学旅行、社会调查、自然观察等寓教于乐的活动。
这样的假期安排,既能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又能促进其全面发展,实现“劳逸结合”的教育目标。
佛山的秋假定在11月12日-14日,绍兴的具体安排即将出炉,江苏多地正在积极筹备。越来越多的城市正在加入春秋假试点的行列。
教育部门提醒,春秋假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放假”,而是教育时空的重构。它避免了学生在漫长学期中的疲惫状态,给予他们走出课堂的机会。
家长们已开始筹划:一场短途旅行、一次博物馆参观、回乡探亲或只是公园里的自然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