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初春,考研成绩公布的那一刻,我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绝望。屏幕上冰冷的数字,与书桌上堆积如山的复习资料、写满计划的日程表形成刺眼对比。
整整一年,我从清晨图书馆开门坚守到深夜闭馆,压缩睡眠、错过聚会、绷紧神经,孤注一掷的努力,最终却倒在理想院校分数线前。迷茫与窒息感如潮水般将我淹没,未来像断线的风筝坠入深渊,我在 “二战” 与工作的抉择中反复拉扯,不知何去何从。
就在我深陷泥潭时,命运的转机悄然出现。宿舍夜谈中,已拿到名校 offer 的室友向我推荐了指南者留学,那句 “说不定能赶上今年末班车”,让我抱着最后一丝希望联系了顾问团队。
第一次线下沟通,顾问老师快速梳理我的背景:北邮大数据管理与应用专业,GPA 86(3.6)、获过国奖、有量化私募实习和区块链项目经历,直言我的背景具备竞争力,但最大难题是时间紧迫 —— 多数顶尖项目申请已关闭。
老师坦诚分析现状,建议我做好 “今年冲刺 + 明年保底” 的两手准备,并迅速提供了新加坡、中国香港仍开放申请的院校专业清单。
其中,南洋理工大学区块链理学硕士(MSc in Blockchain Technology)申请截止日期在四月初,成了我当年入学的最后机会。那一刻,绝望的冰层裂开缝隙,“可能” 的光芒终于照了进来。
值得一提的是,考研竞争早已进入白热化阶段。2018 年全国报考人数 238 万,2024 年已增至 438 万,5 年近乎翻倍。这也提醒着有意升研的同学,尽早规划未来,不妨将留学纳入考量,实现 “留学 + 保研 / 考研” 两手抓,最大程度降低风险。
3 月 2 日,我在指南者留学的合同上签字,真正的倒计时就此开启。顾问老师明确目标:“NTU 区块链还有三周关系统,咱们把它当唯一目标冲”,直接断了我的退路,也让我瞬间绷紧了神经。
选校环节高效推进,不到一小时便确定清单:NTU 区块链作为首要冲刺目标,HKU 某项目列为 “理论上仍开放” 的备选,另外两个春季项目则作为保底选项。文书撰写是申请的核心,我与文书老师在晚上八点沟通时,她一句 “哪个项目让你半夜三点还在改代码”,让我立刻想起大学期间做的 “基于区块链的课外活动签到与学分币激励系统”。
我们像剥洋葱般拆解项目细节,从解决代签问题的初衷,到智能合约的编写,再到 3000 名学生数据上链的技术突破,逐一梳理成文书亮点。
谈及上海某资产市场经理实习经历时,我起初只打算简单提及 “跑数据”,文书老师却追问细节,引导我回忆起凌晨两点手动核对上千条成交记录的场景,以及当时想将清算流程写入区块链的想法。老师当即决定:“要的就是这个画面”,让实习经历从 “打杂” 升华为对行业痛点的洞察与思考。
材料准备过程如同 “打地鼠”,意外不断。教务处打印机频繁卡纸,为赶快递截件时间,我好说歹说才插队拿到成绩单;推荐信更是惊险,专业课老师恰好外地开会,我在微信上反复沟通,直到收到老师确认回复才松了口气。
最具挑战的是雅思备考。签约时我连考位都未预约,最终只能瞄准十天后的考试。那段时间,我把每分每秒都利用到极致:实习路上听听力,午休时间做阅读,晚上回宿舍拉着室友练口语。查分那天,我正在澡堂吹头发,手机弹出 7 分的成绩通知,激动得差点在澡堂欢呼,周围同学都投来诧异的目光。
4 月 3 日晚上,当系统显示 “Application Submitted” 时,悬了一个月的心终于落地。我盯着屏幕上的绿色文字,指尖迟迟不愿离开鼠标。支撑我坚持下来的,不是宏大的规划,而是将每天拆分成小时,把每小时都填满具体任务 —— 改一段文书、跑一趟教务处、刷一套听力,像拼乐高般,缺一不可。
提交申请后,等待的日子同样煎熬。看着身边同学陆续收到 offer,NTU 项目却毫无动静,尤其是随着 7 月 15 日(官网标注的最晚发 offer 日期)临近,焦虑如藤蔓般缠绕心头。
我每天反复刷邮箱、查申请状态,又在一次次 “No Update” 中强迫自己转移注意力。7 月 15 日下午,我已开始规划 gap 一年的生活,漫不经心拿起手机时,却看到了 “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发来的邮件。颤抖着点开,“Congratulations! We are pleased to offer you admission…” 的字样映入眼帘,巨大的狂喜瞬间冲垮防线,我原地起跳、挥拳呐喊,眼眶不自觉发热 —— 我真的在最后一刻赶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