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教师节
一、写在前面:教师群体的健康画像
“桃李满天下”的背后,是教师们日复一日的高强度付出——长时间站立授课、伏案备课、高声讲课、粉尘刺激、精神紧张……这些看似平凡的工作细节,却悄悄埋下了健康隐患。为应对无形的“健康刺客”,本期科普,为尊敬的老师们提供专属“职业防护锦囊”,帮助老师们系统认识常见的健康威胁,并提供科学、可操作的预防策略。
二、教师常见职业病与工作相关疾病
(一)职业性“官方认证”疾病
根据《职业病分类和目录》,教师群体可能被认定为“法定职业病”的情况主要包括:
职业性噪声聋:音乐、体育等教师长期暴露于高分贝环境;
职业性放射性疾病:理科实验或信息化教学中接触放射源;
职业性化学中毒:实验课接触有机溶剂、重金属等;
职业性尘肺病及其他呼吸系统疾病:长期吸入粉笔尘、实验室粉尘等。
腕管综合征:长时间过度使用手腕、腕部受伤等。
一旦被诊断为法定职业病,患者依法享受工伤保险、康复、岗位调整等保障。
(二)更常见的工作相关疾病(WRA)
更多老师遭遇的是“工作相关疾病”,虽不在法定职业病目录,却与工作因素高度相关,需引起足够重视:
1. 不良工效学因素: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肩周炎、书写痉挛、下肢静脉曲张、痔疮、颈肩腰腿痛、手麻、下肢酸胀、痔出血;
2. 过度用嗓与粉尘:慢性咽炎、声带小结、声带息肉、慢性支气管炎、咽干、异物感、声音嘶哑、咳嗽咳痰;
3. 视频终端作业:视疲劳、干眼症、近视加深 眼干、眼痛、视物模糊、头痛;
4. 精神心理负荷:神经衰弱、失眠、焦虑、抑郁、高血压、冠心病 入睡困难、易怒、情绪低落、胸闷心悸;
5. 女性特殊生理期:痛经、乳腺增生、月经紊乱、更年期综合征经期腹痛、乳房胀痛、潮热心悸;
三、老师,这些信号提示您“中招”了
嗓音变化:持续声嘶、说话易累、喉咙异物感——警惕慢性咽炎/声带病变。
颈肩腰腿痛:伏案或站立后疼痛加重,伴手麻、下肢酸胀——可能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或静脉曲张。
眼部不适:长时间看屏幕后眼干、眼痛、视物模糊——提示视疲劳或干眼症。
胃部不适:上腹隐痛、反酸、饱胀——考虑胃炎或消化性溃疡。
情绪与睡眠:持续疲劳、易怒、情绪低落、入睡困难——注意心理疲劳或焦虑抑郁。
四、预防攻略:把健康“写”进教学日常
(一)一级预防:减少危害暴露
1. 工效学优化
备课时调整桌椅高度:电脑屏幕中心与视线平齐或略低,键盘鼠标置于肘关节稍下方;
每30–40分钟起身活动1–2分钟,做肩颈环绕、伸懒腰、踮脚尖;
站立授课时重心左右交替,穿舒适低跟鞋,必要时穿医用弹力袜预防静脉曲张。
长期伏案工作,多做踝泵运动,主要包含踝部的趾屈、背屈及环绕动作,远离血栓少烦恼。
2. 科学用嗓与防尘
讲课时保持身体直立,头部平直,两眼平视前方,尽量让视线与脊柱成90度角,以保证发音顺畅,减少用力采用“腹式呼吸+胸腹联合发声”,避免单纯靠嗓音;
课堂音量以最后一排学生刚好听清为宜,可借助扩音器;
板书后及时洗手、漱口,使用无尘粉笔或白板笔,保持教室通风;
多喝温水,课间含服少量润喉糖(如薄荷、胖大海),避免烟酒及辛辣刺激。
3. 视频终端(电脑、投影)护眼
屏幕距离≥60 cm,略向下俯视10–20°;
遵循“20-20-20”原则:每用眼20分钟,看20英尺(约6米)外20秒;
每40-50分钟做眼部按摩或者眺望远方;休息期间可以练习眨眼,即轻闭眼2秒—紧闭眼2秒—睁眼2秒,如此为一个循环,做15-20个循环,能很好地改善干眼症状;
室内光线柔和,避免直射眩光。
4. 化学品与放射源管理
实验课佩戴防护手套、口罩、护目镜;
放射源及化学品专人专柜、双人双锁管理,定期检测泄漏。
(二)二级预防:早发现、早干预
每年一次针对性体检:包括颈椎/腰椎X线或MRI、喉镜、下肢静脉彩超、胃镜(有症状者)、心理量表评估;
自我监测:记录疼痛、嗓音、视力、情绪变化,出现持续2周以上症状及时就医;
健康培训:学校定期邀请康复、耳鼻喉、心理等专家开展讲座与现场指导。
(三)三级预防:规范治疗与康复
已出现腕管综合征、颈椎病、静脉曲张、声带息肉等疾病者,遵医嘱进行药物、物理或微创治疗;
术后或急性期后,进入正规康复程序:颈肩腰背肌功能训练、发声训练、下肢静脉康复操等;
心理困扰明显者,接受心理咨询或认知行为治疗,必要时短期药物辅助。
五、给老师的“健康处方”——可贴在办公桌上的7句话
1.嗓子沙哑别硬撑,温水蜂蜜最养声;
2.课间十分钟宝贵,走走看看眼不累。
3.抬头别忘护颈椎,低头久了要起身;
4.久坐伤腰又伤命,椅子垫腰腿放平。
5.站立讲课重心换,小腿肌肉常“踩油”;
6.喝水别等口渴喊,三餐定时别敷衍。
7.情绪要出口,运动、倾诉、深呼吸,总有一个适合你。
六、结语
如果已出现持续不适,请及时到正规医院对应专科就诊,或联系当地职业病防治机构、疾控中心进行专业评估与指导。
来源:莱西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