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是第41个教师节,而2025年下半年的教师资格考试笔试将在3天后的9月13日举行——这是站上三尺讲台的第一道关卡。2025年7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组织实施数字化赋能教师发展行动的通知》,这标志着我国教师资格考试制度将迎来里程碑式的变革。此次改革的核心在于将数字素养深度融入考试体系中,不仅调整了考试内容,更重新定义了新时代教师的能力模型。
记者采访了解到,这一变革反映了教育部门对教师队伍适应数字化时代教学新要求的迫切期望。随着2025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考试临近,众多考生即将面临这一新挑战。新时代教师的画像已然清晰:他们既要做教育初心的坚定守护者,又要成为先进技术的熟练驾驭者,更要成为学生在数字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自由穿梭的引路人。
笔试砺新刀:从理论到实践,数字素养成硬指标
教育部新规落地,教师资格考试笔试迈入数字素养新时代,这意味着数字素养从过去的“软性能力”转变为“硬性考核指标”,成为与学科知识、教学能力并列的核心考核维度。根据新规,考生将如何更好地备考和提高能力?
华图教育资深专家告诉记者,在《综合素质》《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等考试科目中,数字素养的考查将主要体现在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题型中。“考生需要重点准备的是那些要求设计融合数字技术的教学方案,或者分析如何利用信息技术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题目。”
值得注意的是,材料分析题、教学设计题等主观题的比重和难度都将有所提升。这些题型要求考生不仅要掌握理论知识,更要具备理解、应用和分析的能力,能够将数字素养与学科教学有机融合,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面试试真金:数字素养实战检验成试金石
面试环节成为检验考生真实数字素养和应用能力的“试金石”。华图教育资深专家强调,在试讲环节,考生需要自然融入信息技术的运用,如“展示如何利用智慧教育平台或学科专用软件开展教学互动”,这可能包括使用虚拟实验平台、数字评估工具或协作学习软件等。
结构化问答环节将更加聚焦数字化教学情境。考官可能会提出与数字教学、网络伦理、信息安全密切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如何利用数字技术资源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如何应对课堂上学生浏览不良信息的情况”“怎样利用数据分析工具识别学生的学习困难”等。这些问题既考查技术应用能力,也检验教师的数字伦理素养。
评价标准方面,考官将重点关注考生整合数字技术与课堂教学的能力,包括技术使用的合理性、有效性、创新性,同时考查数字社会责任意识,如保护学生隐私、维护网络安全、防范技术滥用等。这意味着考生需要展现的不仅是技术操作能力,更是数字化环境下的教育智慧和伦理判断力。
备考启航程:科学规划,全面提升数字教学能力
针对笔试环节的新要求,考生需要系统学习数字教育理论基础,重点关注《数字化赋能教育发展行动指南》等政策文件,掌握数字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场景和操作方法。华图教育受访专家建议,考生要建立系统的知识框架,涵盖数字工具使用、数据素养、在线教学设计、数字伦理等多个维度。
面试准备方面,考生应当提前熟悉常用教学软件和智慧教育平台,通过模拟试讲练习提升技术融合能力。特别要注重数字技术与学科教学的创新融合,避免为了使用技术而使用技术。同时,要加强对数字化教学中伦理道德问题的思考,提高应对结构化问答的能力。
在备考资源方面,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已开通数字素养专题学习平台,提供在线课程、案例库和模拟试题等资源。各大师范院校和教育培训机构也在积极开发针对性的培训课程。考生应当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构建完整的数字教学知识体系。总之,数字素养成为教师准入门槛,教育改革将迈出关键的一步。华图教育受访专家建议,考生要转变备考观念,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记忆层面,而要注重实践应用能力的提升。要主动学习数字技术,思考如何将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创新教学模式和方法。“这一变革标志着我国教师队伍建设进入数字化新阶段,为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提供了人才保障。”
文丨记者 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