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运城中院原副院长孙世芳索贿案
大一上学期为什么是拉开差距的开始
01 大学里的奖学金,到底有哪些?
奖学金并不是“成绩好就能拿”这一种,不同类型的奖学金,申请门槛和侧重点不同,大一新生完全可以精准出击。
国家级奖学金:含金量最高,金额也最高(通常8000元 ),但竞争激烈,对成绩(专业前10%左右)、综合表现(竞赛、学生工作等)要求极高,大一新生可作为“远期目标”,先了解评选标准。
毕竟“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从大一就明晰方向,点滴积累,未来才有可能够得着这份荣誉。
国家励志奖学金:面向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金额5000元,成绩要求稍低于国奖(一般专业前30%),同时需要提交家庭经济困难证明,适合符合条件的新生重点争取。
这是国家给予经济困难学生的激励,努力学习不仅能提升自己,还能获得实实在在的帮助。
校级奖学金:最贴近新生的“目标款”,通常按成绩排名划分等级(比如一等奖、二等奖),金额从几百元到几千元不等。
这类奖学金评选规则相对简单,核心看大一学年的绩点排名,部分会参考德育表现(比如考勤、志愿服务),是新生“跳一跳就能够到”的机会。它就像成长路上的小勋章,见证着你每一步的努力。
专项奖学金:学校或企业设立,比如“文体奖学金”“实践奖学金”等,侧重某一方面的能力(比如运动会获奖、参加社会实践)。
如果新生有文体特长,或愿意主动参与实践活动,这类奖学金也能成为“加分项”。
02 为什么说“大一”是拿奖学金的黄金期?
很多人到大二、大三才后悔没在大一发力,正是因为大一的“特殊性”,给了所有人重新起跑的机会。大家起点几乎一致,差距还未拉开。
刚从高中过渡到大学,所有人都在适应新的学习模式(比如自主选课、无人监督的课堂),没人知道“绩点”的重要性,也没人提前研究考试重点。
这时只要你稍微用点心,把精力放在学习上,很容易在成绩排名中“脱颖而出”。
反观大二、大三,学霸已经形成固定的学习节奏,想从他们手里“抢”名额,难度会大很多。大一就像一场新的马拉松,大家站在同一起跑线,你只要率先发力,就能占据领先优势。
课程难度低,易拿高绩点。 大一的课程以“基础课”为主,知识点相对简单,只要上课认真听、课后及时复习、考试前做好冲刺,拿高分并不难。
而到了大二、大三,专业课难度飙升,想保持高绩点需要投入更多时间,容错率更低。
竞争压力小,“隐性对手”少。 大一新生中,不少人还处于“放松状态”,要么忙着参加社团、谈恋爱,要么沉迷游戏、熬夜追剧,真正把“拿奖学金”当目标的人并不多。
这种情况下,只要你明确目标、专注学习,相当于“在少数认真的人里竞争”,成功率自然更高。
当别人还在迷茫徘徊,你已坚定踏上追逐奖学金的道路,成功的天平自然会向你倾斜。
03 想抓住机会,大一这几件事必须做好 知道了机会在哪,更要清楚该怎么做。
把“绩点”放在第一位,吃透每一门课。
课堂上积极表现:上课别久坐后排,尽量往前坐,跟着老师的思路走,避免走神。 积极回答问题,每节课至少主动发言一次,给老师留下深刻印象,这样平时分就更有保障。
老师都喜欢积极主动的学生,你的表现会在平时分上有所体现。
考前充分准备:考前2 - 3周开始复习,结合老师划的重点、往年真题(可以找学长学姐要),针对性刷题,确保“会的题不丢分”。
同时,要善于总结归纳,将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知识体系,这样在考试时才能灵活运用。
提前摸清规则,做“有准备的人”。
研究评选办法:开学后第一时间,去学院官网下载《学生手册》,重点看“奖学金评选办法”,明确绩点占比、德育加分项(比如担任班委、参加志愿服务能加多少分)。
关注加分渠道:除了成绩,要清楚哪些活动、比赛能加分,提前规划。比如有些学校参加学科竞赛获奖能加不少分,那你可以提前组队,为竞赛做准备。
适当参与“加分项”,但别贪多。
选择合适的学生工作:竞选班级的学习委员、生活委员(事务相对轻松,能加德育分),或加入学院的志愿者服务队(参加几次活动就能积累志愿服务时长)。这些既能锻炼自己,又能为奖学金申请加分。
参加高含金量竞赛:根据自己的专业和兴趣,选择1 - 2个含金量高的竞赛,如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数学建模竞赛等。 全身心投入备赛,争取拿奖,为自己的简历添彩。但要注意,不要因竞赛耽误太多学习时间,毕竟成绩才是核心。
最后 大一这一年,看似漫长,实则是大学四年“定基调”的关键期。
所以一定别等大二、大三看到身边人拿奖学金时才后悔,从现在开始,把“高绩点”作为核心目标,摸清规则、专注发力,你会发现,拿到奖学金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
奖学金它不只是一笔钱,更是对你大一努力的认可。
如果你想要在大学拿到奖学金,一定要抓住大一这个黄金窗口期,别让自己在未来留下遗憾——毕竟,大一的机会,错过就真的没了!
"别让钱成为上学的绊脚石!国家12类奖助政策+学校补贴,从奖学金到助学贷款,勤工俭学到基层就业补偿,总有办法让你安心读书。成绩好能拿1万国家奖学金,困难学生有6000励志奖,连路费都有'滋蕙计划'兜底。大学是人生转折点,这些政策就是为你准备的跳板。"
最近收到不少家长和同学的私信,都是问考上大学了钱不够咋办。说实话,每年这时候我都特别能理解这种焦虑 —— 通知书攥在手里,一边是高兴,一边是愁学费生活费,那种滋味真不好受。但今天我得掏心窝子跟大家说句实在话:现在上大学,真不用为钱愁白了头!
就拿今年来说,光是国家层面的奖助政策就有 12 类,再加上学校自己的各种补贴,只要你肯上心研究,路子多着呢。我带过不少学生,有的孩子家里条件确实一般,但靠着这些政策,不光没耽误学业,还硬生生靠奖学金、勤工俭学攒下了第一笔创业启动资金。所以今天咱不搞虚的,一条条掰开揉碎了说,哪些钱能拿、怎么拿,我再掺点这些年见过的真实案例,保准你听完心里亮堂。
一、成绩好的同学,这些 “硬通货” 奖学金必须冲
先说最让人提气的 —— 奖学金。别觉得这是学霸的专属,我见过不少普通学生,就靠大一一年卯着劲学,最后拿了国家励志奖学金,不光解决了生活费,还给家里寄了钱。
国家奖学金(本专科) 这个是真・硬通货,每年 1 万块,全国就 12 万个名额。但它的 “特别优秀” 可不是光成绩好就行,我去年带的一个学生,专业课第一,还带队拿了省级创新创业大赛金奖,最后评上了。学校老师私下跟我说,这种学生不光学习好,身上那股劲儿就不一样,社会实践、志愿服务都没落下。所以想冲这个的同学,从大一开始就得规划,别光闷头读书,多参与点能锻炼能力的活动。
国家励志奖学金 更实在,6000 块一年,专门给家庭困难但学习拔尖的学生。我印象最深的是 2023 级一个女生,单亲家庭,妈妈打零工供她上学,她大一绩点 3.9,申请时把家里的情况如实写了,辅导员看了材料都心疼。最后拿到钱,她先给妈妈买了台洗衣机,剩下的钱分学期当生活费。这种奖学金的关键是 “贫困证明 + 成绩” 双达标,学校一般会让你填家庭情况调查表,如实填就行,别不好意思,政策就是给需要的人准备的。
研究生的奖学金额度更高,国家奖学金硕士 2 万、博士 3 万,学业奖学金很多学校覆盖到 80% 以上的研究生。我一个朋友在 985 读博,每年光学业奖学金就 3 万,加上国家助学金 1.3 万,基本不用家里掏钱。但研究生奖学金更看重科研,发论文、做课题很重要,所以想读研的同学,从本科就得有意识培养科研思维。
二、家庭困难别慌,这些 “保底” 资助能托底
要是家里确实困难,别担心,国家早想到了 “保底” 政策。我见过最极端的案例,一个学生考上大学时,连去学校的火车票钱都凑不齐,最后靠 “滋蕙计划” 和学校的绿色通道,顺利报到了。
国家助学金 是覆盖面最广的,平均每年 3700 元,分 2500、3700、5000 三档。怎么评?学校会先让你申请 “家庭经济困难认定”,比如低保户、建档立卡户、残疾学生这些,一般能评上最高档。我之前在招生办帮忙时,见过有的学生不好意思填,最后错过了申请时间,其实完全没必要。这钱就是给困难学生的,你不领,反而浪费了政策善意。
国家助学贷款 是 “救急钱”,本专科生每年最多贷 2 万,研究生 2.5 万,在校期间利息全免,毕业之后再慢慢还,最长能还 22 年。这里有个小窍门:生源地贷款比校园地贷款更方便,在户籍所在地的教育局就能办,带着录取通知书、身份证、户口本去,十来天就能批下来。我邻居家孩子去年贷了款,他爸总担心 “欠着国家钱”,其实这贷款利息低,毕业找份普通工作,每月还几百块压力不大,先把学上了才是正事。
还有 **“滋蕙计划”**,专门给中西部特别困难的新生,一次性给路费和短期生活费。这钱不用申请,是当地教育局根据高中上报的贫困生名单推荐的。我老家在河南农村,每年县教育局都会统计考上大学的贫困生,符合条件的直接打钱到银行卡,去年标准是省内 500 元、省外 1000 元,别看钱不多,对有的家庭来说,就是 “最后一公里” 的路费钱。
三、这些 “特殊通道”,既能挣钱又能长本事
除了直接给钱,还有些政策既能解决经济问题,又能锻炼能力,甚至对未来发展有好处。我常跟学生说,别光盯着 “领钱”,这些 “特殊通道” 可能是更好的选择。
勤工俭学 是最常见的,学校里的图书馆、食堂、行政办公室都有岗位,一小时 12-15 块,每月能挣 800-1500 元。我带的一个学生在图书馆勤工俭学,每天晚上值班两小时,既能看书又能挣钱,期末还拿了奖学金。但要提醒一句:别为了挣钱耽误学习,有的学生一下课就去兼职,结果挂了科,反而得不偿失。
服兵役资助 是 “一举三得” 的好事:服役期间保留学籍,退役后学费全免(每年最高 2.5 万),还能锻炼意志。我表哥家孩子,大二时去当兵,两年后退伍回来,学费不用交了,学校还给他评了 “优秀退役军人” 奖学金。现在他毕业考了公务员,有服役经历还加了分。不过当兵辛苦,得做好心理准备,但对想历练自己的男生女生来说,是条好路子。
基层就业补偿 适合愿意去基层的学生:毕业后到县以下单位工作满 3 年,学费全退(每年最高 2.5 万)。我一个学生在云南支教了 3 年,回来后不仅学费全补了,考事业单位还享受了 “基层服务人员” 加分。现在很多地方缺人才,去基层既能解决经济问题,又能积累经验,对考公、评职称都有好处。
四、学校里的 “隐藏福利”,别等毕业才知道
很多人不知道,大学里还有不少 “隐藏福利”,这些政策不在国家统一清单里,但各学校都有,得自己主动问。
临时困难补助 就是 “救急钱”,比如家里突然出事、自己生病住院,都能申请。我见过一个学生,父亲突发脑梗,他急得要退学,辅导员知道后帮他申请了 5000 元临时补助,还联系了校医院减免部分医药费。这种补助审批快,一般一周内就能到账,关键是要主动找辅导员说情况,别自己扛着。
校内奖学金和社会捐赠奖 也不少,有的企业会在学校设奖学金,比如 “XX 企业励志奖”,金额从 1000 到 1 万不等,评选标准可能更侧重实践能力。我以前带的学生里,有个女生学市场营销,参加了学校和企业合办的比赛,拿了二等奖,不光得了 5000 块,还直接拿到了实习 offer。
还有科研补助和创业补贴,现在大学鼓励学生搞科研、创业,有的学校给参与课题的学生发补助,每月几百块;创业团队能申请场地补贴、启动资金。我认识的一个研究生,跟着导师做项目,每月补助 1200 元,还没毕业就靠专利转让费挣了几万块。
别让 “钱” 成为你人生的绊脚石
每年都有家长问我:“冯哥,我家孩子考上大学了,但我们实在拿不出钱,要不就让他别读了?” 每次听到这话,我都急得直摆手。
本人做升学指导 20多 年,见过太多贫困生靠政策改变命运的例子:有的靠助学贷款读完博士,现在成了大学老师;有的靠勤工俭学攒钱,毕业开了自己的工作室;有的从 “绿色通道” 走进校园,现在成了资助政策的宣传员。他们的起点都不高,但都没被钱难住,因为他们知道:国家不会让任何一个想上学的孩子掉队。
最后想跟准大学生们说几句实在话:
申请资助不丢人, 靠自己努力改变命运才光荣;
拿到钱要规划着花,别乱买东西,把钱用在学习和提升自己上;
记得感恩,但不用自卑,你和其他同学站在同一起跑线,未来全靠自己拼。
今年的录取通知书还在陆续寄出,不管你来自哪里、家庭条件如何,都请记住:大学是新的开始,钱的问题有办法解决,但错过上学的机会,可能会遗憾一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