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彤(中)在课堂上引导同学们合作讨论。
■首席记者 程静 文/图
周一清晨的西安高新区第十一初级中学,学生队伍中,一个略显娇小的身影格外专注——她跟在班级队列后,目光像“放大镜”般扫过每一张脸庞:帮学生抻平皱起的校服衣角,直到升旗仪式上国歌奏响,才和孩子们一同肃立。
她就是该校数学教师兼班主任张晓彤。从教6年,这位曾跨专业逐梦教育的青年教师,不仅在课堂内外守护学生成长,更在学校“传帮带”的温暖与“五育并举”的浸润中,书写着属于青年教育者的担当。
因为热爱 朝着教育方向前行
张晓彤的教育之路始于一次“自作主张”的选择。本科攻读经济学的她,在家人期待继续深耕经济领域时,却毅然在研究生阶段转向教育学,选择现代教育技术方向。
“其实早在高三毕业,我就‘尝’过教书的甜。”她笑着说,那时的她,总主动揽下家里弟弟妹妹、邻居孩子的功课辅导;大学期间,她更多次走进培智学校支教,陪着困境中的孩子一笔一画写作业,手把手教他们跳简单的舞蹈,“看着他们眼里的光一点点亮起来,心里满是踏实”。
“我很享受和孩子们相处的每一刻。”正是这份藏在心底的热爱,支撑她在研究生毕业后,朝着教育方向前行。3年前,她加入高新教育,成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
每周一的升旗仪式,成了张晓彤观察学生的“固定课堂”。“升旗是很庄重的时刻,孩子的衣着、姿态里藏着他们的态度。”她总在队伍后默默留意,看到有人校服领子没折好,就上前帮一把;发现有人站得歪歪扭扭,便轻声提醒。“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其实是在帮他们建立‘仪式感’,让他们慢慢懂得什么是规范、什么是敬畏。”而这份浸润在细节里的用心育人,正是她从十一初的前辈身上学到的宝贵经验。
以生为本 静待花开见证成长
“教育两个字,我更喜欢‘育’。知识点是次要的,教会孩子如何学习、如何成长,才更重要。”这是张晓彤常挂在嘴边的话,也是她带班的准则。
刚接手班级时,班里有个调皮学生,常因口角与同学起冲突。张晓彤并不只是简单地批评,她从观察中发现孩子的柔软——“知道妈妈照顾自己辛苦,和父母相处很体贴,只是不懂表达善意”。于是,她一次次谈心鼓励。最终,这位学生不仅主动帮助同学,中考成绩也大幅提升。“毕业后他还会回来看我,聊高中生活,那一刻觉得所有付出都值了。”
“孩子们才是班级真正的主人。”在班级管理中,张晓彤总有自己的“巧办法”:班规由4人小组讨论拟定,13个小组的重叠建议最终形成班级公约;班徽、班名、口号由学生投票确定,“创晖8班”的名字里,藏着他们对“创新”的向往;心语信箱更是成为学生的“树洞”,不署名的意见、青春期的小烦恼、对班级的建议,她都会在每周班会逐一回应。
上一届班级里,有的孩子文化课不突出,却在运动场为班争光;有的内向沉默,却能用画笔绘出绚烂世界。“学校的星灿成长评价体系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脚手架’,可以用星灿成长币及时鼓励、肯定每个孩子的点滴进步,最终他们都用不同方式交出了令人惊喜的答卷。”张晓彤的耐心与信任,让教育真正滋养成长。
教育心声 点亮别人发展自己
“十一初最动人的,是校园里处处的人文关怀,这是个有爱、有温度的大家庭。”今年是张晓彤的第6个教师节,也是她与十一初共同成长的第3年。她坦言,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学校搭建的阶梯——“青蓝工程”师徒结对,让初入职场的她不再迷茫,有经验的教师从教案设计到课堂管理倾囊相授,帮她快速适应高新节奏,“这份‘传帮带’的情谊,是我们青年教师快速成长最温暖的底色。”
学校“五育并举”的理念也深深浸润她,“‘致敬南泥湾’劳动教育基地、红色教育基地、钱学森生平纪念馆、梦想工场、美术馆、游泳馆,学校里的一切都在告诉我们:教育不仅是传递知识,更是用热爱点燃热爱,用智慧启迪智慧,用生命温暖生命。”她希望自己能在教书育人中找到平衡,“点亮别人,发展自己”。
如今,她又接手了新的班级,教室里的班规、班徽还在制作中,心语信箱也即将挂起,“我会继续以‘育’为核,在高新教育沃土上,陪更多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