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师则是基石的雕琢者。在教师的职业生涯中,“教书”与“育人”如同车之两轮、鸟之双翼,职业是行动的边界,使命是精神的灯塔。今日之师,需胸怀“国之大者”,将教书育人与国家发展、民族未来紧密相连。
培育时代新人,首重家国情怀的滋养,教师应当好学生人生航程的“导航仪”。在知识传授的过程中,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于课本内容的讲解,更应注重对学生价值观的塑造,“文”能夯实文化自信根基,“武”则锻造强健体魄,通过生动鲜活的案例、深入浅出的引导,让学生明白个人的成长与国家的繁荣息息相关。
锻造时代新人,离不开创新意识的激发。在人工智能迅猛发展的今天,教师若固守陈旧教案、拒绝变革,可能难以适应新时代育人需求。新时代的教师,必须坚持“终身学习”,以自身对新知的好奇与探索,为学生树立创新标杆。从单向灌输转向启发探究,呵护学生的好奇心与批判思维,营造敢于试错、包容失败的课堂氛围。这样的教师,赋予学生的不是僵化的知识,而是适应未来社会的核心能力。
成就时代新人,亟需包容精神的培育。当下社会多样性日益凸显,学生个性、天赋、背景差异显著,教书之道,在于因材施教,育人之道,在于包容并蓄。教师应当以宽广的胸怀接纳每一位学生的不同,用理解与尊重搭建起沟通的桥梁。面对学生的错误与不足,不是一味地批评指责,而是以耐心和爱心引导其认识问题、改正错误,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包容的环境中自由成长,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彩。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新时代师德师风的重塑,非仅对教师提出更高要求,亦需全社会为之赋能。教育评价体系应突出教育教学能力和业绩,激励教师争做“大先生”;培训资源需倾斜,助力其持续成长;社会氛围要营造,让尊师重教真正见于行动。
教师节是致敬,更是期许。回望教育发展历程,“人民教育家”于漪、“燃灯校长”张桂梅、“时代楷模”黄大年等无数教育工作者用智慧与心血书写育人华章。期待更多教师以“大先生”为志,不辱使命,托举未来。因为他们所培育的,不仅是一个个青春梦想,更是民族复兴的坚实基础与无限希望。(朝阳门工作室 周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