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南沙区某小学上周向家长群发出《关于学生接送安全的温馨提醒》,洋洋洒洒两千字,核心一句加粗标红——“请勿让家中老人接送学生”。校方列出的“四宗罪”直戳痛点:体力不支追不上孩子、视听力衰退看不清红绿灯、记忆力差忘带作业、突发疾病无人急救。文件末尾更是“强烈建议”:父母须持接送卡到校,否则班主任有权“暂留学生,等待家长亲自来接”。
一纸通知,把“双职工”家长最后的退路逼到墙角。群里瞬间刷屏:“我能辞职吗?”“学校替我交房贷?”“老师下班顺路把我娃捎回去行不行?”有人调侃:“建议把工位搬进校园,孩子一放学就能看见爸妈,皆大欢喜。”
校长在接受本地媒体采访时拿出数据:上学期校园周边发生的 11 起轻微交通事故里,7 起涉及 60 岁以上接送人;另有 3 例学生忘带证件、被老人错送进竞赛考场。更尴尬的是,去年冬天一位爷爷接孩子时突发心梗,倒在离校门 50 米的斑马线上,校医冲出校门做心肺复苏才抢回一条命。“我们怕呀,万一真出大事,家长第一句话就是‘学校为什么不早提醒?’”
南沙区统计局数据显示,该区 18 岁以下儿童家庭“双职工”占比 68%,其中仅 21% 与祖辈同城。换句话说,10 个家庭里 7 个必须靠老人“救场”。家长算了一笔账:校内基础托管 18 元/天,校外机构 60~80 元/天,按月 22 个工作日,最低也要 396 元,相当于一份五险一金的个人缴纳部分。“请假接孩子?HR 已经找我谈过两次绩效。”在琶洲写字楼做运营的李女士直言,“学校一句‘不要老人送’,把皮球踢给家长,可我们接不住。”
62 岁的王叔每天从番禺坐公交 40 分钟来接孙子,手里拎着作业袋、水壶、围棋包,“像小型搬运工”。看到文件后,他既委屈又自责:“不是我不想放手,是儿女真的走不开。我也怕自己跑不动,可更怕孙子没人管。”很多老人把“接送权”视为晚年价值感来源,学校“一刀切”等于否定他们的存在意义,甚至引发家庭矛盾:子女不敢违逆学校,只能劝父母“休息”,老人却觉得“被嫌弃”。
广州 2024 年秋季起执行“新课表”,小学一、二年级下午 14:50 放学,三至六年级 15:30 放学,比 2020 年前平均提前 50 分钟。教育局初衷是“把童年还给孩子”,增加阳光体育课时,却无意中撕开了“接送难”的口子——父母 17:30 甚至 18:00 才下班,中间 2~3 小时的“真空”谁来填?学校提供的“基础托管”只能到 17:30,再晚就得付费课外服务;而多数企业并未因“提前放学”弹性调整工作时间,家长像夹心饼干,被工作与育儿两面烘烤。
深圳南山已试点“政府补贴+学校托管”到 18:30,家长每小时仅象征性交 3 元,财政承担教师加班费和保险,南沙区可参照执行。
杭州 30 家互联网头部公司联合设立“亲子假”,每月 4 小时带薪接送假,员工凭学校通知即可线上核销,广州工会可推动复制。
上海街道把“日间照料中心”与“四点半课堂”设在同一楼层,老人可以边做理疗边等孩子写完作业,实现“祖孙同步”,既减轻老人奔波,也降低安全风险。
成都高新区的“人脸识别校巴”按居住小区固定线路接送,家长 App 实时查看轨迹,车内配备红十字救护员;社区退休教师、退役军人报名“银发护卫队”,轮流跟车,弥补老人体力不足。
教育学者熊丙奇指出,学校作为“安全责任第一公里”无可厚非,但治理思维应从“禁止”转向“赋能”:与其发“拒老令”,不如建立“银发接送人”培训——交通队、社区医院、学校三方合办 2 小时安全课堂,发放“接送证”,既提升老人安全意识,也保留家庭解决方案。毕竟,教育不是孤岛,它是整个社会的“后勤部”。
“不要老人接送”之所以激怒家长,不在于“提醒”,而在于“只提醒”——把责任无限下移,却未提供可执行的替代方案。当“减负”变成“增负”,任何善意都会被视为傲慢。唯有政府、企业、社区、学校、家庭五方联动,才能让“提前放学”不再成为压垮打工父母的最后一根稻草,也让白发苍苍的爷爷奶奶们,既能含饴弄孙,又能安全体面地退出“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