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开学季,莘莘学子踏入校园,迎来了新学期。俗话说“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正处于拔节生长的关键期,需要正确引导和悉心培育。
党中央始终把教育作为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提出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全县教育强县建设大会强调,要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基础教育扩优提质、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深化教育改革创新、打造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等方面取得新突破。我们要精准定位时代需求,勇于改革创新机制,凝聚推进教育强县建设的强大合力。
把握时代脉搏,融入创新理念。教育强县之“强”,核心在于培养能适应并引领未来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要将科技素养、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作为育人核心。邀请专家学者走进课堂,举办网络安全、人工智能等专题讲座,让学生了解国家战略需求与前沿科技趋势,着力培养学生的数字素养、安全意识和面向未来的思维能力。重视中小学课程建设,丰富各类实践活动,积极为学生搭建展示才华、锻炼能力的平台,通过组织和鼓励学生参与各类学科竞赛、科技创新活动,点燃他们的智慧火花。
提升软硬实力,加快“县中崛起”。教育强县建设,既要升级理念、创新活动,也要夯实基础、提升内涵。优质的硬件设施、科学的管理体系、深厚的校园文化、鲜明的办学特色,是支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基座。持续加强机制创新,通过资源共享、专业引领、教师流动、多校协同等机制,采取“强校带弱校”“城区带乡镇”等形式,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破解城乡教育不均衡难题。系统实施“强基”工程,持续深化课程改革,构建融合课程体系,巩固特色强项,稳步提升高考成绩。
聚焦特色产业,凝聚发展合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同心同向,形成强大的教育共同体。重视职业教育,弘扬工匠精神,把专业建在中医药康养等特色产业上,培养更多技能人才,以人才和科技创新为地方发展赋能。常态化调研企业,了解企业最新需求和动向,构建现代产业学院、“校中厂”“厂中校”等合作平台,精准服务产业发展。多元主体协同发力,构建人才培养质量高、自我发展能力强、与地方经济联动紧的现代化教育体系,让教育真正成为强县之基。
作者|融媒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