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过度担心你的孩子
开心田螺
2025-09-15 10:42:29
0

嗨,我是瑞秋。

前几天和一位朋友聊天,她的女儿今年刚上小学。

小姑娘自己倒是满心欢喜地去上学,一点儿分离焦虑都没有。

可她这个当妈的,心里却七上八下的,时刻惦记着孩子在学校的情况:

孩子会不会被欺负?

能不能跟上老师的节奏?

交不交得到朋友?

会不会遇到什么麻烦?

一想到这些,她就忍不住焦虑。

她感叹说,有了孩子之后就像多了一个软肋,这一辈子都不可能真正放下心。

确实如此,每个孩子都会有自己的问题,每个年龄段也会有新的挑战;

再加上这个社会的不确定性和难以避免的风险,总会让父母担心哪一件不好的事会落在自己孩子身上。

我特别理解这种被担心牵着走的感觉。

还记得当初我们家老大刚上小学时,我的心里也满是不安,甚至恨不得在他书包里装个摄像头,随时可以知道他过得好不好。

不过这些年我好像越来越淡定了,也可能是因为孩子多了,我的心也一点点被“练”大了。

所以今天,我想和大家聊聊:这种对孩子的牵挂与担忧,到底从哪里来?

我们又该如何学会把自己从过度的担心里解放出来,让孩子安心成长,也让自己活得更轻松。

1

为什么总是有担不完的心

很多父母或许会说:“那是我的孩子啊,我怎么可能不担心呢?”

看到潜在的风险,会替孩子紧张;

遇到不确定的情况,就为孩子捏一把汗;

一想到不可控的未来,更是担心孩子能不能适应竞争,

能不能找到自己喜欢的方向,能不能在挫折中自我调节。

这些未知,让父母更容易“提前替孩子操心”。

我们似乎早已习惯把“爱”和“担心”捆绑在一起。

毕竟,我们大多数人都是在“被担心”中长大的,从小父母给予我们的就是这样关心式的爱;

所以等到我们为人父母时,也很自然地把这种爱的方式延续给下一代。

似乎爱得越深,担心就越多,生怕自己最在乎的人受到任何伤害。

然而,担心虽然源于爱,却常常把我们推入一种紧绷的状态。

心里对孩子明明是满满的爱和牵挂,满心都是为你好,可表现出来的往往是焦虑、不耐烦、甚至抱怨和责备。

到头来,孩子不仅不能从这样的情绪中感受到爱,还容易让他们觉得压力山大,被我们的焦虑情绪感染,变得不安。

试想一下,孩子更愿意和哪种父母在一起?一个神经紧绷、担心不完的妈妈,还是一个内心笃定、阳光放松的妈妈?

答案显而易见。

过度的担心,不仅帮不了孩子,还可能成为他们成长的负担。

所以我常提醒自己,真正的爱,不是用担心把孩子困住,而是用信任和力量托起他们。

孩子即将进入新学校、融入新集体、面对新挑战,他们本能地会有些焦虑。

这个时候,如果父母表现得比他们更慌乱,那无疑是雪上加霜;

相反,如果父母能够泰然自若、胸有成竹,孩子就能从中感受到平和与力量。

我们真正应该给孩子的爱,就是这种带有力量的爱。

至于担心,肯定是无法完全避免的。这就到了考验父母演技的时候了;最好呢,就是学会在心里默默消化,不把自己的压力和焦虑传递给孩子。

只有这样,孩子才能轻装上阵,更自由地去飞和闯。

2

减少被负面信息裹挟

不得不承认,当下的社会环境确实很容易让父母心里不安。

新闻、社交媒体、各种育儿文章里充斥着层出不穷的“风险提醒”:吃这个可能危害健康,用那个可能影响发育,不这样做孩子就会落后……

这些声音无时无刻不在提醒我们,危险似乎无处不在。

所以,父母很难不焦虑,总觉得孩子被各种风险包围。

其实,对危险的敏感,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

那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生存基因,在荒野中,他们必须打起十二分精神,时刻保持警惕,才能避开猛兽与陷阱,保全性命。

只有牢牢记住危险,才有可能规避危险。

这种本能刻进了我们的血脉,让我们天生对负面信息更敏感,更容易被它们吸引,并记住。

等到我们有了孩子之后,这种对危险的敏感度就被无限放大。

最先引起我们在意和关注的,往往就是潜在的危险和不确定的因素。

我自己就深刻体会过这种本能。

记得有一次,儿子和他的好朋友约好见面。

两个孩子在河的两岸看见彼此后,立刻兴奋地奔跑,迫不及待想在前方的桥上相遇拥抱。

看到此景,我第一反应是大喊:“慢点,小心别掉河里!”

话一出口,我心里立刻一怔,我最关注的点是掉进河里的风险,却完全忽略了孩子那份见到好朋友的喜悦和期待。

发现没有,其实孩子是天生的乐观者,他们更容易从世界里发现阳光与快乐。

但大人却总在用担心和警觉,把孩子们的目光从积极拉向负面。

慢慢地,孩子原本勇于探索的热情和勇气,却在父母的焦虑和担心中被吞噬,久而久之就变得畏手畏脚。

父母是孩子的榜样,我们是什么心态,孩子很有可能也会是什么心态。

别让负面信息侵占了我们的心态,少看那些渲染焦虑的新闻,少盯着可能性低的危险;多关注孩子真实的成长与进步,多去发现积极乐观的一面...

我们的目光在哪里,有很大的可能性我们就会抵达哪里。

为孩子心存盼望和期待,他们才有可能遇见更多的幸福和美好。

3

课题分离

我一直很喜欢阿德勒提出的“课题分离”,其实生活中很多不必要的矛盾和烦恼,都源于没有把课题分清楚。

简单来说,就是手伸得太长了,对别人的人生过度干涉,甚至想要掌控别人的人生。

无论是朋友、伴侣还是孩子,很多冲突都因此而起;把对方的课题当成自己的课题,这样一来,一系列的麻烦和烦恼就来了。

很多父母或许会说我怎么能跟孩子分离,这是我的孩子;他们无论遇到什么问题,生病了、摔倒了、受伤了、成绩太差、以后考不上好学校、找不到工作,最终受苦受累都有父母的份。

所以父母似乎就有了名正言顺的理由替孩子规划、替孩子决定,想要绕开所有麻烦,让孩子走一条自己认为“最好”的路。

可是我们常常忘记,孩子虽然是我们的孩子,但他们更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体。

再说,未来究竟会怎样,谁又能说得准?哪条路才是“最好”,谁又能保证?

正如纪伯伦在诗里写的:你的孩子,并不是你的孩子,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

他们必须亲自去经历人生的酸甜苦辣,去面对属于他们生活中的风雨,去承担自己选择带来的结果。

这些课题,父母无论多爱孩子,也无法替他们完成。

我们真正需要做的,是把孩子的问题还给孩子,让他们自己去体验、去学习,而不是把孩子的课题揽到自己身上,天天担心、纠结,甚至自责。

当你慢慢做到“课题分离”,你会发现担心少了许多。

父母能做的不是替孩子活,而是陪伴他们活:站在他们身旁,尊重他们的选择,理解他们的感受。

然后放下过度的控制,安心享受当下的相处。

毕竟,未来所有的确定性,都是从一个又一个踏实而美好的“现在”堆积而来的。

4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吉大二院赴兰州大学开展研究生招... 9月11日晚,在兰州大学杏林楼,吉林大学第二医院研究生招生宣讲会如期召开,吸引了大五和大四的近30名...
吉大二院“开学第一课”:铸魂育... 为引导2025级本科新生坚定理想信念、夯实专业思想、传承白求恩精神、增强归属感并科学规划成长路径,9...
2025大学排名炸锅!985豪... 2025年ABC中国大学排名日前发布,备受关注的985工程高校共有38所入选,国防科技大学此次未在榜...
双一流高校扩容风向变了?202... “如果不是‘双一流’,孩子未来会被埋没吗?”随着2027年第三轮“双一流”名单临近揭晓,这个问题在不...
第二幼儿园:健康启航 快乐成长 近日,第二幼儿园组织全体幼儿开展期初体质测试活动。 本次测试涵盖了多项能综合反映幼儿身体形态、柔韧...
高考500分以上,山西省性价比... 每年高考志愿填报时,考生和家长们都面临着“选择困难症”:既想上个靠谱的学校,又希望就业方向更有保障。...
吕梁考区2025年国家统一法律... 9月14日17时30分,随着考生陆续走出考场,吕梁市2025年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客观题考试工作圆满...
长安大学创新开展大中小学国防教... 近日,长安大学大中小学国防教育大思政课主题教育活动举行。课程设计充分体现“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教学...
这些双非院校就业不输985 这些双非院校就业不输985 转眼就到了九月中旬,各个大厂也纷纷下场开始宣布自己的招聘行程,能够进入大...
问题驱动课堂:让知识在“疑”与...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育的真谛,不在于将知识“搬运”进学生的大脑,而在于点燃他们心中探索的火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