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推进中小学春秋假政策的消息,让学生们满心期待 —— 即将到来的十一假期之外,春秋两季再添专属假期,既能避开寒暑假的出行高峰,又能在秋高气爽、春暖花开的适宜时节亲近自然,这份 “福利” 确实值得欣喜。眼下已有不少城市明确了春秋假安排,将假期与周末调整结合,让学生能拥有更完整的休憩与实践时间,这对缓解学业压力、丰富成长体验大有裨益。
但政策的美好愿景,却卡在了 “家长无假” 的现实瓶颈上。对中小学生而言,春秋假的出行、研学往往需要家长陪同,即便不外出,孩子的日间看管也成了难题。可绝大多数企事业单位并未同步推出 “家长春秋假”,常规的带薪年假虽存在,却常因审批严格、工作繁忙难以灵活使用。这种 “学生放假、家长上班” 的错位,让春秋假从 “福利” 变成了家长的负担:要么请假被扣薪,要么托亲友照看,要么只能让孩子独自留守,与政策初衷相去甚远。
面对这一矛盾,部分学校尝试提供春秋假托管服务,开放校园场地供学生活动,安排老师或志愿者看管。但托管多以基础看护为主,缺乏针对性的研学、兴趣课程,且覆盖范围有限,难以满足所有家庭的需求。更关键的是,托管服务本质上是 “被动应对”,并未解决核心问题 —— 家长无法陪伴孩子享受假期,政策本应带来的亲子互动、成长体验便打了折扣。
要让春秋假真正落地见效,配套措施的完善迫在眉睫。最关键的是建立 “假期与带薪休假衔接” 机制,鼓励企业在中小学春秋假期间简化带薪年假审批流程,允许家长灵活请假。同时,可推动社区、文旅机构与学校联动,推出面向学生的春秋季研学营、兴趣班,由专业人员带队,既解决看管问题,又丰富假期内容。此外,相关部门可对落实 “假期配套假” 的企业给予政策扶持,形成 “学校放好假、企业给好假、社会搭好台” 的多方合力。唯有如此,春秋假才能真正成为惠及学生与家庭的民生利好,而非徒增焦虑的 “尴尬假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