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范大学2025年开学典礼。图/该校微信公众号
“真正的智慧是拒绝非黑即白的标签化思维和言行,建议大家善待复杂性,理解‘混沌’与‘不确定’,拒绝僵化认知,保持审慎与开放性的平衡,进而达到与道合一的生命境界……”
据报道,9月16日,在华东师范大学2025年开学典礼上,该校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钱旭红对新生的寄语,引发公众讨论。
在信息过载、情绪主导的当下,非黑即白的思维一度在舆论场内相当盛行。一些复杂的社会热点事件中,这种思维和言行甚至成了主导舆论走向的“多数意见”,这也使得相应的公共讨论常常沦为情绪对抗,而非理性对话。
在此背景下,一所知名高校的校长寄语学生,要“拒绝非黑即白思维和言行”“善待复杂性”“保持审慎与开放性的平衡”,虽然只是重申了一些基本常识,却也有其现实针对性。
事实上,纷繁复杂的真实世界鲜有标准答案。因此,对于刚刚脱离高中时期“真空学习”状态的大一新生而言,学会拒绝非黑即白的标签化思维和言行,强化多元思维和独立思考,就变得尤其重要。
毕竟,进入大学后,他们将面临新的环境,并且要以“大人”的身份直面现实世界。此时,学校主动引导学生们学会思考,审慎理解各类事情的复杂性,显然可以帮助其不被互联网上的杂乱信息带偏,从而告别认知和行动层面的偏执,从容地与复杂的现实打交道。
从这个角度看,钱旭红校长在开学典礼上所强调的诸多常识与理念,不仅仅是对新生的“例行提醒”,也承载着对年轻学子所应持有开放学习姿态、成熟生活状态的殷切期望。
而在舆论对立加剧、情绪撕裂频发的当下,这番源于常识理性的言论,其实也折射出高校及其管理者对社会现实的敏锐洞察和观照。
于一个正常的社会而言,大学不仅仅是知识的殿堂,更是孕育思想火花的摇篮。因而,引导学生拒绝僵化认知、推崇审慎与开放性的平衡,本就是一所大学所应有的人文元素,也符合公众对大学的期待。
回到话题本身去看,对复杂现实问题持非黑即白的思维,本质上也是一种认知层面的“偷懒”。这往往会遮蔽问题的多元维度,容易将鲜活且复杂的现实问题导向单调的分析框架。
而现实中,人们如果仅依靠标签化的思维来认识世界,不仅有违常识理性,也往往会陷入某种谬论泥潭,继而挤压认识现实世界丰富性的空间。
由此可见,钱旭红校长所传递的这些常识与理念并非是虚无、悬浮的,而是与现实高度关联。正如人们日常生活中所常见的,对待同一个问题,不同年龄、职业、阅历的人群往往持有不同看法,这正是现实复杂性的切实体现。
拒绝非黑即白思维、保持审慎与开放性,其底色是理性与包容。
当人们回归常识理性,不再用单一的认知和价值去衡量现实,而是能够充分理解一件事情的复杂性之时,自然也会在现实中拒绝盲从与苛责。长此以往,因几句无心之失言论被群嘲、网暴这类事情,自然就会少很多。
就此去看,在技术飞速迭代、信息超量供给的今天,年轻学子们不妨将“拒绝非黑即白思维”视为大学生涯中的一门常识“必修课”。如此,方能培养“未来文明的新青年”,让学生们以更成熟的姿态面对真实的世界。
撰稿 / 苏士仪(媒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