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要想捕捉时代的脉络已经很困难了,哪怕是对张雪峰这样的人来说,也存在着误判。
2021年,当教育博主张雪峰在直播连麦中建议一位高考630分的四川考生报考同济大学土木工程专业时,他可能没有意识到这个建议会在未来几年引发如此大的争议。
当时的张雪峰,看似给了给了几个非常关键的理由,第一,他认为同济大学土木工程是全国顶尖的“冷门也是热门”;第二,他提醒考生要区分“学土木”和“做房地产”的区别,强调兴趣和家庭支持的重要性;第三,他提出当时土木工程专业报考人数减少,可能是“逆流而上”的好机会。
从当时的背景来看,这个建议的确不错。
2021年,全国土木工程确实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建筑业企业总产值达到29.3万亿元,比2012年增长1.14倍,其中海洋工程、铁路道路隧道和桥梁工程等领域都实现了翻番增长。
当时的行业集中度不断提高,特、一级建筑企业市场占有率持续提升,2021年已经达到68%。
但任何事物,仅看当下还不够,更要看未来。
2021年,我国的城市化率已经突破60%,传统基建的需求已经开始放缓;房地产行业在“房住不炒”的大背景下进入调整期,而地方的债务管控也趋严,新项目审批收紧,这些因素都为后来土木工程行业的急转直下埋下伏笔。
而当时来看,张雪峰的建议也没有错。第一就是他的名校优势论,张雪峰强调同济大学土木工程是全国顶尖的,认为“上同济学土木冷门也是热门”。
这种观点基于当时名校土木工程专业仍然保持着较高就业质量的现实情况,但仍然忽略了行业整体下行的大趋势。
从当时的角度来看,张雪峰的建议有其合理性,2021年,全国土木工程专业虽然已经开始降温,但尚未出现断崖式下跌,名校土木工程毕业生仍然能够进入优质设计院或大型央企,职业发展道路相对清晰。
但张雪峰的建议也忽视了行业周期性和结构性下行的速度,也低估了房地产行业调整对土木工程领域的连锁影响。
而到了今年,张雪峰的这一建议恰恰是四年之后,也就是当年听张雪峰建议就读毕业后的第一年。
而这四年时间里,全国土木工程行业应该是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寒冬。第一,就是房地产的冲击。2021年至2024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年均下降8.3%,房企投资能力削弱,房建项目减少40%以上。
2024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更是同比下降23%,房企资金链断裂导致大量停工项目,作为土木工程的重要下游,房地产行业的下行也直接导致相关岗位锐减。
除了房地产,基建投资增速也可以用“断崖式下跌”来形容。
2025年,全国基建投资增速降至2%-3%,仅为2010年代峰值的五分之一。以中铁为例,2025年新增高铁项目较2015年减少了60%,部分省份的高速公路建设直接陷入“无地可建”的困境。
传统基建领域的需求饱和,也导致土木工程毕业生就业机会大幅减少。
而这个行业最显著的特点,还是行业人才严重过剩。
全国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年招生超20万人,但行业的实际需求只有10万人左右。2024年土木专业本科毕业生在就业上数据也一般,部分双非院校签约率不足40%,而在薪资上,和互联网专业相比更是有巨大差距。
除此之外,土木工程的工作环境和回报也严重失衡。
传统土木工程岗位需要长期驻扎在工地上,夏天更是面临着40°的高温,要在烈日下放线,要在活动板房办公,不仅工作环境艰苦,且普遍还实行七天工作制,哪怕是节假日也无休,而应届生的起薪往往也较低。
另外,行业需求饱和也导致相关专业并不热门。
例如山东大学目前已经停招土木工程专业,同济大学录取的分数线也暴跌,家长和考生集体“避雷”,将其贴上“天坑专业”标签,这也进一步加剧了人才的流失。
如果说二十年前是土木工程的黄金时代,十年前是土木工程的白银时代的话,那么今天就只剩下
了“天坑”两字。
从这个角度来看,张雪峰2021年的建议,可能是他最失败的一次建议。
以今天的视角回望,土木工程专业确实面临着多重困境,既有行业周期性的因素,也有结构性的问题。
首先就是行业需求饱和带来的结构性萎缩。目前我国城市绿已经突破65%,部分沿海发达地区甚至超过了80%,这个比例已经无限接近于发达经济体,这也导致传统基建需求基本饱和。
整个行业也从“大规模新建”转向“精细化运营”,这必然导致对传统土木人才的需求大幅减少,在智能建造普及的大背景下,也导致机械施工替代人工,基层施工员、测量员等岗位需求减少30%。
而土木工程专业的职业发展路径也存在着局限性。土木工程专业的职业晋升高度依赖行业景气度和项目资源。当行业下行的时候,晋升路径收窄,多数人35岁仍然在“与包工头扯皮,改监理整改方案”,这个行业也仍然面临着中年危机。
更重要的还是工作和生活很难平衡。过去大家觉得无所谓,但今天人们对家庭和工作的平衡看得越来越重要,而土木工程一个项目动辄好几年,从业者长期异地,面临着极大的家庭问题。
而社交平台上的“土木劝退联盟”话题播放量更是高达8亿,大量从业者自爆工地生活艰辛,生活感高度缺失。
除此之外,全球化红利消退,也对土木工程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海外工程曾是我国土木企业的增长点,但近年来受到地缘影响、汇率波动,2024年我国对外工程承包额也下降了12%,这也导致海外岗位需求缩减,这也进一步压缩了土木工程毕业生的就业空间。
而张雪峰2021年的建议,忽视了土木工程行业的强周期特征,2021年看似平稳的行业数据背后,其实已经隐藏着房地产调整和基建放缓的迹象。
而即使是同济大学这样顶尖的土木工程专业,也难以抵御行业整体下行的冲击。2025年,同济土木的录取线暴跌,这也反映出名校专业也无法脱离行业大环境独立存在。
因此,2021年张雪峰劝人学土木的建议,在2025年看来可能是他最失败的一次建议,这一失败不仅源于他对行业趋势的误判,也反映了传统职业指导模式在快速变化时代的局限性。
土木工程的例子告诉我们,没有永远的热门专业,只有不断变化的行业需求,对于考生和家长而言,职业选择需要更加关注行业整体的结构性变化,而不是简单的数据或名校光环。
而土木工程行业的调整,实际上是整个经济结构转型的一个缩影。在这一背景下,张雪峰2021年的建议不仅是一个职业指导的失误,更是基建时代的终局。
那个单纯依靠传统基建和房地产拉动经济增长的时代,事实上已经过去了。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