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考公”已经成了很多年轻人的共同选择。无论是刚毕业的大学生,还是已经在职场摸爬滚打的人,几乎人人都动过“要不要去考个编”的念头。光是2025年的国考,报名人数就超过340万,真正走进考场的有258万,而录取名额却只有不到4万,平均下来65个人抢一个岗位。有些热门岗位更离谱,竞争比直接飙到一万比一。这样的数字,不得不让人感叹一句:真的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为什么大家都一窝蜂去考公?其实道理也很简单。第一,想要稳定。疫情之后,不少企业说倒就倒,行业更是一天一个样,今天是风口,明天就没影了。相比之下,公务员的稳定、福利和退休保障,就像是很多人心中的“避风港”。第二,体制内外的性价比变了。以前互联网、金融圈让人羡慕,如今内卷严重,收入不如以前亮眼,甚至还得担心35岁危机。而在一些发达地区,公务员工资加上各种补贴,已经和大厂差不多,稳定还不用担心被裁。
第三,压力太大。毕业生越来越多,每年上千万,优质岗位却没那么多,大家挤来挤去,最后很多人把希望寄托在体制内。第四,父母的观念也影响很深。60、70后一代普遍觉得公务员才是“铁饭碗”,他们的态度在无形中推了孩子一把。第五,专业选择也是原因。像汉语言、经济学这种通用专业,去企业就业往往局限大,反而在公考中很吃香,岗位需求多。第六,高学历群体的心态也变了。很多名校生不再执着于年薪百万,而是更看重稳定和长远,公务员对他们来说是防御性的选择。
那么问题来了,考公热会持续多久?短期来看,至少未来五到十年热度不会下降,甚至还可能更激烈。但从更长远看,如果经济能恢复强劲增长,创造出更多高质量的社会岗位,考公的吸引力自然会慢慢降温。毕竟公务员也是一份普通工作,只是在现在这个环境里,显得格外稳妥。
所以说,与其盲目跟风,不如先问清自己:我是真的适合做公务员吗?还是只是被外界裹挟?稳定当然重要,但能不能从中找到成长感和价值感,才决定了你能不能真正长久地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