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淑贵之前只把自己的教学记录发在朋友圈里,我怂恿她做公号。现在她不仅开了公号,还开了小红书,而且粉丝激增。她说,我的第7课的教学设计给她很大启发,实施效果也很好。我告诉她,我这次没有用自己的设计,而是按教材上的提示来教。大体就是先提问,再分类。我想看看,用其他方法,效果如何。结果试下来,果然与我的预估差不多。我自己不满意。现在我对自己的教学设计以及背后的思考,有了更客观的自信判断。当然,对于学生并没有损失。】
杜淑贵
这是一篇很难上的课文。
《教师用书》阐述:“本课引导学生回顾前两课的提问策略,然后运用策略边读边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在此基础上,小组合作,参照课后问题清单,整理问题,筛选出对课文最有帮助的问题。接下来让学生再读课文,提出更多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的问题。最后借助问题,引导学生理解课文。”
本课在课文旁边与课文后面共呈现了九个问题,旨在帮助学生打开思路,展开多角度思考,提出更多问题。
我犯了难
——
九个问题进行不同角度分类、筛选,就需要花不少时间。再让学生提出新的问题,再分类筛选,又要占据一大部分时间。
到底为什么让学生提问题?学习这一课,只是为了提出更多问题,恐怕不是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那么,教什么、怎么教,就要细细斟酌。
课标中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也就是说,不管教哪一个学段、哪一个单元,都应该聚焦在“教表达形式”上。那么这一课如果放开让孩子自由提问,哪怕提醒学生从写法角度提问,学习过程是不是会变得零碎?
该怎么操作?朱煜老师“另辟蹊径”,给了我一个新的思路。朱老师在备课指导中说,我们可以抓住核心问题,引导学生围绕“哪句话证明
20
世纪伟大”这一问题,在第二、三、四自然段中寻找相关句子并讨论,最后通过“为什么科学使我们这个时代不同于以往”的问题,将前面讨论内容串联起来,从而解决文章主要内容和主题。这种方法虽未按课后习题让学生提问梳理,但更高效地达成了教学目标,避免了课堂被过多无关问题干扰。
不按照课后习题(分小组整理问题清单、筛选关键问题等)进行教学,是因为该课文针对写法提问较难,学生易提出大量关于生活经验和内容的问题,梳理耗时且教师易被问题淹没。而围绕核心问题教学,既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又能训练针对写法提问的能力,与教学目标异曲同工,更具实际操作性。朱老师还指出,单元核心是教学生围绕写法提问,关注表达以提升阅读理解能力。虽然教学路径与课后习题不同,但最终都指向能力学习。
根据以上思考,我做了尝试。
第一课时
我先把前一课《夜间飞行的秘密》两段关于“马铃薯、藕”的小片段投影出来,笑着跟孩子们说:“昨天咱们学了从不同角度提问,尤其要关注
‘
写法
’——
比如作者为什么这么用词、为什么这么写句子。今天咱们就用这段小短文练手,大家先自己读
3
分钟,遇到不懂的、想问问作者
‘
为什么这么写
’
的地方,就把问题记在本子上,等会儿咱们轮流说!”
孩子们立刻低头认真读起来,有的边读边用笔圈画,有的读完还跟同桌小声交流自己想到的问题。
3
分钟后,我拍手示意:“好啦,谁先把自己想到的
‘
写法问题
’
跟大家分享一下?不用怕,想到什么就说什么!”
胡家礼第一个举手,站起来有点小紧张,但声音很清楚:“老师,我想问问,作者为什么要把变态茎分好多种来说呢?比如先说马铃薯是块茎,再说藕是根状茎,不能把它们放在一句话里说吗?”我马上竖起大拇指:“这个问题提得太棒了!精准问到了
‘
作者为什么这么安排内容
’
,这就是咱们要练的
‘
写法提问
’
!谁能试着帮她解答?”黄康荣把手举得老高:“因为分着说,我们能清楚知道每种变态茎是什么样的,要是放一起,就分不清哪个是哪个了!”我点头补充:“对,分类写能让内容更有条理,这就是作者的用心,胡家礼的问题帮咱们发现了这个写法技巧!”
接着,一个小朋友举手了:“老师,我注意到一句话
——‘
洋葱和大蒜头长得一瓣一瓣的,好像鳞片一样
’
,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个比喻呀?不写这个比喻不行吗?”我笑着说:“这个问题也特别好!关注到了
‘
作者为什么用比喻
’
,谁来聊聊?”詹雅琪站起来说:“因为洋葱和大蒜头我们都见过,说它们
‘
像鳞片
’
,我们一下子就知道鳞茎长啥样了!要是不写,就不知道鳞茎是什么样子的。”我肯定道:“没错!用生活里常见的东西打比方,能让陌生的概念变简单,这也是特别实用的写法,你观察得真仔细!”
少凯接着说:“老师,作者用了
‘
肥肥胖胖
’‘
圆头圆脑
’
来形容不同的茎,为什么?”我让大家一起读,感受语言。我总结:“这两个词更形象,还带点亲切感,这就是作者用词的讲究
——
选对词语能让文字更生动,少凯这个问题问到了
‘
用词的写法
’
,特别棒!”
等孩子们提完问题,我才补充了最后一个问题:“大家刚才提的问题都特别好,老师也有一个小疑问想跟大家讨论
——
这两段内容都很短,加起来也没几句话,作者为什么不把它们合并成一段,非要分成两段呢?”孩子们一下子热闹起来,讨论了一会儿后,许俊熙站起来说:“因为第一段是说
‘
什么是变态茎
’
,第二段是说
‘
变态茎有哪些种类
’
,分开写能让人知道两段讲的不是一回事,更清楚!”我鼓掌:“完全正确!分段也是一种写法,能让文章的结构更清晰,咱们今天通过提问,把作者的写法秘密全找出来了,太厉害啦!”
接着自然过渡到新课《呼风唤雨的世纪》。
先梳理“问题分类”(两种分类的原因):
学课文前,先复习之前教的“提问三角度”
——
从内容、写法、联系生活经验提问,接着让他们给课文里的四个批注分类。比如“为什么说
20
世纪是呼风唤雨的世纪”属于内容角度,“发现和发明有什么区别”属于写法角度,“现代
‘
腾云驾雾
’
的神仙存在吗”属于生活经验角度。
再读本课课后三个问题及新的分类角度,进行概括。我特意问孩子们:“第六课咱们学了
‘
内容、写法、生活经验
’
这第一种分类,为什么第七课又要学
‘
暂时不管、必须解决、学完再想
’
这第二种分类呢?”少凯先举手:“是不是跟重要性有关?”我马上肯定:“太对了!第一种分类是帮咱们
‘
找角度提问题
’
,知道能从哪些方面问;第二种分类是帮咱们
‘
筛选问题
’——
不是所有问题都要马上解决,得挑重要的来!”
我接着解释:“比如
‘
暂时不管
’
的问题,是不影响你读课文的,像
‘
现代有没有腾云驾雾的神仙
’
,你知道科技能实现类似功能就行,不用现在深究;
‘
必须解决
’
的问题,是懂课文的关键,尤其是从
‘
写法
’
角度提的问题,比如
‘
为什么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形容科技成就
’
,解决了才知道作者为啥这么写;
‘
学完再想
’
的问题,是能让你想得更深的,比如
‘
除了课文里的科技,还有哪些成就
’
。两种分类配合用,既能多提问,又能不被无关问题绕晕,读书才高效!”孩子看着板书似乎明白了,再回到课文,读课文内容旁边批注的问题,进行第二次分类,并标注。
到了解题环节,我花了点心思。先让大家齐读课题,问:“看到
‘
呼风唤雨
’
,你们先想到了谁?”孩子们一下子活跃起来,有人喊“雷神!”,有人说“神仙!”,还有人小声说“人类”。我追问:“人类怎么会
‘
呼风唤雨
’
呢?”预习过的孩子站起来说:“是靠科技!”我笑着点头:“对啦!
‘
呼风唤雨
’
本来是说神仙能召唤风雨,课文里指人类靠科技有了改造世界的大能力!”又问“世纪”是什么意思,一个孩子站起来说“
100
年是一个世纪”,我补充道:“
20
世纪是
1901
年到
2000
年,咱们现在在
21
世纪,
2025
年就是
21
世纪的第二十五年。”用具体年份帮他们理解,孩子们一下子就懂了课题。
然后是生字词,我让大家开火车读“创造、世纪、技术、改变、程度、超过、腾云驾雾、幻想、原子核、奥秘、日益、联系、物质、哲学、改善”。读到“原子核”,好几个人都顿了一下,我问:“谁知道
‘
原子核
’
是什么呀?”孩子们都摇头。我赶紧拿粉笔在黑板画简笔画:“大家看,这是太阳系,太阳在中间,行星绕着它转。原子就像太阳系,中间这个小小的、能量特别大的
‘
太阳
’
,就是原子核!”孩子们盯着黑板看,我又问:“现在懂了吗?”大家都点头,我让他们再读两遍“原子核”,确保记牢。
易错字也不能漏,我指着黑板上的“奥”字说:“大家看
‘
奥秘
’
的
‘
奥
’
,里面是
‘
米
’
,下面这撇要写长,别写成
‘
示
’
哦!”又写了“善”字:“
‘
改善
’
的
‘
善
’
,笔顺要注意,先写上面两点,再写中间的
‘
羊
’
,最后写下面的
‘
口
’
。”边说边带着孩子们用手空写,还让同桌互相检查了一遍,确保他们记住正确写法。
字词过完,就进入课文学习。“课题中的
‘
呼风唤雨
’
可以换什么词?”孩子们很快找到“伟大、神奇”。我明确提出核心问题:“这节课咱们围绕一个大问题读课文
——
为什么说
20
世纪是一个伟大的世纪?”
读第二自然段,坐在前排总是不爱发言的许俊熙站起来大声读:“正是这些发现和发明,使人类的生活大大改观,其改变的程度超过了人类历史上百万年的总和。”我让大家把这句话画下来,然后问:“这里的
‘
发现
’
和
‘
发明
’
,大家觉得一样吗?”孩子们有的说“一样”,有的说“不一样”。我解释道:“
‘
发现
’
是找到本来就有的东西,比如科学家
‘
发现
’
了原子核的奥秘;
‘
发明
’
是创造本来没有的东西,比如发明家
‘
发明
’
了电视。这两个词意思不一样,可不能随便换哦!”为了让他们更清楚,我又举了两个例子,孩子们这下都懂了。
第三自然段读完,我刚问“谁找到关键句了”,好几个孩子就指着“
20
世纪的成就,真可以用
‘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
来形容”这句话。我先教大家读这句诗,然后问:“这句诗本来写的是什么呀?”有孩子知道:“写的是冬天的雪!”“没错!”我接着说,“那作者用这句诗,其实是说什么呢?”贾俊涛站起来说:“对比以前和现在的科技!以前没有这么多厉害的东西,现在一下子有了好多成就!”我点头:“这句诗以比喻手法,将一夜之间骤降的大雪覆盖在树枝上的景象,比作春天到来时千万棵梨树上盛开的白色梨花,生动形象地描绘出雪景的洁白与繁盛。那么作者用这句诗在表达什么?”“科技发展很快!”接下来指导朗读,孩子们感情特别到位。
第一课时顺利结束,孩子较之前积极主动,互动时感觉“丝滑”多了。
上一篇:新初一,最多31个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