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任何事物的特点,都是由它自身的性质所决定并在比较中显示出来的。从历史的角度看,革命回忆录具有如下的特点。
“三亲”的原则性。即革命回忆录的内容必须是撰稿人的亲身经历、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革命史实。回忆就是回想,是再现的一种形式,只有“三亲”,才可回忆。一九三五年五月,杨得志同志在上级党的正确领导下,组织指挥了强渡大渡河的重要战斗,正因为他有了这一亲身经历,才能写出留芳史册的革命回忆录《强渡大渡河》。在“三亲”原则性这一点上,文史资料和革命回忆录是相同的,如《我的前半生》是皇帝(溥仪)写皇帝的生活,别人谁也写不出来。不过,文史资料的内容范围要比革命回忆录宽广得多。而报告文学、通讯,它的材料是靠深入生活采访得来的,这与革命回忆录的“三亲”原则性不同。
历史的真实性。有了“三亲”,还必须如实地加以反映。郭沫若同志在他的《北伐途次》这本回忆录的序言里说:“我这篇文章只能够采取回想录的形式,记忆比较明确的地方写得自然会详细,记忆比较淡薄的地方写得自然会简略。这样便会出现断片,但也只好听其断片。我本也可以加些想象进去,写成一部小说,但那样反会减少事实的真实性。”郭老写回忆录,对于年代久远,无法忆及的人物、情节,宁可缺如,决不虚构。我们其他的革命前辈在记录当年经历时也同样确切地反映真实,而且能从更高的思想高度去理解过去,力图把革命回忆录写成经得起考验的历史文献。
高度的思想性。我们的革命前辈,对革命事业忠心耿耿,不但善于总结革命的经验,又善于论述革命的经验。他们抱着一种崇高的目的和愿望,为了使后代知晓革命历史和接受传统教育,才进行革命回忆录的写作的,这就决定了革命回忆录有它高度的思想性。正如鲁迅所说的,“我以为根本问题是在作者可是一个‘革命人’,倘是的,则无论写的是什么事件,用的是什么材料,即都是‘革命文学’”。革命回忆录正可以帮助我们想想过去,珍惜今天,从而增强信心和力量。
表达的生动性。在党领导下的中国革命,改朝换代,惊天动地,威武雄壮,可歌可泣。作为革命回忆录,理所当然要用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表达形式,才能足以反映当年革命前辈的思想感情和革命史实。很多优秀的革命回忆录,不论是写革命斗争的历程,还是缅怀革命前辈的生平事迹,往往采用文学表现手法,描述动人的故事情节,刻画鲜明的人物形象;作者对人物和事件的感情,往往也自然地流露于笔端;有时,在叙事过程中,作者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便发表议论直抒胸臆,或点拨升华,真可谓得心应手。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吴玉章同志说:“有许多历史著作,同时也是很好的文学作品,我们应该保持这个传统。力求使我们的历史著作不但有丰富的材料、卓越的思想,而且写得有声有色,从内容到形式都很美。”
总之,革命回忆录以“三亲”的原则性、历史的真实性、高度的思想性、表达的生动性为特点,记述党领导的各个时期的斗争,歌颂革命斗争的英雄业绩。它既是良好的生活教科书,又是研究中国现代革命历史的珍贵资料。
(摘编自王大悟《浅谈革命回忆录的特点和写作》)
材料二:
我们知道,红军长征落脚点的选择,最终依靠的是一张报纸。经考证,这张报纸就是《山西日报》,当然后来还依靠了《大公报》等其他传播媒介。《聂荣臻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1986年版)是这样写的:
九月十九日,我和林彪随二师部队进驻哈达铺。在这里我们得到了一张国民党的《山西日报》,其中载有一条阎锡山的部队进攻陕北红军刘志丹部的消息。我说,赶紧派骑兵通讯员把这张报纸给毛泽东同志送去,陕北还有一个根据地哩!这真是天大的喜讯!
然而,《聂荣臻回忆录》里并没有写是如何得到这张报纸的。这个谜,一直在我心里存放着,不知能不能破解,亦不知何时能破解。
2004年夏天,《北京青年报》为纪念长征出发七十周年,连载健在红军将士访谈录,8月23日这天,刊登的是《杨家华为遵义会议站岗》。像以往一样,我饶有兴趣地看了下去。突然,其中的一段文字吸引了我:
长征中,还有一件令杨家华难忘的事。红二师进入哈达铺后,聂荣臻一放下行李,就对杨家华说:“小鬼,快去买些烧饼回来。”杨家华跑到一个卖烧饼的老乡处,把身上的钱全部掏出来,买了4块烧饼。老乡随手拿一张报纸一包,递给了他。杨家华清楚地记得包烧饼的报纸是《山西日报》。聂荣臻像往常一样,看得特别认真。忽然,聂荣臻的嘴不动了,两眼像被定住了一样。接着,他大声地对杨家华说:“小鬼,快,把通讯员叫来,赶快骑马把这张报纸送给老毛,送给中央。”然后,他转过身,兴奋地对林彪说:“陕北还有根据地,刘志丹,刘志丹带着一支队伍在陕北!”第三天,毛泽东就在哈达铺的一座关帝庙里,召集了干部大会。从此,红一方面军就朝着陕北根据地迈开了行军的步伐。
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这段文字,实在是太珍贵了。它不仅破解了我心中之谜,而且还为党史、军史的红军长征落脚点研究提供了一个完美而圆满的答案。
(摘编自尹韵公《终于找到了》)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回忆录就是通过回忆以往的经历,达到再现历史的目的,革命回忆录是回忆录的一种,它主要是回忆革命的经历。
B.革命回忆录有一定的创作原则,比如“真实性”“思想性”等,而“三亲"原则是它区别于报告文学、通讯的一大特征。
C.革命回忆录可以使后代知晓革命历史、接受传统教育,鲁迅先生的话激励我们在重温革命者历史的过程中增强信心与力量。
D.材料二在引用《聂荣臻回忆录》内容时,特意标明了它的出版社和出版时间,意在突出引用材料的准确性。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引用杨得志的《强渡大渡河》和溥仪的《我的后半生》两篇回忆录,意在证明回忆录必须遵循“三亲”的创作原则。
B.从郭沫若创作回忆录时说的“这样便会出现断片,但也只好听其断片”可知,任何革命回忆录的创作都须经得起“真实性”这一检验。
C.由材料二关于红军长征落脚点的确定过程,我们可以推知,想要证明一则革命回忆录是否具有史料价值,并不能只看一个孤证。
D.“描述动人的故事情节”“真可谓得心应手”是因为革命回忆录既讲究思想性,更讲究文学表达的生动性,以此来感染读者。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第四段观点的一项是( )
A.吴伯箫的《记一辆纺车》通过记一辆在延安曾经使用过的纺车,充分反映出当年延安军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
B.1959年,罗广斌、刘德彬、杨益言3位作者创作了革命回忆录《在烈火中得到永生》,不久,他们又根据回忆录创作小说《红岩》。
C.《大战中的插曲》以“战时的生活,并不都是炮火轰鸣、刀光剑影的场面,也常常遇到一些曲折有趣的事情”这样具有抒情味的语言开篇。
D.1979年湖南省出版局同省委组织部老干部办公室,联名向老同志发出《关于约请老同志撰写湖南革命回忆录的一封信》,共六百余件。
4.杨家华讲述的材料为什么能成为“红军长征落脚点”研究的宝贵资料?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5.材料一和材料二虽然都在围绕“革命回忆录”展开内容,但它们在文体、内容、表达方式上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战 士
孙 犁
那年冬天,我住在一个叫石桥的小村子。村子前面有一条河,搭上了一个草桥。天气好的时候,从桥上走过,常看见有些村妇淘菜;有些军队上的小鬼,打破冰层捉小沙鱼,手冻得像胡萝卜,还是兴高采烈地喊着。
这个冬季,我有几次是通过这个小桥,到河对岸镇上,去买猪肉吃。掌柜是一个残疾军人,打伤了右臂和左腿。这铺子,是他几个残疾弟兄合股开的合作社。
第一次,我向他买了一个腰花和一块猪肝。他摆荡着左腿,用左手给我切好了。一般的山里的猪肉是弄得粗糙的,猪很小就杀了,皮上还带着毛,涂上刺眼的颜色,煮的时候不放盐。当我称赞他的肉有味道和干净的时候,他透露聪明地笑着,两排洁白的牙齿,一个嘴角往上翘起来,肉也多给了我一些。第二次,我去是一个雪天,我多烫了一壶小酒。这天,多了一个伙计:伤了胯骨,两条腿都软了。三个人围着火谈起来。
伙计不爱说话。我们说起和他没有关系的话来,他就只是笑笑。有时也插进一两句,就像新开刃的刀子一样。谈到他们受伤,掌柜望着伙计说:
“还是他把我背到担架上去,我们是一班,我是他的班长。那次追击敌人,我们拼命追,指导员喊,叫防御着身子,我们只是追,不肯放走一个敌人!”
“那样有意思的生活不会有了。”
伙计说了一句,用力吹着火,火照进他的眼睛,眼珠好像浮在火里。掌柜还是笑着,对伙计说:“又来了。”他转过头来对我说:“他沉不住气哩,同志。那时,我倒下了,他把我往后背了几十步,又赶上去,被最后的一个敌人打穿了胯。他直到现在,还想再干干呢!”
伙计干脆地说:“怨我们的医道不行么!”
“怎样?”我问他。
“不能换上一副胯骨吗,如能那样,我今天还在队伍里。难道我能剥一辈子猪吗?”
“小心你的眼!”掌柜停止了笑,对伙计警诫着,使我吃了一惊。
“他整天焦躁不能上火线,眼睛已经有毛病了。”
我安慰他说,人民和国家记着他的功劳,打走敌人,我们有好日子过。
“什么好的生活比得上冲锋陷阵呢?”他沉默了。
第三次我去,正赶上他两个要去赶集,我已经是熟人了,掌柜的对伏在锅上的一个女人说:
“照顾这位同志吃吧。新出锅的,对不起,我不照应了。”
那个女子个子很矮,衣服上涂着油垢和小孩尿,正在肉皮上抹糖色。我坐在他们的炕上,炕头上睡着一个孩子,放着一个火盆。
女人多话,有些泼。她对我说,她是掌柜的老婆,掌柜的从一百里以外的家里把她接来,她有些抱怨,说他不中用,得她来帮忙。
我对她讲,她丈夫的伤,是天下最大的光荣记号,她应该好好帮他做事。这不是一个十分妥当的女人。临完,她和我搅缠着一毛钱,说我多吃了一毛钱的肉。我没办法,照数给了她,但正色说:
“我不在乎这一毛钱,可是我和你丈夫是很好的朋友和同志,他回来,你不要说,你和我因为一毛钱搅缠了半天吧!”
这都是一年前的事了。第四次我去,是今年冬季战斗结束以后。一天黄昏,我又去看他们,他们却搬走了,遇见一个村干部,他和我说起了那个伙计,他说:
“那才算个战士!反‘扫荡’开始了,我们的队伍已经准备在附近作战,我派了人去抬他们,因为他们不能上山过岭。那个伙计不走,他对去抬他的民兵们说:你们不配合子弟兵作战吗?民兵们说:配合呀!他大声喊:好!那你们抬我到山头上去吧,我要指挥你们!民兵们都劝他,他说不能因为抬一个残废的人耽误几个有战斗力的,他对民兵们讲:你们不知道我吗?我可以指挥你们!我可以打枪,也可以扔手榴弹,我只是不会跑罢了。民兵们拗他不过,就真的带好一切武器,把他抬到敌人过路的山头上去。你看,结果就打了一个漂亮的伏击战。”
临别他说:
“你要找他们,到城南庄去吧,他们的肉铺比以前红火多了!”
一九四一年于平山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描写了抗日根据地石桥村冬季河边村妇淘菜、小战士捉鱼的场景,场面祥和、有趣,富有生活气息,展示了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
B.小说也注意展示伤残战士性格的多面性,拒绝脸谱化。比如伙计的伤没有治好,就心生怨恨,口出怨言埋怨医道不行,把英雄写得真实、动人。
C.小说讲述了一群退役的伤残军人相依为命,自力更生,独立谋生,不靠不要;有的身残志坚,保留了旺盛的革命斗志和战士本色,直至再上战场,杀敌立功。
D.小说的主人公是群像,他们是抗战中受伤的几位“战士”,他们可歌可泣的事迹展现了这一特殊群体的精神风貌,讴歌了抗日根据地军民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情节集中于肉铺,直接描写了“我”与战士的对话,借对话插叙了几个战士受伤的经过。这样写使笔墨更减省,情节更集中,人物形象更突出。
B.“一毛钱的搅缠”,刻画了掌柜女人的泼辣和小气,与掌柜形象形成了鲜明对比,突出了英雄不被理解的苦闷,从侧面表现了掌柜一家生活的艰难。
C.小说讲究叙事策略,以“我”为叙述者,巧妙地串联几次对话,将几个不同时空的故事片段连接在一起,叙事灵活自由,节奏明快流畅。
D.小说的结尾再次写到“肉铺”,表明战斗结束之后,英雄回归生活,回归普通人的角色,这样写更加突出了这些战士的平凡和伟大。
8.小说中“伙计”的性格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9.“战士”的故事以“村干部”的讲述作为结尾,这样处理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不善在身,菑然①必以自恶也。故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故君子隆师而亲友,以致恶其贼;好善无厌,受谏而能诫,虽欲无进,得乎哉?小人反是,致乱,而恶人之非己也;致不肖,而欲人之贤己也;心如虎狼,行如禽兽,而又恶人之贼己也;谄谀者亲,谏诤者疏,修正为笑,至忠为贼,虽欲无灭亡,得乎哉?
以善先人者谓之教,以善和人者谓之顺;以不善先人者谓之谄,以不善和人者谓之谀。是是、非非谓之知,非是、是非谓之愚。是谓是、非谓非曰直。趣舍无定谓之无常,保利弃义谓之至贼。
志意修则骄富贵,道义重则轻王公,内省而外物轻矣。传曰:“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此之谓矣。身劳而心安,为之;利少而义多,为之;故良农不为水旱不耕,良贾不为折阅②不市,士君子不为贫穷怠乎道。
夫骥一日而千里,驽马十驾则亦及之矣。故跬步而不休跛鳖千里累土而不辍丘山崇成。彼人之才性之相县也,岂若跛鳖之与六骥足哉?然而跛鳖致之,六骥不致,是无它故焉,或为之或不为耳!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其为人也多暇日者,其出人不远矣。
(节选自《荀子·修身》)
材料二: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节选自《礼记·大学之道》)
【注】①菑然:如同有灾害在身。“菑”同“灾”。②折(zhé)阅:低价销售,亏损。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故[A]跬步[B]而[C]不休[D]跛鳖[E]千里[F]累土[G]而[H]不辍[I]丘山[J]崇成。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与“自见者不明”(《老子》)两句中的“见”含义不同。
B.不肖,字面意思是不像,常用来表达子不如其父,引申为不贤、不才。有时用于表自谦。
C.传,注释或阐述经义的文字;有时指书传、文字记载,不特指某书,文中即此意。
D.“道虽迩”与“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两句中的“道”含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荀子对“见善”与“见不善”所持的态度,与《论语》中的名句“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所表达的道理是一致的。
B.一个人追求美好的品行,从不厌烦,既能接受别人的劝谏,又能以正确的态度去劝诫他人,这样的人一定会一天天取得进步。
C.品德修养高的人不会太在意富贵,不会被外物主宰自己的心灵,而小人可能会受到名利等外物的役使。
D.《礼记》在阐述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间的关系时,运用了顶真的修辞手法,语言回环往复,富有音律美。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良农不为水旱不耕,良贾不为折阅不市,士君子不为贫穷怠乎道。
(2)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14.两则材料都讲了修身的意义,其侧重点有何不同?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观书
于谦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①全无一点尘。
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②时新。
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
注释:①胸次:胸中,心里。②逐:挨着次序。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以个人读书的独特体会,形象地表明诗人读书不倦、乐在其中,道出自己和书本的亲密关系。
B.颔联用夸张手法写诗人读书的情态。“三千字”,极言读书之多之快,表现诗人读书如饥似渴的心情。
C.“活水”句,化用“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句,“东风”句是说读书乐趣令人心旷神怡。
D.这首诗写诗人春日一次具体的观书经历,形象地说明开卷有益之理,抒发了对读书生活的喜爱之情。
16.本诗的尾联构思巧妙,历来为人称道,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进行赏析。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孔子认为在“义”与“利”面前,君子和小人的态度截然不同,他说“ , ”。
(2)荀子在《劝学》中说“积土成山,风雨兴焉”,《老子》中也有类似的表述“ , ”。这些名言都启发我们做事要从点滴做起。
(3)与下图内容相契合的古诗文名句,可以是“ , ”。
五、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蔚蓝的波涛之下,隐藏着一片片葱郁的“水下森林”。它们不是由树木构成,而是由形态各异、随波起舞的巨型海藻构成。这片生机勃勃的“海藻森林”,堪称海洋中的“热带雨林”。 。阳光穿透清澈的海水,在摇曳的藻叶间投下斑驳的光影,色彩斑斓的鱼类在其间穿梭。这片森林,是海洋生物多样性的摇篮。
海藻森林正以其独特的方式,为地球的生命系统进行着致关重要的“呼吸”,但它的“呼吸”,远不止于为动物提供家园。它们是地球上效率惊人的“固碳能手”。通过光和作用,巨藻以惊人的速度吸收融解在海水中的二氧化碳,将其转化为自身生长的有机物质。据估算,单位面积的海藻森林固碳能力甚至远超陆地上的热带雨林。这些被固定的碳,一部分随着海藻的凋凌沉降到深海,长久封存,成为对抗气侯变化的重要资源。
①然而,频发的海洋热浪,如同无形的火焰,灼烧着对温度敏感的巨藻;②海水的酸化,减少了幼藻附着生长的能力;③富营养化引发“绿潮”,遮蔽了阳光,与巨藻争夺生存空间;④近岸开发、污染和过度捕捞,也在不断侵蚀着这片脆弱生态的根基。
保护海藻森林,是保护地球的海洋生态系统稳定的一条重要防线。这需要全球协作:严格控制陆源污染,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从源头缓解海洋变暖和酸化;探索人工修复海藻森林的可行性,如培育耐热耐酸藻种、构建人工藻礁等。每一次对海藻森林的有效保护,都是人类为地球未来投下的一笔宝贵“蓝碳”投资。
18.文中加点字中,与“葱”字的构字方式一致的一项是( )
A.下 B.清 C.鱼 D.森
19.下列填入文中横线处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它们从海底直探海面,能长到数十米高,茂密的“叶片”形成立体的复杂结构。
B.茂密的“叶片”形成立体的复杂结构,能长到数十米高,从海底直探海面。
C.茂密的“叶片”形成立体的复杂结构,它们从海底直探海面,能长到数十米高。
D.它们能长到数十米高,从海底直探海面,茂密的“叶片”形成立体的复杂结构。
20.文中第二段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四处含错别字的词语并改正。
21.文中第三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2.论文写作常通过解决一个个紧密关联的问题来完成。请写出四个问句,作为上文的写作提纲。
六、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道德经》
材料二:本来事业并无大小,大事小做,大事变成小事;小事大做,则小事变成大事。——陶行知
以上两则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1.C 2.D 3.A
4.①符合“三亲”原则,即杨家华是获得《山西日报》的亲历者,讲述的是他亲眼所看、亲耳所听的革命事实。②资料具有真实性,前面已有聂荣臻的讲述,而杨家华的陈述正好和聂荣臻的讲述互为印证。
5.①文体上,材料一是议论文,材料二是随笔(回忆录、新闻等);②内容上材料一重在论述革命回忆录的特点,材料二重在讲述获得长征落脚点的佐证材料;③表达方式上,材料一重在议论,材料二重在叙述。
6.B 7.B
8.①英勇善战。不怕牺牲,追敌受伤;指挥民兵打赢伏击战。②刚烈不挠。身受重伤,渴望再上战场杀敌报国,生命不息,战斗不止。③爱恨分明。枪林弹雨中救助班长,不放走一个敌人。④自立自信。受伤后和残疾战友开合作社谋生,相信自己还有能力杀敌。⑤率直急躁。对掌柜言语粗鲁,因不能上战场急坏了眼睛。
9.①增加叙述视角,扩大了叙述空间,使叙述富于变化,更有张力;②进一步强化“战士”英勇善战的一面,使人物形象更丰满立体;③增强了故事的传奇色彩,使主题意蕴更丰富。
10.DFI 11.D 12.B
13.(1)所以好的农夫不会因为旱涝而不耕种,好的商人不会因为亏损而不做买卖,士人与君子不会因为贫穷和困顿而懈怠道义。
(2)古代想要彰名美德于天下的人,首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就要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
14.①文本一侧重点是人自身的成长,修身能够取得进步,能够不为外物所役。
②文本二侧重点是有助于治家治国,修身是治家治国的前提。
15.D
16.①反衬。尾联以贵公子难以理解和体验读书之乐,反衬读书人书房四季如春的胜景。
②卒章显志。读书的美好情境,是不读书的权贵们所难以领略到的,尾联进一步体现诗人所倡导的读书之乐和追求精神富足的生活态度。
17. 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 九层之台 起于累土 纵一苇之所如 凌万顷之茫然(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18.B 19.D
20.“致关重要”改为“至关重要”;
“光和作用”改为“光合作用”;
“融解”改为“溶解”;
“凋凌”改为“凋零”;
“气侯”改为“气候”。
21.②句,“减少”改为“削弱”
③句,在“富营养化引发”后面加上“的”。
22.示例:①什么是海藻森林?/海藻森林有什么特点?②海藻森林对地球的生命系统(气候调节)起到什么作用?③海藻森林面临的威胁/挑战有哪些?④应如何有效保护海藻森林?
23.例文:
欲成其“大”者必先就其“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