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我刷到一则清华大学食堂的视频。
乍一看,你会觉得这是一个平平无奇、毫无亮点的视频。
但认真一瞧,你会发现不平常的细节:
鲜少见到结伴而行的,不少学生独自一人来食堂,独自坐在餐桌前,安静地、快速地用餐,眼神专注而清明。
不知大家对这一幕作何感想,我自己是挺诧异的。
我所经历、所了解的大学食堂是这样的:放眼望去,学生们三三两两结伴吃饭。
很多人如果约不到人,甚至都懒得自己一个人去食堂吃饭。
我想,大抵这就是普通人与学霸的区别,我们挤入人群,学霸远离人群。
这个视频的评论区很多网友都说:强者,都是孤独的。
贫乏的人格由人群给予,伟大的人格由自我塑造。
孤独,是成长的底色。
一个真正优秀的人,会去审视、接纳孤独。
01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里有一句话:离群索居者,若非神明,即为野兽。
大三时,我有一段时间把这一句话当作微信签名。
大学前两年,我整天与舍友们厮混在一起。
平时,会吆喝着一起去上课,一路上嬉嬉闹闹。
课上四个人挤在后几排,窃窃私语哪个妹子好看,哪支NBA球队打得好。
下课后呢,要么在寝室里鬼哭狼嚎地一起玩魔兽争霸,要么勾肩搭背地去学校旁边的大排档撸串、吃烤鱼。
这种生活,让人着迷,也让人沉沦,两年时间,没干出一些正经事。
融入人群中,会蚕食一个人成长所必需的时间和心智带宽。
我渐渐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把亚里士多德的这一句话当作了签名。
我开始一个人去吃饭,一个人去图书馆,一个人走在路上。
独处,意味着对自身精力与时间的绝对掌控。
这期间,我看了几十本书,写了一本小说,构思了一个项目并付诸实践。
待在人群之中固然安逸,但走出人群才能拥有成长的可能。
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功者不谋于众。
孤独是一种选择,是一种在成长渴望下的高度自律。
今年,我挺关注王兴兴这个人物。
投资人说,王兴兴喜欢一个人吃饭,因为觉得和别人吃饭浪费时间。
读大学时,王兴兴自己一人动手做出一个双足的人形机器人。
他一个人去参加了在上海举办的机器人比赛,拿到了8万元的奖金,比赛用的电机驱动方案,比科技公司波士顿动力发布的还早了一年。
融于群体里,也会消失于群体里。
拥有独处的能力,是一个人成熟的最重要标志之一。
通往优秀的道路,一定不是成群结队的。
02
不同人不同年纪,对于孤独有不同的理解。
拿现在的我来说,我对于孤独有两个感悟,其中一个就是:孤独,是成为牛人的前提。
精神分析学家爱利克·埃里克森曾说:“对一件事的全身心投入,是取得杰出成就的关键,而这个过程往往需要独自进行。”
日复一日地学习、研究、执行,是高度个人化的修行。
哪里热闹,往哪里凑,你最后只会被消磨成一个平庸的人。
真正的牛人,会警惕人群自带的向下坠力,独自安静地沉淀自己、打磨自己。
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王澍获得普利兹克奖时,记者问他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王澍思考了一下,回答说:
“我得谢谢那些年的孤独时光。小时候我因为孤独,爱上了画画,对建筑有了一种懵懂概念。毕业后因为独处,能够静下心来思考,很多设计灵感都源于那个时期。”
小时候,王澍没什么朋友,经常一个人在家涂鸦,渐渐喜欢上了绘画。
大学的时候,他是图书馆最孤独的守望者,只用了短短两年时间,就完成了大学所有学业。
毕业以后,他只潜心建筑研究,从不参加商业项目。
他这样说道:“我要一个人默默前行,看看能够走多远。”
独立又清醒地努力着,他最终站上了现代建筑学的巅峰。
对于成长来说,社交不是一种刚需,孤独才是。
要么庸俗,要么孤独。
与其向外求,不如向内看,那些独处的时光其实就是改命的契机。
作家阿耐被选入“中国最低调作家”排行榜,她不参加任何采访与活动,甚至没在网上留下一张生活照,只是默默码字,写出《大江大河》《欢乐颂》等爆红一时的作品。
饺子导演带着《哪吒2》打破中国电影记录,正是名利双收时,他却在采访里说:“早点让我回归到闷起头来创作的阶段吧,我是喜欢独处的人。”
我们看一些牛人,在所谓功成名就之前总要熬过一段孤独的时期。
他们将时间投入到自己身上,远离众人,却又最终活出众人羡慕的样子。
03
叔本华说:孤独,是优秀者的命运。
这是我对孤独的另外一个感悟:孤独,是成为牛人的结果。
一个人认知的攀升,是一场自我的朝圣。
思想走向的是一片更宽阔的平原,我们走向的却是孤独。
读《遥远的救世主》时,我一直觉得丁元英是孤独的。
他的好朋友韩楚风已经是商业精英,在很多问题上也需要丁元英点破才能透彻理解。
更不用说叶冯刘、古城的面馆老板,他们的思维完全不在一个维度上。
丁元英对文化属性的深刻洞察,对人性与市场规律的把握,使得普通人很难跟上他的节奏。
以至于韩楚风感慨道:“兄弟,我用一位哲人的话给你画一个圈,你就在里面好生待着吧。你一出声就会被另一种声音活埋了。答案是找不到同类。”
孤独,让丁元英沉浸在自己的精神世界,不屑于与人争论,不愿意扎堆于人群中。
包括丁元英的家人,因为认知水平的不同,丁元英与家人之间有一层深深的隔阂。
他们都知道父亲的病是治不好的,可是没有人愿意承担不孝的骂名。
但是丁元英站了出来,不在意虚伪的道德名义,而是做了一个让父亲能少一点痛苦,能体面一点离开的正确决定。
这也是为什么丁元英离开私募基金后,没有回老家,反而一个人定居在古城里。
整本书读下来,可以跟丁元英同层次对话的人寥寥无几。
法国心理学家勒庞,把群体比喻成乌合之众。
群体天然排斥深度思考,所以当你的思考深度、成长高度远超周围人时,孤独就成了自然结果。
一个变强的最终方向,往往跟人群涌动的方向是分岔的。
当年明月说过,自己一直不太与人接触。
大学室友忙着恋爱娱乐,他经常在自习室独坐到深夜;
工作以后,单位同事成群结队地去聚餐、去唱k,他下班回到家就写作。
主持人问他:“没有朋友,你不会感到孤独吗?”
他说:“那些年我懂得的东西,超越了很多同龄人,所以我从不孤独。”
灵魂丰盈者,独行亦如众。
说白了,孤独,是成长的缘由,也是成长的结果。
一个人习惯了深度思考,就难以回到人群中,因为共识滋生愚昧。
一个人习惯了长期专注,就会主动关上门,拒绝别人的打扰。
所谓的优秀,一定是一条少有人走的路,而且这条路的尽头也注定是孑然一人的。
▽
《乌合之众》里有一句话:在生活中,判断力、经验、进取心和个性,这些才是取得成功的条件。
而孤独者,刚好都具备这些特性。
当我们再次望向清华食堂里那些独自用餐的身影,或许应报以一份理解和敬意。
那不是冷漠的孤岛,而是静默生长的森林。
他们正在经历的,是一种珍贵的自我修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