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10月15日)起,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2026年度考试录用公务员(俗称国考)报名正式开启,计划招录3.81万人,最大亮点就是招录年龄放宽——首次打破35岁报考门槛,将报考年龄提高到38岁。昨日,“国考打破35岁门槛”冲上多平台热搜,引发广泛关注。公开报道显示,此前已有多个省份在考公考编招录中已打破“35岁门槛”。国考打破“35岁门槛”有何重大意义?目前已有哪些省份率先吃了螃蟹?大龄考公人员有何心声?针对大龄公务员还应出台哪些配套措施?……上游新闻根据公开报道进行了梳理。
已有多个省份公招打破“35岁门槛”
据报道,本次国考的最大亮点,应该是招录年龄放宽。招录公告显示,国考年龄限制从过去的35岁放宽至38岁,应届硕士、博士报考,也从过去的40岁放宽至43岁。
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2026年度考试录用公务员公告,将报考年龄门槛放宽至38岁。长江云新闻
1994年首次公务员招录时发布的《国家公务员录用暂行规定》要求,年龄35岁以下是公务员报考的必备条件之一。2007年施行、2019年修订的《公务员录用规定》,延续了这一要求。持续多年的公招(包括国考、地方公务员及事业单位人员招录)“35岁门槛”应运而生。
近年来,公招“35岁门槛”正被越来越多的省份打破。
应届硕士、博士年龄放宽至40岁,已经在多个省份施行十余年。据统计,2005年四川就有应届博士年龄放宽到40岁的规定。湖北、天津、四川等地国家公务员招录都是从2011年开始,把应届硕士生和博士生招录年龄放宽到40岁,之后又有多个省份陆续跟进。
上游新闻梳理发现,对于招录占比最大的本科(含少量专科)层次,从今年开始,有多个省份年龄要求均从35岁提高到38岁,部分岗位甚至提高到40岁。
今年9月26日,四川眉山市、遂宁市发布2025年下半年事业单位公开考试招聘工作人员公告,将招聘年龄放宽到本科38周岁及以下,研究生43周岁及以下。遂宁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也明确,从2025年下半年开始,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大专、本科学历年龄要求为不超过38周岁。
8月8日,上海市公务员局发布“上海市2025年度考试录用执法类公务员公告”,报考条件年龄在18周岁以上,38周岁以下。
8月15日,2025年江苏省省级机关公开遴选公务员公告发布,明确遴选年龄要求为38周岁以下。
据媒体今年6月报道,山东、新疆、贵州等地发布的事业单位招聘公告,将部分岗位年龄要求放宽至45周岁以下;北京一家国有文化科技企业招聘年龄要求在45周岁以下;辽宁鞍山(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布的企业招聘公告显示,年龄放宽至45周岁以下等。四川、浙江、广东等多地将部分事业单位报考年龄放宽,有的岗位要求38周岁及以下,研究生学历放宽到41周岁及以下。
部分省份还对一些特定岗位年龄进行放宽。2025年招录中,上海规定,“报考工青妇机关专职干部中工会、妇联系统职位的,放宽到40周岁以下”。江苏招考公告中提到,面向优秀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主任)招录职位的报考者年龄放宽到40周岁以下。浙江规定,报考乡镇(街道)机关面向优秀村干部职位的,现任村“两委”正职的,要求年龄18至40周岁。辽宁则规定,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疫情防控等重大工作中获省辖市以上党委、政府或省级以上部门表彰的,放宽到40周岁以下。
国考打破“35岁门槛”有何重大意义?
红星新闻认为,虽然此前一些地方考公考编已打破“35岁门槛”,但国考毕竟不同于地方机关事业单位招录,更不同于企业招聘,放宽年龄限制更具有导向意义。可以说,“国考此次变化,将展现重要的风向标作用。”
2023年11月26日,2024年国考笔试开考。图为在武汉工程大学(鲁巷校区)考点,考生排队进场。视觉中国
中青报也认为,国考作为全国关注度最高的招录之一,其政策调整具有极强的“指挥棒”和“风向标”意义:不仅为地方公考、事业单位招聘等树立了“年龄包容”的标杆,更有望推动整个就业市场跳出“唯年龄论”的招聘惯性。从这个角度看,国考打破“35岁门槛”,无疑是开了个好头,也为消除职场年龄歧视迈出了关键性一步。
南开大学副教授贾义猛提到,这次国考的年龄放宽,也将为后续各地省考放宽年龄提供引领和指导,今年各省公务员招录很可能会延续这一政策。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竹立家表示,国考放宽年龄限制有助于破解再就业难题。“事实上,35岁左右的年龄正是许多人才具备了一定工作经验,职场上的年龄‘黄金期’。但在现实生活中却出现了35岁失业、难以再就业的现象。对政府部门来说,也需要这些有一定职场经历锻炼,具备技术能力或者管理智慧的人才,对于提高公共服务质量也有好处。”
南开大学副教授贾义猛也认为,在延迟退休、工作年限越来越长的大背景下,公考招录年龄放宽是很正常也有必要的。即使40岁入职,也能在岗位上工作20多年。另外,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政府服务能力也随之提高,需要专家型、技术型公务员来承担相关工作。在一些岗位上有过工作经验的人,能更快在岗位上发挥作用,不再需要培训和锻炼。
此外,国考打破35岁门槛既契合了舆论关切,也呼应了制度要求。去年9月发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意见》提出,要消除地域、身份、性别、年龄等影响平等就业的不合理限制和就业歧视,畅通社会流动渠道。《国务院关于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的办法》也于今年1月1日起施行。在此背景中,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发展、人口老龄化、劳动力供需等多方面因素,打破“35岁门槛”是应有之义。
大龄考生纷纷备考:期待稳定环境
“国考公告已出,年龄果然放宽到38岁!”Jason第一时间在社交账号上更新了国考的新闻。Jason目前在苏州工作,今年35岁。
2023年11月26日,2024年国考当天举行,北京第十二中学校本部考点外,考生在入场前复习。中新社
为什么会在35岁突然选择考公?社交平台上多个以“大龄考编上岸”为主题的账号显示,这部分人群年龄多集中在30到34岁,已成家并育有小孩,原来从事的多为土木、房地产、互联网等近年来衰退剧烈的行业,在职场中也面临“35岁门槛”。大家之所以想进入体制内工作,“待遇较高”“工作稳定”成为最看重的优点,还有一部分人则是想寻找从大城市回老家的跳板和支点。
Jason称,之所以准备考公,主要是其现在所处行业是近年来公认的“夕阳行业”。“我是经一个朋友提醒,其实我的年龄也可以考公考编,才开始着手准备复习的。”Jason先后经历过外企、民企、央企,平时和政府部门打交道很多,自认很熟悉体制内的工作氛围。“年轻的时候,对于‘一眼望到头’的工作没什么兴趣,但现在年纪大了,经历了行业的剧烈动荡,更倾向于稳定。”
1989年出生的河南考生L,去年12月参加完国考,曾在社交平台发出“最后一次国考”的感叹,可惜并未如愿。L已在社交平台更新了最新帖文,准备重新规划备考安排,“珍惜国家给的机会”。
“说实话,进考场是自卑的”“大家体力还跟得上么”“今年最后一次,身体吃不消了”……不少30多岁的大龄考生在社交平台下留言,分享考公经历,不少类似情况的人在请教如何兼顾孩子和备考。
“即使年龄放宽,我也不认为马上会有很多35岁以上的考生涌入。”长期从事考公培训的潘老师分析,公务员考试本身备考强度很大,35岁以上年龄段的人群,本身精力已经不足,还要照顾家庭;如果有相对稳定的收入来源和社会积累的话,很难下决心备考。
年龄放宽,相应配套政策也要跟上
“大龄上岸”固然很厉害,但“这么大年纪进体制”,会不会显得格格不入?
上海市执法系统的一位干部表示,大龄考生进入体制,肯定会面临一些心理落差。同样是35岁,25岁考入的已经工作了10年,而大龄新人则刚刚开始工作,在后续的职务晋升、职级评定等方面,“多多少少会存在一些劣势。”
2023年11月26日,北京第十二中学校本部考点外,考生在入场前复习。中新社
这也对未来公务员队伍的建设,明显提出了新的要求——针对大龄新人,年龄放宽了,相应的配套措施(政策也要跟上。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和公共事务学院教授熊易寒表示,随着报考年龄限制的放宽,整个公务员人才梯队如何做好衔接、从体制、机制上进一步打破相关职级的年龄限制,是后续需要研究的问题。
国考打破“35岁门槛”,这只是推动社会充分就业、实现就业公平的一小步,未来还需要更多完善的配套措施同步跟进。比如,建立以能力为核心的人才评价体系,替代单一的年龄标尺;健全职业培训与社会保障机制,为不同年龄段劳动者(包括公职人员)提供能力提升、职业转型的支持。更值得注意的是,要吸取过往“35岁门槛”固化为职场潜规则的教训,避免政策调整后出现新的年龄壁垒。
说到底,公众真正期待的从来不是“年龄数字的微调”,而是“能力本位”的真正落地。期待无论体制内外,每一位职场人都能凭实力赢得机会,在合适的岗位上发光发热。
上游新闻综合央视网、央广网、中新网、中青报、上观新闻、红星新闻、新京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