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两会期间,“就业优先”成为高频词。但政策背后是经济转型、技术革命与人口结构变化的复杂博弈。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矛盾集中在岗位与专业供需信息不对称、对接精准度不够等方面。
如何解决这种“所学”与“所需”的错位?产教融合是良方之一:企业与学校共同培养人才,供需得以精准对接。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与三家行业龙头企业签署协议协议,成立“两院一中心”,堪称高职院校中产教融合的“样板”。
从办学逻辑来看,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没有走“大而全”的专业扩张路线,反而一直贴着长沙的城市发展节奏调整方向。比如该校提出的“立足长沙、服务‘三湘’”,并非停留在概念层面:其构建的“1+6”专业群体系,明显是针对长沙“4433”现代产业布局来设计的,本质上是想让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内容,能直接对接本地产业链的实际需求,减少毕业后“学用脱节”的尴尬。
软件学院的设立,就是这种逻辑的具体体现——作为全工科二级学院,它的出现显然瞄准了长沙数字产业、人工智能产业近年的人才缺口,没有盲目跟风开设热门专业,而是针对性地培养能快速适配本地科技企业岗位需求的技术人员,从办学方向上看,确实紧扣了区域产业的真实需求。
再看软件学院的实际培养,也能感受到其贴合产业需求的用心。不是单纯堆砌师资或设备,而是围绕“让学生能解决实际问题”搭建资源:教师团队里既有具备海外学习经历的成员,也有能带着学生做真实项目的实践型人才,避免了“只讲理论不教实操”的短板。
麒麟信创产业学院、科大讯飞人工智能产业学院、湖南省计算产业生态创新中心(通用)产业人才实训分中心——“两院一中心”,是能让学生接触到企业真实技术场景的实训载体。课程中融入的企业项目,更让学生提前熟悉了行业里的实际问题,这种培养方式,比单纯的课堂教学更能积累实用经验。
而当下企业的人才需求,早已跳出“重学历、轻技能”的传统模式。从长沙本地不少企业的招聘反馈能发现,他们更在意毕业生“会不会做事”——企业更重视参与过的项目细节、处理过的技术难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非只盯着成绩单。这种需求转变,恰好让长沙商贸的培养优势凸显出来:它的教学体系本身就围着“实践”转,学生在校期间接触的项目、积累的经验,刚好踩中了企业的需求点。这种优势的核心,正是深度产教融合。
长沙商贸职院的校企合作不是“签个协议就算完”,而是往实处走:此次与麒麟软件、科大讯飞等龙头企业共建“两院一中心”,不仅有专项的办公场地和资金支持,更关键的是双方一起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建场景化实验室,甚至让企业导师直接走进课堂授课,学生能深度参与到企业的真实项目研发中。“企业导师授课+场景研学”的模式,相当于让学生在毕业前就完成了“校园到岗位”的过渡。
也正因如此,该校的就业率才能一直保持高位,用人单位满意度接近满分。软件类专业因对口性强,就业情况同样亮眼,本质上都是这种“供需精准对接”的结果。
整体来看,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的办学特色很清晰:不追求虚浮的规模与名头,而是紧扣长沙本地产业需求规划专业,用深度产教融合打通“学习”与“就业”的壁垒。在“就业优先”的大背景下,这种贴合实际需求的办学思路,不仅让学校以差异化优势突出重围,更让学生掌握了真本事,在就业之路上拥有学校到岗位零距离的“核心”优势,成为了该校毕业生“丝滑就业”的秘诀。
上一篇:匮乏的性教育正在让我们付出代价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