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民自媒体语境下,中小学教育常处于舆论聚光灯下。一句“作业写到深夜”的吐槽、一段“考试太功利”的批判,往往能快速引发共鸣,收获“讲真话”的赞誉。但热闹的批评声中,我们更需清醒:许多广获认同的批评,多停留在“教育问题的现象表层”,未能触及问题本质;而“懂教育”的专业性,远非“有教育经历”或“有特定身份”就能等同于——这既是当前社会性教育批评的突出误区,也是引导教育舆论走向理性的关键所在。
教育从不排斥批评,相反,健康的批评是教育改革的重要推动力。但“批评有效”的前提,是能区分“现象”与“本质”。比如大众热议的“学生作业晚”,若仅停留在“作业过多”的指责,便忽略了多重可能性:部分低龄学生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导致效率低下;少数学生认知发展存在个体差异,对知识吸收速度较慢;更有学科间缺乏协同统筹,各科作业“各自为政”造成总量叠加。再如“教育功利化”的批评,若不追问背后的生存性竞争压力、评价体系的导向作用,便容易将复杂的结构性问题简化为“教育本身的错”,最终让批评沦为情绪宣泄,而非解决问题的起点。
更需警惕的是“懂教育”的认知误区。不少人默认“接受过高等教育就懂教育”“当老师就懂教育”,甚至认为“名人、专家对教育的判断必然专业”。但现实是,教育是一门兼具理论性与实践性的复杂学科:家长基于自家孩子的体验批评教育,可能忽略个体差异与普遍规律的区别;一线教师若陷入经验主义,也可能忽视教育政策的整体导向与时代需求;即便是教育研究者,也易陷入“蔽于一曲而闇于大理”的局限——有的长期聚焦理论推演,对乡村学校师资缺口、学生个性的巨大代差、屏幕媒体的严重影响等一线困境缺乏体感,导致分析“飘在纸上”;有的受限于研究方法或预设立场,过度强调某类教育理念而过滤掉不符合预期的现实,形成“自我闭环的逻辑误区”。这种认知局限下的批评,不仅难以推动问题解决,还可能误导公众对教育的认知。
中小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需要全社会的理性参与。真正有价值的教育批评,应当自带“自我批判”的意识:批评前先反问自己,“我看到的是全部事实,还是局部现象?”“我的判断是基于专业认知,还是个人经验与情绪?”“是否存在我未考虑到的教育现实困境?”这种审慎态度,既是对教育规律的尊重,也是素养教育所倡导的科学精神的体现——不盲从现状,也不盲从自身的“批评欲”,在辨伪存真中凝聚共识,才能让批评真正成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