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10月份开始实施K字签证后,据说印度的很多网友都在网上寻找如何快速在中国找到工作的教程。
此外,8月底莫迪来华出席上合组织峰会。也意味着印度和我国的关系开启了一个全新的阶段,未来来华学习的印度留学生数量有可能会增多。
而在这之前,印度在华留学生的规模原本就不算少,以2018年的数据为例,人数规模达到了23198人,这一规模按照留学生的国别排序位列第4位。而截止到目前,这一规模已经达到了3万人左右。
他们不光来我国学习,而且还希望未来在我国工作。甚至网上还有一种说法,印度的留学生期盼中国能够开放事业岗位,给他们报考和申请的机会。情况果真是如此吗?未来的K 签是否会真的招来更多的印度人呢?
留学生多,不代表都能留在中国
先来回答一个问题,国外的留学生,不管是来自印度还是来自其他国家,他们不可能有资格参加我国的事业岗位甚至是公务员的考试。因为这个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本国的公职岗位绝对不可能向外国人开放。
就好比在我国长期工作的外国科学家,他们当中的有些人工作的岗位即便十分的特殊,但依旧和国内的事业岗位有着本质的区别,国家对他们工作和身份的定义也是临时性和特殊安置的。
这就产生了一个疑问,为什么会出现印度留学生想让我国开放事业岗位这种说法?一个很关键的因素,那就是我国和印度之间留学生的互派数量规模完全不对等。
前面提到,2018年的时候,印度在我国的留学生规模就达到了23198人,相比之下,2017年的时候,我国在印度的留学生只有177人。差距如此之大的背后,实际上是国人对印度感官的普遍不好。
因为边境问题迟迟没有得到解决,再加上印度时时挑衅我们,这就使得国人对印度的感官相当恶劣。除此之外,印度给世界的传统印象又是脏乱差,而且还是一个人口极度拥挤的发展中国家。在这种局面下,绝大多数的中国年轻人不太可能主动选择到印度求学。
也正因为如此,当越来越多的印度留学生来到中国之后,又进一步激发了国人对他们的反感,更何况有些人的表现还十分的恶劣。如此一来,网上对于这些印度留学生的舆论往往也是负面的。
还有人为了博取流量,故意制造一些对立的话题,比如说国家要放开对印度留学生的事业岗位招考诸如此类。通过这种方式,既能够激起网民的普遍反感,还可以收割流量,可以说是一石二鸟。
但问题就在于,公职岗位是绝对不会开放给外国人的,因为这会挑战一个国家的立国之本。换句话说,国外的留学生有机会留在中国参加工作,但是这毕竟是少部分,绝大多数的留学生在毕业之后大都会回到各自的国家。
印度的留学生也不例外,虽然十几年前他们就看好在中国的发展,但如果能力普通的话,这些印度人也不会有更多的竞争力,最终留下来的还是极少数。
而现在的情况是,我国已经落实推动了K字签证,未来外国的一些人才来国内找工作将会更加便捷。而印度在全世界恰恰是移民数量最大的国家,所以有很多国人就担心,接下来印度人会不会趁着这个机会大规模涌入中国呢?
印度人是钻不了这个空子的
老规矩,还是先来说答案,即便我国已经落实推动了K字签证,接下来印度人想要大规模进入我国的就业市场基本上也是不可能的,因为虽然申请的通道更便捷了,但是并不代表背后没有审核和标准。
先来看围绕K字签证的一些核心标准,这主要面向的是科学、技术、工程、数学这一类的人才,而且在申请过程中,申请人不需要提前有雇主,也就是说没有找到工作之前也能前来申请。
看起来十分符合印度人的胃口,因为我国的K字签证基本上和美国的H-1B签证有些相似,而印度人多年来正是利用美国的这种签证规定,大量的前往美国。
数据显示,过去5年的时间,印度人才流失增幅达到了270%,这其中绝大多数人才都流入了美国的科技领域。而随着特朗普对移民的反感,这种局面正在悄然发生变化。
以往美国的H-1B签证申请费用只需要2000美元左右,但是随着特朗普在9月份签署了一项新的行政命令,申请费用突然提高到了10万美元。这个消息对印度人十分的不友好,尤其是那些年轻还没有什么积蓄的人,他们想要到美国申请类似工作的机会,接下来会变得很难。
也正因为我国推出了类似的签证,所以国人才担心,印度人会不会就此转向,把目标对准我国呢?他们或许真的想这么做,但是接下来的申请过程却并不容易。
因为我国推出K字签证主要是为了吸引华裔科学家以及华裔技术人才,这一类的科技人才如果回国申请的话,相对来说更容易,因为同属于华人,有些虽然拥有了外国国籍,但本身又懂汉语,因此中间几乎不存在交流上的隔阂。
相比之下,印度人就不一样了。以往印度人之所以能够在西方国家获得更多的工作机会,主要原因就是他们拥有英语的优势。但如果他们想要来我国的话,那么在语言上就不具备任何优势,这在无形之中就会增加隔阂和找工作的成本。
更何况,目前在美国的华裔科技人才数量规模很庞大,未来随着K字签证的进一步推动落实,一定会吸引大量这类的人回国工作。如果印度人也来申请的话,这两类群体就会产生竞争。所以对比之下,不管是从申请人的角度看,还是从雇主的角度看,谁拥有更大的优势不就是很明显的吗?
所以,还是那句话,网上之所以会出现担忧的声音,主要原因还是由于国人对印度的普遍反感,这就导致很多人会有更高的警惕之心,一旦出现相关的政策,人们就开始担心印度人会不会钻空子。
但实际的情况是,印度留学生虽然在我国保持着一定的规模,可真正留在国内工作的人并不占大多数。
10年前,在中国的印度人只有4.5万
以2015年的数据为例,在我国长期工作和生活的印度人只有4.5万,这和日本、韩国等别的国家在我国的人数比起来,简直是九牛一毛。而且这些印度人大都是跨国企业派驻在一线城市的高管和白领,他们主要活跃在东南沿海的城市。
单单从这一点就说明,我国和印度民间之间的交流实际上处于一种不熟悉甚至是隔阂的状态。虽然我国和印度是邻国,但彼此之间的文化习俗并不相通,再加上两国民间相互对对方都没有好感,这在实际程度上就增加了隔膜感。
而过去10年,恰恰又爆发了一系列的边境冲突事件,我国和印度的关系一度跌到冰点之下。在这种局面下,想要让彼此对对方产生好感几乎是不可能的。这就又可以印证一点,即便我国放宽了签证要求,即便我国对印度的科技类人才不会区别对待,最终印度人来我国工作的规模肯定不会有所增加。
国外毕竟不同于国内,一个外国人要去另外一个国家工作和生活,前提条件是发自内心对这个国家有好感,热爱这个国家的文化。试问现在有多少印度人对我国抱有好感呢?
可能有人会觉得印度人并不在乎这些,只要是对他们有利的事情,哪怕是捏着鼻子,他们也会去做。确实存在这种情况,可从本质上来看,印度的这种想法又不切实际。
官方促成的留学生规模
我们可能会觉得印度在我国的留学生规模很多,但是和西方国家的规模比一比,就会发现印度的这点留学生少的可怜。实际上,印度政府确实一直在大力促进移民,但他们的主要方向是欧美国家。
比如印度向加拿大的移民规模,尤其是留学生规模,过去10年每年的数量都很庞大,甚至一度超过了我国移民加拿大的规模。前面已经说过,因为印度的官方语言是英语,这就让他们的申请可以更加便捷。
再加上印度政府的大力推动,凡是那些发展程度高于印度的国家,印度基本上都会向该国移民,并且派驻留学生,对我国也不例外。过去多年,只要是中印关系相对缓和的时期,印度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向我国派留学生的规模。
但是从整体上来看,印度派往我国的留学生数量还是难以和西方国家相比。这也说明,印度向外派驻留学生也是有明确目的性和选择性的。未来大概率还是会延续这种趋势,即便美国收紧了移民政策,但印度也不会轻易放弃。
结语
因此综合来看,现在还完全不用担心印度的留学生会大量的涌入我国,以及在毕业之后留下来继续工作。人们的担心实际上是一种过早的忧虑。
即使签证上有变化,印度人的竞争力并不处在优势地位。只要目前的这种状态不发生本质的改变,很多人的担心其实就是多余的。
参考资料:
《印度学生为何来中国学医?性价比高只是一个原因》 澎湃新闻 2025年8月31日
《“一带一路”视域下中印留学生教育的发展历程与未来趋势》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2020年6月8日
《在华印度人体验中印差异,感叹中国机会多更安全》 环球时报 2015年4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