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广贤文》中说:“养子不教如养驴,养女不教如养猪。”
父母辛辛苦苦把孩子拉扯大,肯定希望孩子来报恩,给自己的晚年多一些温暖。
可是有的孩子,就不让父母省心,一直消耗父母的能量。
如何培养一个会报恩的孩子,这需要父母深度思考,有效行动。
孩子和“出息”之间,往往只差一次鼓励。
报恩,不是口头上表达关心,说起来泪流满面。而是需要真金白银,还有自身的素质,美好的未来等。
大部分父母认为,孩子有出息,就是最大的报恩。哪怕孩子去了很遥远的大城市,很少回到身边,也是认可的。
可是,怎么让孩子有出息呢?多数的父母,却只会提学习要求,给物质条件,而看不到孩子到底需要什么,更谈不上真诚的鼓励。
一个有出息的孩子,是符合“马太效应”的。他在鼓励之下,越走越远。反之,被贬低的孩子,越混越差。
孩子成长期,是很敏感的,但是父母却以自己的角度看人,觉得孩子的真实需求,不重要。
有个叫“墨夏”的女孩,到初三的时候,就形单影只,成绩一般般,也不被同学看好。
一个下雨天,她在迎着雨快走,要去食堂吃饭。
忽然一把伞,递过来。背后站着的,是刘老师。
雨停了,饭吃好了,她去还伞。刘老师和她闲聊了几句,说了一些关心的话。
她很感动——几百个同学之中,刘老师记住了自己的名字。
刘老师趁机会,给她讲了试卷......很多话,一出门就忘了,但是她记住了一句:“老师希望你能不畏大雨,从雨中走出来。”
那天,她泪流满面。原来自己一直被老师关注。
从此,她的学习成绩提高了,也顺利考上理想的高中。人生开始另一种模式。
是的,很多孩子,就缺乏刘老师这样的“关注”。
其实,不是孩子不被父母关注,而是关注的点——不是孩子最需要的。或者关注到了,却没有大大方方的鼓励。
需要去学奥数的孩子,被送到英语辅导班;需要打篮球的孩子,被送到奥数自习室......需要睡个懒觉的孩子,被父母嫌弃,太懒了。
当父母鼓励的点,是孩子最需要的,那么孩子就会积极,从而人生进入顺境。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的心灵是敏感的,它是为着接受一切好的东西而敞开的。如果教师诱导儿童学习好榜样,鼓励仿效一切好的行为,那末,儿童身上的所有缺点就会没有痛苦和创伤地不觉得难受地逐渐消失。”
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也是陪伴最久的老师。鼓励他们喜欢的,需要的,坚持的,一切都会好起来。
每一个孩子都会来报恩,只是一些父母视而不见。
没有孩子,是天生不爱父母的。
你不信?把几岁的孩子放在一旁,父母转身走开,孩子一定会苦苦跟着,哭泣,要换回父母的心。这就是最天然的报恩。
等孩子大一些,报恩的举动会更加具体。
1.真诚善良。
人之初,性本善。孩子是天真的,对任何人都信任。对任何话,都听从。
孩子大了,也许有戒备心,也会做出不可理喻的行为,但是他的出发点,多半是好的。
孩子对外人,也多半是笑着面对。他们也会随手帮助一些困难的人。
2.内在独立。
孩子在心灵上,不再要父母管了,这是叛逆,也是报恩。
他们脱离父母,就是开始独立,给父母减少负担。
初中的孩子,就自己选择课程,学校,未尝不是好事呢?
孩子不再为父母的寄托而生活,这让父母恼火,也就让恩情,消散无踪迹。
3.恋爱成家。
孩子成年了,爱上另一个人。父母抱怨“娶了媳妇忘了娘”,这是不对的。
父母不就期待子女成家吗?怎么子女成家了,反而不高兴呢?父母忘记了自己的初衷。
子女单独立户了,这就让父母真正放心了,以后子女做父母了,就什么都懂了,压力和责任也来了。
4.积极工作。
为了工作,也许一年两年都不会回家。这也是报恩的一种方式。
所有的出息,都体现在工作中。工作,带来收入,展示才华,体现人的价值。
积极工作的子女,也许几天都不会给父母电话。父母因此多了牵挂,这也是子女带来的恩情。
没有子女的老人,牵挂都没有,这才有点可怕。
5.过节团圆。
一年到头,中秋端午等,总是要相聚的。
子女带来的礼物不同,但情谊是一样深厚的。
有钱的子女送来一千元,没钱的子女送来一只鸭,都是报恩。
孝心认心,不认迹。很多父母,没搞明白,还嫌弃子女给太少了。
6.埋怨父母。
当子女指责父母的时候,不是恩情吗?不见得。那是父母不懂得时代,不能够好好生活,导致子女很担忧。
指责是因为在乎,埋怨是指教的一种方式。
还可以例举很多的行为,只要父母察觉到了,并且鼓励一下,那报恩的行为,会悄然增长。
比方说,收到子女送来的一条围巾,老母亲用了,发个朋友圈,说“真暖和”;打个电话告诉子女,谢谢了。这子女觉得自己做对了,再接再厉。
世上从来不缺少美,只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林清玄说:“每次转变,总会迎来很多不解的目光,有时甚至是横眉冷对千夫指。但对顺境逆境都心存感恩,使自己用一颗柔软的心包容世界。柔软的心最有力量。”
做父母,用柔软的心看子女,包容子女的不完美,允许子女不满足自己的期待,给子女自由的翅膀。
做父母,发现子女的好,并大大方方地说出来,予以肯定。父母因此宽慰,子女因此更加快乐,更有自信。如此,形成良性循环,两代人就人情不断,彼此感恩。
作者:布衣粗食。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