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九派新闻特约评论员 王石川
近日,多地公布秋假时间。据报道,不少地方将“春秋假”安排在11月,为期3天,连上周末,中小学生可“喜提”5天“小长假”。多家旅行社表示,近期有不少家长咨询秋假相关产品。
秋假说来就来。从多地实际操作看,放秋假,既听得到楼梯响,又看得见人下来,称得上雷厉风行,说干就干,既回应了舆论期待,也呼应了国家部署。今年9月,商务部、教育部等9部门印发《关于扩大服务消费的若干政策措施》,提出“探索设置中小学春秋假,相应缩短寒暑假时间,增加旅游出行等服务消费时间”。
探索设置中小学春秋假,可以促消费,但积极意义绝不限于此。设置中小学生春秋假,本质上是教育理念的更新,是以孩子成长为中心的时间重配。无论在万物盎然的春季,还是在金色收获的秋季,给孩子更多时间,让他们走出校园,走进大自然,走向广袤世界,无疑更有利于他们健康成长。
不同于暑假的炎热和寒假的紧凑,春秋两季气候宜人,更适合开展深度亲子互动。让孩子们在春光秋色中感受季节变迁,在田野乡间了解作物生长,在博物馆里对话历史文明,这些鲜活的教育体验是任何课堂教学都无法替代的。说到底,放春秋假,体现了尊重成长规律、拓展教育边界、拥抱美好生活。
多地公布秋假时间,这是好事。业内人士认为,中小学春秋假制度的逐步推行,将为国内旅游市场注入新活力。随着家庭和学校对假期教育价值的日益重视,市场上兼具游览性、教育性与实践性的专业研学及亲子产品需求预计将持续增长。
由此需要谈到两个话题,其一,春秋假如何让更多孩子休得到?国家发文称,在放假总天数和教学时间总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结合气候条件、生产安排、职工带薪休假制度落实等因素,科学调整每学年的教学和放假时间,探索设置中小学春秋假。
显然,这不是一刀切,也不是硬性规定,是否设置春秋假,权力“下放”给了地方。因此各地有理由结合自身情况设置春秋假,让当地的中小学生也能休到春秋假。是休三两天还是三五天,是放在10月份还是11月份抑或其他时间等,都要因地制宜,既不能盲目跟风,也不能按兵不动。
其二,还要让中小学生好好休个春秋假。为孩子放春秋假,不可能单兵突进。如果没有配套措施,春秋假不仅让家长累,也让孩子累,春秋假应有的意义。比如,孩子放了春秋假,家长有没有时间陪?职工带薪休假制度能否联动落实?如果实在没时间陪,能否配套相应的假期托管服务?
专家指出,实施春秋假的主体责任集中于教育系统,但与之相关的安全风险、教学压力、孩子沉迷网络等现实问题非一家之力能解决,需要加强跨部门协作。基于此,设立春秋假需要包括教育部门在内的多个部门协同发力,尽可能多为孩子、为家长考虑周全,尽可能消除障碍、畅通渠道,才能实现多赢。
有业内人士接受采访时表示,教育部门严禁学校在秋假期间给学生布置任何形式的家庭作业、实践报告等;不对假期活动进行考核、评比,不要求学校报送总结材料,避免增加教师负担。这一建议,颇为中肯。如果放了春秋假,结果作业多了,孩子怎样玩得愉快?
中小学春秋假成功落地,关键在务实。雷厉风行落实,脚踏实地推进。配套措施也应有所准备,精准匹配学生需求与当地实情。期待各方共同努力,让春秋假成为滋养孩子成长的美好时光,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创造更多可能。
【来源:九派新闻】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