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问一:您花了近30年时间抢救民间文化遗产,值得吗?
冯骥才:这些工作是必须做的,所以我曾放下笔,用很长一段时间来做这个事情。近30年里,我们的社会急速发展变化,这是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在这个转型期,农耕文明被现代工业文明渐渐取代。可根植于农耕文明的传统文化中,有民族文化基因,它是文化自信的根基。所以,传统文化遗产中优秀的内容必须传承。保护传统文化遗产很关键也很紧迫,今天我们保护了多少,后人就拥有多少。这件事比我个人的创作要重要得多,所以我今天仍旧在做,我会认真做好每一件该做的事。
问二:这个过程中遇到很多困难,也有很多误解,您后悔过吗?
冯骥才:说句实话,放下文学去搞文化遗产抢救,有时候确实是挺苦恼的。因为太热爱文学。这些时间如果花在写作上,恐怕千万字都不止。坦率地讲,我不是一个人在做文化遗产抢救,有许多人都在做类似的工作,做这件事情并不痛苦,我很幸福。我觉得我是这个时代的幸运儿,历史把一个大活交给我们,我们就必须要做这件事情,所以我花了几十年时间,基本放下创作,去保护中国的民间文化遗产,我觉得这些付出是值得的。
问三:您有很强的责任感和价值认知。
冯骥才:人类历史文明的转型有两次。一是渔猎文明向农耕文明的转型,另一个就是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型。从渔猎文明向农耕文明转型的时期,人类没有保护那个阶段的文明,它们消失瓦解是正常的。可是我们民族的文明创造、文化基因、文化特性、传统的价值观以及多元灿烂的审美创造,我们必须保留,它是民族根性的东西。抢救正在凋零的孤寂的民间艺术,是我们必须承担的责任。
问四:这些年您主要做了哪些工作?
冯骥才:我实际是做了两个工程,一个是最早做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现在做的是中国民间文化遗产全面普查。比如说中国木版年画调查、民间剪纸调查、唐卡艺术调查、泥彩塑调查、各省民间美术调查、民间文学调查,现在基本上已经做得差不多了。
一个民族的文学实际分两部分,一部分是由精英创造的文本文学,另一部分是民间集
体创造的口头文学。口头文学部分如果人们不说就没有了,所以必须要用文字的方式,甚至用录像、录音的方式记录下来,然后把它存在数据库里面,就可靠了。《诗经》就是民间口头文学的一部选集,都是民间创造出来的东西,所以这些史诗,直到现在我们还有发现。
我们即将出版一部苗族长诗,就是最近发现的。在贵州西部苗语地区马山县,流传着一个苗族的长诗,打破了过去“中国南方无史诗”的说法。我们现在整理出来的第一部分有1.2万行,非常了不起,读起来很浩荡。因为西部苗语很难懂,得先录音,再把它译成汉字,这个做了很长时间。
问五:这个领域的保护情况怎么样?
冯骥才:十年前我提了一个概念,叫文化自觉。文化自觉是真正认识到文化的重要性和自觉地承担。到了这个时代,我们应该有文化自觉,因为时代转型了,我们要有自己的文化特色。后来费孝通也专门写过关于文化自觉方面的文章。最近几年,国家开始文化自觉了,比如设立国家遗产名录、确立非遗文化、传统节日放假、确立文化遗产日等等。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深刻影响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由专家到国家的文化自觉,我觉得这一条线是顺畅的。但是只有国家的文化自觉是不够的,必须变成全民的文化自觉,社会才能文明、才能进步
问六:您认为文化遗产是否应该进入文化产业?
冯骥才:要针对每一项具体的文化遗产而言。真正代表一个民族文化的东西,不能进入产业。进入产业和产业化是两个概念,文化产业有一个特定概念,能够用工业化时代的大规模生产的方式,面向大众消费对象的经营性、服务性的行业叫文化产业。这个文化产业过去中国没有。
今天我们进入了工业时代发展文化产业,这完全是正当的。文化产业必须要按照文化产业的规律来做,最重要的有两条,第一是创意,文化产业要按照商业的规律,不断产生新的东西吸引消费者,所以创意非常重要。第二是良性的市场竞争和开拓,而不是炒作或者其他的方式。文化产业得有产业的氛围,这个氛围是市场,而且是一个健康、良性、积极的市场。
问七:……
冯骥才:有高尚精神追求的精神层面的东西不能产业化,比如文学图书可以产业化,它是在创作完成之后大规模印刷传播,但是文学创作不能产业化。作品可以市场化,作家的追求不能市场化。但作品进入市场变成了图书,就可以产业化。
(摘编自冯骥才专访)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指出传统文化根植于农耕文明,与费孝通《乡土中国》中“我们的民族确是和泥土分不开的了”的思想一致。
B.冯骥才接受采访时说“今天我们保护了多少,后人就拥有多少”,说明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要努力做到保持文化原貌。
C.材料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承载着民族根脉,指出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是当代必须承担的责任。
D.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文化自觉需要从专家、国家层面延伸到全民,这样社会才能文明,才能进步。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访谈过程中提及冯骥才放下文学创作的个人牺牲,凸显其对文化遗产保护的责任感。
B访谈通过苗族长诗的例证,说明民间口头文学的珍贵价值及抢救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C.采访者巧妙追问,从价值观到具体实践,再到现状了解和产业未来的发展困境,思路清晰。
D.访谈聚焦民间文化遗产保护主题,通过冯骥才先生的回答展现了保护工作的意义和紧迫性。
3.下列选项不能体现“文化自觉”的一项是(3分)
A.全球华夏儿女用丰富多彩的活动庆祝春节。
B《典籍里的中国》节目以现代方式传播传统文化。
C.网红为了赚取流量运用中国古典文化元素拍摄短视频。
D.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欢穿着汉服参与日常活动或传统节日活动。
4.根据上下文,问七提出的问题可能是什么?请写出一个并阐述理由。(4分)
5.请结合材料,谈谈在新时代如何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优秀的文化遗产。(6分)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骆驼祥子①(节选)
老舍
祥子昏昏沉沉的睡了两昼夜,虎妞着了慌,将两三味草药给他灌下去,他的确睁开眼看了看,可是待了一会儿又睡着了,嘴里唧唧咕咕的不晓得说了些什么。虎妞这才想起去请大夫。扎了两针,服了剂药,他清醒过来,一睁眼便问:“还下雨吗?”
第二剂药煎好,他不肯吃。既心疼钱,又恨自己这样的不济,居然会被一场雨给激病,他不肯喝那碗苦汁子。为证明他用不着吃药,他想马上穿起衣裳就下地。可是刚一坐起来,他的头像有块大石头赘着,脖子一软;眼前冒了金花,他又倒下了。什么也无须说了,他接过碗来,把药吞下去。
他躺了十天。越躺越起急,有时候他趴在枕头上,有泪无声的哭。他知道自己不能去挣钱,那么一切花费就都得由虎妞往外垫;多咱把她的钱垫完,多咱便全仗着他的一辆车子;凭虎妞的爱花爱吃,他供给不起,况且她还有了孕呢!越起不来越爱胡思乱想,越想越愁得慌,病也就越不容易好。刚顾过命来,他就问虎妞:“车呢?”
“放心吧,赁给丁四拉着呢!”
“啊!”他不放心他的车,唯恐被丁四,或任何人,给拉坏。可是自己既不能下地,当然得赁出去,还能闲着吗?他心里计算:自己拉,每天好歹一背拉②总有五六毛钱的进项。房钱,煤米柴炭,灯油茶水,还先别算添衣服,也就将够两个人用的,还得处分抠搜,不能像虎妞那么满不在乎。现在,每天只进一毛多钱的车租,得干赔上四五毛,还不算吃药。假若病老不好,该怎办呢?是的,不怪二强子喝酒,不怪那些苦朋友们胡作非为,拉车这条路是死路!不管你怎样卖力气,要强,你可就别成家,别生病,别出一点岔儿。哼!他想起来,自己的头一辆车,自己攒下的那点钱,又招谁惹谁了?不因生病,也不是为成家,就那么无情无理的丢了!好也不行,歹也不行,这条路上只有死亡,而且说不定哪时就来到,自己一点也不晓得。想到这里,由忧愁改为颓废,瞎,干它的去,起不来就躺着,反正是那么回事!他什么也不想了,静静的躺着。不久他又忍不下去了,想马上起来,还得去苦奔;道路是死的,人心是活的,在入棺材以前总是不断的希望着。可是,他立不起来。只好无聊的,乞怜的,要向虎妞说几句话:
“我说那辆车不吉祥,真不吉祥!”
“养你的病吧!老说车,车迷!”
他没再说什么。对了,自己是车迷!自从一拉车,便相信车是一切,敢情……
病刚轻了些,他下了地。对着镜子看了看,他不认得镜中的人了:满脸胡子拉碴,太阳与腿都瘪进去,眼是两个深坑,那块疤上有好多皱纹!屋里非常的热闷,他不敢到院中去,一来是腿软得像没了骨头,二来是怕被人家看见他。不但在这个院里,就是东西城各车口上,谁不知道祥子是头顶头的棒小伙子。祥子不能就是这个样的病鬼!他不肯出去。在屋里,又憋闷得慌。他恨不能一口吃壮起来,好出去拉车。可是,病是毁人的,它的来去全由着它自己。
歇了有一个月,他不管病完全好了没有,就拉上车。把帽子戴得极低,为是教人认不出来他,好可以缓着劲儿跑。“祥子”与“快”是分不开的,他不能大模大样的慢慢蹭,教人家看不起。
身子本来没好利落,又贪着多拉几号,好补上病中的亏空,拉了几天,病又回来了。这回添上了痢疾。他急得抽自己的嘴巴,没用,肚皮似乎已挨着了腰,还泻。好容易痢疾止住了,他的腿连蹲下再起来都费劲,不用说想去跑一阵了。
他又歇了一个月!他晓得虎妞手中的钱大概快垫完了!到八月十五,他决定出车。
(有删改)
【注】①文本节选自《骆驼祥子》第十九章,祥子与虎妞结婚后,刘四爷卖了车厂不知去向。祥子为了生计顶着烈日出车,又遭遇了暴雨,坐车人冷漠无情,既不让他避雨,也不多给车钱。祥子被暴雨淋透,回家后便病倒了。②背拉,平均。
文本二:
我怎样写《骆驼祥子》(节选)
老舍
这是“七七”抗战的前一年。《骆驼祥子》是我作职业写家的第一炮。这一炮要放响了,我就可以放胆的作下去,每年预计着可以写出两部长篇小说来。不幸这一炮若是不过火,我便只好再去教书,也许因为扫兴而完全放弃了写作。所以我说,这本书和我的写作生活有很重要的关系。
记得是在一九三六年春天吧,“山大”的一位朋友跟我闲谈,随便的谈到他在北平时曾用过一个车夫。这个车夫自己买了车,又卖掉,如此三起三落,到末了还是受穷。听了这几句简单的叙述,我当时就说:“这颇可以写一篇小说。”紧跟着,朋友又说:有一个车夫被军队抓了去,哪知道,转祸为福,他乘着军队移动之际,偷偷的牵回三匹骆驼回来。
这两个车夫都姓什么?哪里的人?我都没问过。我只记住了车夫与骆驼。这便是骆驼祥子的故事的核心。
怎么写祥子呢?我先细想车夫有多少种,好给他一个确定的地位。把他的地位确定了,我便可以把其余的各种车丸顺手儿叙述出来;以他为主,以他们为宾,既有中心人物,又有他的社会环境,他就可以活起来了。换言之,我的眼一时一刻也不离开祥子;写别的人正以烘托他。
车夫们而外,我又去想,祥子应该租赁哪一车主的车,和拉过什么样的人。这样,我便把他的车夫社会扩大了,而把比他的地位高的人也能介绍进来。可是,这些比他高的人物、也还是因祥子而存在故事里,我决定不许任何人夺去祥子的主角地位。
有了人,事情是不难想到的。人既以祥子为主,事情当然也以拉车为主。只要我教一女‘人都和车发生关系,我便能把祥子拴住,像把小羊拴在草地上的柳树下那样。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本一中祥子生病后“越躺越起急”,既因担心经济困窘,也因无法掌控生活的无力感,展现其要强性格下的脆弱。
B.文本一祥子病中“由忧愁改为颓废”又“不断的希望着”的心理变化,展现其在困境中矛盾挣扎的状态。
C.文本一虎妞“养你的病吧!老说车,车迷!”的话语,既包含对祥子的关心,也暴露她对祥子生存压力的漠视。
D、文本二是老舍对《骆驼祥子》创作过程的自述,体现了艺术与生活的关系,即“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7.下列对文本一中祥子强行拉车失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强行拉车失败与祥子急于弥补病中经济亏空的心理有关,体现了个人奋斗的艰难和无奈。
B.强行拉车失败表面看起来是个人病情加重,实际是生存条件无法保障的社会悲剧。
C.强行拉车失败标志着祥子“卖力气为生”信念的崩塌,给了他巨大的精神打击。
D.强行拉车失败加剧了祥子的困境,既进一步摧毁了他的身体,又加速了虎妞积蓄的消耗。
8.请分析文本一中“车”对祥子的多重意义。(6分)
9.文本二提出:“我决定不许任何人夺去祥子的主角地位。”请谈谈文本一是如何体现作者这一创作原则的。(6分)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王祥,字休微,琅邪临沂人,汉谏议大夫吉之后也。
祥性至孝。早丧亲,继母朱氏不慈,数谮之,由是失爱于父。每使扫除牛下,祥愈恭谨。父母有疾,衣不解带,汤药必亲尝。母常欲生鱼,时天寒冰冻,祥解衣将剖冰求之,冰忽自解,双鲤跃出,持之而归。母又思黄雀炙,复有黄雀数十飞入其慕,复以供母。乡里惊叹,以为孝感所致焉。有丹柰结实母命守之每风雨祥辄抱树而泣。其笃孝纯至如此。
汉末遭乱,扶母携弟览避地庐江,隐居三十余年,不应州郡之命。母终,居丧毁瘁,杖而后起。徐州刺史吕虔檄为别驾,祥年垂耳顺,固辞不受。览劝之,为具车牛,祥乃应召,虔委以州事。于时寇盗充斥,祥率励兵士,频讨破之。州界清静,政化大行。时人歌之曰:“海沂之康,实赖王祥。邦国不空,别驾之功。”
举秀才,除温令,累迁大司农。高贵乡公即位,与定策功,封关内侯,拜光禄勋,转司隶校尉。从讨毋丘俭,增邑四百户,迁太常,封万岁亭侯。天子幸太学,命祥为三老。祥南面几杖,以师道自居。天子北面乞言,祥陈明王圣帝君臣政化之要以训之,闻者莫不砥砺。
(节选自《晋书·卷三十三·列传第三》,有删改)
材料二:
世皆言王祥孝感继母,冰裂得鱼,此说过矣。夫孝者,非以异迹为尚也。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祥之事继母,虽遭谮害而色养不衰,此乃孝之至也。若谓冰裂鱼跃为孝之应,则匹夫之孝,皆可求异于天乎?且祥位至公辅,以忠事君,以礼率下,其德业岂止一孝感哉?后之论者,当察其大节,勿为怪诞之说所惑。
(节选自苏轼《东坡志林·王祥事继母》)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有A丹柰B结实C母命D守之E每风雨F祥辄G抱树H而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汉谏议大夫吉之后也”与《〈论语〉十二章》中的“敏于事而慎于言”句式不同。
B.破,攻克,打败,与《鸿门宴》中“先破秦△咸阳者王之”的“破”意思相同。
C.举,推举,与《五代史伶官传序》中“举天下之豪杰”的“举”意思相同。
D.察,考察,审查,与《陈情表》中“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的“察”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祥极为孝顺,父母生病时,亲自尝汤药,衣不解带地侍奉,不曾懈怠。
B.汉末战乱,王祥隐居庐江三十余年,继母一去世他就答应吕虔的任职邀请。
C.王祥屡次升迁,后被天子任命为“三老”,以师长身份向天子讲述治国之道。
D.苏轼引用孔子对孝道的看法,阐述了自己的“孝道”观点,增强了说服力。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早丧亲,继母朱氏不慈,数谮之,由是失爱于父。
(2)且祥位至公辅,以忠事君,以礼率下,其德业岂止一孝感哉?
14.对“王祥冰裂得鱼”一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3分)
(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15~16题。
忆昨诗示诸外弟(节选)
王安石
忆昨此地相逢时,春入穷谷多芳菲。
短垣困困冠翠岭,踯躅万树红相围。
幽花媚草错杂出,黄蜂白蝶参差飞。
此时少壮自负恃,意气与日争光辉。
乘闲弄笔戏春色,脱略不省旁人讥。
即事三首(其一)
王安石
日月随天旋,疾迟与天谋。
寒暑自有常,不顾万物求。
蜉蝣慈朝夕,蟪蛄疑春秋[让]。
眇眇上古历,回环今几周。
【注】蟌蛄疑春秋:庄子《逍遥游》中有“朝菌不知晦朔,蟌蛄不知春秋。”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首诗开篇点题,通过回忆的方式交代了过去与外弟们相聚的时间和地点。
B.第一首诗中“囷囷”既增强音律感,读起来朗朗上口,又强调短垣曲折回旋之貌。
C.第一首诗中“戏春色”指以春天的景色作为玩赏的对象,体现了诗人玩世不恭的性格。
D.第二首诗巧妙地化用典故.将其融入诗歌意境,增强了诗歌的理趣和文化厚度
16.两首诗都蕴含对“自然”与“生命”关系的思考,但表意有别。请结合诗句分别简析。(6分)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宋代女词人李清照自号“易安居士”,有学者推测其灵感可能源自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的“ , ”两句,表达了对简朴生活中精神安适的向往。
(2)登临高处俯瞰山河,极易引发诗人的怀古幽情。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 , ”两句,写词人登高看到的长江与群山,以雄浑之景为下文追思历史兴衰作铺垫。
(3)与右图内容相契合的古诗文名句,可以是:“ , 。”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 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
近期,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的微记录片《馆藏“显眼包”》巧妙运用网络流行语作为切入点,让古老文物与现代观众展开了一场跨越时空的趣味对话。
该片以轻松幽默的方式,展现了主流媒体在语态革新和表达创新上的积极探索。该片每集精选一件具有“网感”的文物,从“尴尬而不失礼貌微笑”的商亚醜钺,到“会比心”的西汉铜釭灯,再到“放飞自我”的敦煌壁画,它们在博物馆的展柜里重新被发现,通过影视创作挟俊新生。创作团队还(),把唐十二支神俑化身“护主萌宠”,把东汉彩绘鸟兽鱼纹漆福比作古代的“外卖快餐盒”,将西周云纹铜五柱器想象成“千年前的路由器”。可贵的是,这种对作品的“钻营”式解读,在注重拉近观众与文物的心理距离的同时,也保留了严瑾干业的历史叙事内核。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就应该挖掘其深层魅力与永恒精神,使之融入当代审美与日常生活。《馆藏“显眼包”》正是因循这样的理念, ① 让历史与想象互补、现实与虚拟相融、知识与趣味碰撞, ② 进一步挖掘文物细节,联结当下语境, ③ 为文化传承注入了青春能量。
18.将下列语句填入文中括号内,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利用数字化技术扫描文物细节B.将历史考察与现代想象巧妙结合
C.采用高科技手段修复文物D.开发文创产品延展产业链
19.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的感情色彩都发生了变化,其中与文中“钻营”的变化不同的一项是(3分)
A.网友赞叹故宫数字化展览“粉墨登场”,为民众再现了盛世华章。
B 物业“唱高调”率先换智能柜,结果刷脸取件三秒开箱,大家都夸方便。
C.音乐人爆改旧曲被视为“炒冷饭”,观众听完后发现是传统戏腔融合电音的巧妙混搭。
以某网红餐厅宣称的“别出心裁”的烹饪方式,实际上是用预制菜加热敷衍顾客,被曝光店引发众怒。
20.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关联词语。(3分)
21.文中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两处含错别字的词语并改正。(3分)
22.在浩瀚的历史文化遗产中,有一批造型独特、憨态可掬的文物㮞外引人注目,被网友们亲切地称为博物馆里的“显眼包”。下表中网友给出了“会比心”的西汉铜红灯的显眼理由,请你仿照其为东汉说唱俑写一个显眼理由,要求至少使用一种修辞。(6分)
三、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我们身处一个前所未有的“速度时代”:信息如洪流奔涌,瞬息可达千里;事务被精密规划,效率成为圭臬;“即时满足”似乎唾手可得,而“延迟”被视为一种惩罚。我们被裹挟在加速的旋涡中,呼吸着名为“效率”的空气。
然而,在速度的浪潮之下,也涌动着“慢速抵抗”的暗流:有人选择走进山林,倾听松涛而非提示音;有人沉迷手工,在指尖的缓慢摩挲中寻找温度;有人甘愿“浪费时间”,只为沉浸于书页、茶香或一次长谈。他们在喧嚣之外,悄悄织着属于自己的“时间之茧”。
这段关于“速度浪潮”与“慢速暗流”的对照?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6届高三一轮复习第一次调研考试
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意见
1. B【解析】冯骥才说“今天我们保护了多少,后人就拥有多少”并非强调“保持文化原貌”,而是强调抢救性保护的紧迫性,确保文化遗产不因时代变迁而消失。
2. C【解析】访谈中采访者的提问逻辑是:从“保护是否值得”“是否后悔”等价值观层面切入,到“具体做了哪些工作”的实践层面,再到“保护现状”“是否应进入文化产业”的现状了解。至于产业未来面临的发展困境,访谈中并未涉及。
3. C【解析】网红“运用中国古典文化元素”拍摄短视频是为了流量,其目的在营利,这不是文化自觉。
4.示例一:文化里有一部分可以产业化,有一部分不可以,您能举例说说吗?/文化里哪些能产业化,哪些不能,您能举例谈谈吗?
理由:①前文问六围绕“文化遗产是否应进入文化产业”这一问题,回答区分了“进入产业”与“产业化”的不同,谈到了文化产业的发展;②接着冯骥才在问七的回答中谈到哪些东西能产业化,哪些不能,这就暗示问题七的切入角度。
(评分参考:问题、理由各2分,共4分。言之有理即可)
5.①具有强烈的民族责任感,积极承担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责任;
②深入实践调查,摸清文化遗产现状;
③宣传文化遗产保护,号召全民参与;
④遵从文化产业规律,用创意和良性的市场竞争、开拓来营造健康、积极的产业氛围。
(评分参考: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得6分。言之有理即可)
6. C【解析】C项中“暴露她对祥子生存压力的漠视”解读不当。虎妞的话语更多是希望祥子安心养病,虽带有些不耐烦,却并非漠视其生存压力,从她为祥子垫钱、照料病中的祥子等情节可看出她对祥子的在意,只是表达方式较为直接。
7. C【解析】“标志着祥子‘卖力气为生’信念的崩塌”错误。从原文“道路是死的,人心是活的,在入棺材以前总是不断的希望着”以及最后一段为了挣钱决定到八月十五出车可知,他还是心怀希望的,信念并没有崩塌。
8.①生存工具:车是祥子赖以谋生的唯一工具。他靠拉车挣钱,养家糊口;②尊严象征:能又快又好地拉车,代表着他作为“头顶头的棒小伙子”的体面,“‘祥子’与‘快’是分不开的”体现了他的要强;③命运枷锁:病中顿悟“拉车是死路”,车成为他无法挣脱的命运枷锁。
(评分参考:每点2分,共6分。言之有理即可)
9.①祥子是主题承载的核心:底层劳动者在残酷社会中的生存困境内化于祥子的个人经历,通过祥子病榻上的切身体验、精确计算和绝望感悟,主题由此得以深度展现。
②情节围绕祥子的命运展开:无论是生病卧床、担忧车辆,还是病情反复,所有情节都紧密围绕祥子展开,旨在刻画他在底层社会中的挣扎与不幸,突出其主角地位。
③其他人物服务于祥子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虎妞在文中的出现,主要是为了展现祥子面临的经济压力,她的言行反衬出祥子的焦虑与无奈,是推动祥子命运发展的辅助角色,并未抢占主角位置。
(评分参考:每点2分,共6分。言之有理即可)
10. CEF 【解析】句意:王祥家有棵丹柰树结了果实,母亲令王祥守护,每逢有大风雨,王祥就抱住树哭泣。
(评分参考:每涂对一处给1分,共3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11. C【解析】后一个“举”指“全,整个”,二者意思不同。故选 C。
12. B 【解析】“继母一去世他就答应吕虔的任职邀请”错误,原文是“母终,居丧毁瘁……徐州刺史吕虔檄为别驾……祥乃应召”,王祥在继母去世后仍拒绝徐州刺史吕虔的征召,后经弟弟王览劝说才应召出仕。
13.(1)(王祥)早年丧母,继母朱氏不慈爱,多次在父亲面前诬陷他,(他)因此失去了父亲的宠爱。
(评分参考:“慈”,慈爱;“谮”,诬陷;“由是”,因此。关键词各1分,句意1分)
(2)况且王祥官至三公和辅相,以忠诚侍奉君主,用礼制给下属做榜样,他的德行功业难道只是孝心感动天地这一件事吗?
(评分参考:“位”,官职;“率”,给……做榜样;“岂”,表反问,难道。关键词各1分,句意1分)
14.①材料一中乡里人持肯定态度,认为是王祥的孝心感动了天地的结果;②材料二中苏轼持批判态度,认为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是怪诞传说。
(评分参考:一点2分,两点3分。言之有理即可)
参考译文:
材料一:
王祥,字休徵,琅邪临沂人,是汉谏议大夫王吉的后代。
王祥性情非常孝顺。(王祥)早年丧母,继母朱氏不慈爱,多次在父亲面前诬陷他,他因此失去了父亲的宠爱。每次让他打扫牛圈,王祥都更加恭敬谨慎。父母有病时日夜伺候,不脱衣睡觉,汤药必自己先尝。继母想吃鲜鱼,当时天寒冰冻,王祥脱下衣服,准备砸冰捕鱼,忽然冰块融化,跳出两条鲤鱼,王祥拿着鲤鱼回家。继母又想吃烧烤的黄雀,又有几十只黄雀飞进王祥的帐篷中,王祥又捉住给母亲吃。乡亲们对这些事感到惊奇而赞叹,认为是王祥的孝心感动天地的结果。王祥家有棵红沙果树结了果实,母亲令王祥守护,每逢有大风雨,王祥就抱住树哭泣。他的孝心纯正到了如此地步。
汉末天下大乱,王祥扶持着继母带着弟弟王览到庐江避乱,隐居三十多年,不接受州郡的征召。继母死后,王祥由于过分悲痛而致病,扶住拐杖才能站起。徐州刺史吕虔下公文召他做别驾,王祥已年近六十,坚决辞让不就任。王览劝说他,并给他准备了牛车,王祥这才应召,吕虔就把州里的政事委托给他。当时盗寇到处横行,王祥率领并鼓励士兵,多次讨伐盗寇,盗寇被一一击破。州内清静无事,政令教化推行无阻。当时百姓编首歌唱道:“海边之所以安宁,全都是仰赖着王祥,邦国之所以富足,全都是王祥别驾的功劳。”
后被荐举为秀才,任温令,多次升迁,官至大司农。魏高贵乡公即位,参与制定国策有功,封为关内侯,拜光禄勋,转任司隶校尉。参与讨伐毋丘俭,增食邑四百户,迁升太常,封为万岁亭侯。天子到太学巡查,任命王祥为三老。王祥面向南坐,凭着几案,扶着手杖,以师长的身份自居。天子面向北坐,向王祥讨教,王祥陈述明王圣帝君臣施政化民的要领训示天子,听的人也都受到激励。
材料二:
世人都称赞王祥的孝心感动继母,以致冰面自裂、鲤鱼跃出,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所谓孝道,本不该以奇异事迹为衡量标准。孔子曾说:“如今的孝,只是说能供养父母。但即便犬马也能得到饲养;若没有敬意,人与动物有何区别?”王祥侍奉继母,虽遭诬陷迫害仍始终恭敬奉养,这才是孝的至高境界。若将冰裂鱼跃视为孝行的感应,那普通人的孝道岂非都要靠天降异象来证明?况且王祥官至三公和辅相,以忠诚侍奉君主,用礼制给下属做榜样,他的德行功业难道只是孝心感动天地这一件事吗?后世评价他时,应当考察其大节,不要被怪诞传说所迷惑。
15. C【解析】此句中的“戏”并非表现玩世不恭,而是青年王安石在闲暇时以诗文自娱、不拘世俗评价的状态,体现
诗人洒脱不羁的性格。
16.①《忆昨诗示诸外弟(节选)》:借自然之春景,彰显生命的张扬与力量。如“春入穷谷多芳菲”展现生机,“踯躅万树红相围”渲染热烈,“幽花媚草、黄蜂白蝶”呈现蓬勃。以自然的繁茂活力,映衬少年“意气与日争光辉”的自信、“脱略不省旁人讥”的不羁,展现其蓬勃向上的生命力。
②《即事三首(其一)》:在自然永恒规律与生命短暂的对比中,凸显生命的渺小,展现对自然无限、生命有限的哲思。以“日月随天旋”“寒暑自有常”“眇眇上古历”呈现自然规律永恒,用“蜉蝣蔽朝夕,蟪蛄疑春秋”“回环今几周”突出生命的短暂渺小。
(评分参考:每点3分,共6分。言之有理即可)
17.(1)倚南窗以寄傲 审容膝之易安(2)千里澄江似练 翠峰如簇
(3)示例:人生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此时/星垂平野阔 月涌大江流/白露横江 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 凌万顷之茫然
(评分参考:每空1分,有错字、漏字、多字均不得分)
18.B 【解析】括号后内容均为历史与想象的创造性结合实例,前后形成“总领一分述”逻辑链,故选 B。A项“数字化技术”:后文案例属文化解读创新(非技术操作),且未提及“扫描细节”。C项“修复文物”:文本核心为文化表达革新(如“网感”“趣味对话”),与文物修复无关。D项“开发产业链”:文本聚焦传播方式创新(如“注入青春能量”),未延伸至经济领域。
19.D【解析】“钻营”:原义指设法巴结有权势的人以谋取私利,在文中的语境是指创作团队对文物进行极具创意、新颖巧妙的解读,赋予文物新的生命力和趣味性,贬义褒用。D项“别出心裁”:指独创一格,与众不同(褒义),在选项中指商家虚假宣传(贬义),属于褒义贬用。A、B、C加点词都属于贬义褒用。
20.示例: ①不仅 ②更/还/而且 ③从而
【解析】①②处考查递进关系,因此可以填写“不仅……更/还/而且……”③处填写“从而”,表示前面所述的一系列做法所产生的结果,体现因果关系。
(评分参考:每处1分,共3分)
21.示例:“记录片”应改为“纪录片” “换发”应改为“焕发” “严瑾”应改为“严谨”
(评分参考:改对任意一处2处,两处3分)
22.答案示例:这尊小胖子,裸着上身,笑得嘴巴大咧,眼睛弯如月牙,左手抱鼓,右手握棒,头往前伸,一条腿高高抬起,露出宽大的脚底板,连大拇指都仿佛在跟着节奏律动,像不像在喊:“来吧,让我们一起摇摆。”
(评分参考:体现文物“造型独特”“憨态可掬”“引人注目”等特点给3分,修辞3分,共6分。言之有理即可)
23.【审题】题目在“速度浪潮”与“慢速暗流”这一组时代矛盾的对照中展开思辨。审题需兼顾二者:“速度浪潮”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它推动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受人们提倡和推崇,但也易因此催生焦虑;而“时间之茧”作为“慢速暗流”的具体形态,也并非就是消极逃避的代名词,乃是一种主动的守护、选择性的隔绝、沉静的孵化与能动的重生————它是灵魂的修炼炉、情感的沉淀池、自我的庇护所与精神的转化器,旨在“由慢而化、因慢而强”,于效率洪流中重获生命的深度与精神的完整。
【参考立意】
1.驭浪而织茧:在速度时代守护时间主权
2.深潜以破茧:于慢速孵化中汲取破浪之力
3.隔通之辩证:在茧房与浪潮间觅得平衡
学生根据材料从不同角度进行立意、写作,只要在内容、结构、语言等方面符合相关要求,即可酌情给分。答案中的立意仅供参考。
【评分参考】
(1)作文评价整体要求
文风端正,文脉清晰,文气顺畅。
思想积极向上,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切合题意,符合试题的材料、情境与任务要求;观点明确,逻辑严密,结构严谨,论证充分,思考具有独立性;表达准确流畅,合理运用词语、句式、修辞等。
(2)作文等级评分标准
说明:
(一)基础等级评分,“题意”项主要看是否符合材料内容及含意所涉及的范围、情境及任务要求,与之相符的属于“符合题意”,与之沾边的套作在第三等及以下评分(“发展等级”不给分)。
(二)发展等级评分,不求全面,可根据“特征”4项16点中若干突出点按等评分。
1.深刻:①透过现象深入本质 ②揭示事物内在的关系③观点具有启发性
2.丰富:④材料丰富⑤论据充足 ⑥形象丰满⑦意境深远
3.有文采:⑧用词贴切 ⑨句式灵活⑩善于运用修辞手法 ⑪文句有表现力
4.有创意:⑫见解新颖 ⑬材料新鲜⑭构思新巧⑮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 ⑯有个性特征
(三)缺标题扣2分;不足字数,每少50个字扣1分;每1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标点错误多的,酌情扣分。
(四)套作或文体不明确的,酌情扣分;抄袭的,“基础等级”在第四等之内评分,“发展等级”不给分。
上一篇:自考:谁的“上岸”良方?
下一篇:上海十大留学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