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年一贯制中小学校的发展并非一蹴而就,其雏形可追溯至1984年上海长宁区的早期探索,当时作为九年一贯制学校的延伸形态,首次尝试打破小学与中学的学段分隔,通过资源整合实现教育连续性。
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推广贯通式办学方向,为这一模式提供了政策支撑。
此后,北京朝阳区于2015年启动大规模试点,通过集团化办学、高校联合等方式整合53所学校,打造覆盖14个学区的十二年一贯制教育体系,新增优质学位5200个,受益学生近2万人,形成了可复制的实践经验。
2025年成都开展的改革试点则进一步突破,在不调整现行学制的前提下,通过摇号招生、免阶段性考试等创新举措,将贯通培养从个别学校的探索推向系统性试点,成为中考改革背景下的重要实践样本。这一发展历程始终围绕资源整合、学段衔接、公平育人三大核心,回应着不同时期的教育需求。
从世界范围来看,十二年一贯制教育理念与义务教育年限的延伸趋势高度契合。美国实行K—12学制,覆盖幼儿园至高中的12年教育,虽各州具体年限略有差异(加利福尼亚州13年、佛罗里达州12年),但均以连贯性培养为核心,通过弹性课程设计适应学生个性化发展。
德国实施全国统一的12年基础教育(巴伐利亚州为13年),将小学4年、初中4年与高中4年有机衔接,部分州通过跨学段教研组保障课程连续性。芬兰2021年起将义务教育延长至18岁,成为全球首个涵盖中等教育的国家,其贯通式培养聚焦核心素养,弱化阶段性选拔,与成都试点的育人理念形成呼应。
土耳其则自2012年起推行“4+4+4”十二年义务教育模式,提供免费教材与午餐,通过统一行政管理实现资源高效利用。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数据显示,2018年全球义务教育平均年限已达10.02年,多数发达国家已实现12年基础教育覆盖,这为我国十二年一贯制学校的发展提供了国际参照。
这种模式对我国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试点价值。在资源配置层面,它通过打破学段壁垒实现集约效应,如成都列五中学组建初高中联合教研组,2/3的教师配备高中教学经历,实验仪器、运动场地等设施跨学段共享,减少重复投资的同时提升了使用效能。
上海黄浦区教育学院附属中山学校的实践更证明,通过梳理整合小学与初中科学实验课程,建立分阶段目标体系,可使学生科学素养达标率超出区域平均水平10%以上,印证了贯通培养在教学质量提升中的作用。
在育人模式转型上,它为从“育分”到“育人”的转变提供了路径。成都试点班级摒弃中考导向的教学逻辑,小学阶段培养学习与实践能力,中学阶段聚焦人文与创新素养,构建阶梯式成长图谱,这种设计既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也回应了素质教育的核心要求。
与西安“掐尖式”免中考班不同,成都采用摇号招生方式,北京通过“高中登记入学”接纳综合素质B等以上学生,均突破了选拔性评价的局限,为普通学生提供了更公平的发展机会。
在升学制度改革层面,它探索了缓解教育焦虑的新路径。梁挺福指出,这类学校通过免除中考、延迟普职分流,有效降低了低龄职业选择的盲目性,而储朝晖则提醒需警惕高中阶段学校差异带来的问题,其观点为改革划定了理性边界。
从国际经验看,这种试点与芬兰、德国等国通过贯通培养提升国民素质的实践一脉相承,为我国是否延长义务教育年限、如何优化选拔机制提供了实证参考。
当然,成都试点中“小班额起步”“允许中途退出”等谨慎设计,以及专家对大规模推广的警示,也反映出改革的复杂性。
但无可否认,十二年一贯制学校的探索,正以资源贯通破解配置不均,以素养培养替代分数导向,以公平招生回应民生关切,为基础教育改革提供了兼具现实性与前瞻性的实践样本。
上一篇:多带孩子去这些地方走走
下一篇:高考地理中的松散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