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我家爸爸参加老同事聚会,回来就跟我说:“好多同事都羡慕咱家呢!”
“羡慕咱们周五能陪孩子打一晚上游戏!”
我一听就笑了:“这有啥了?这不是Coco周五太累了,不想写作业,就把作业安排在六日了嘛。”
Co爸的反馈倒是有点令我惊讶:“我很多同事是不可能允许孩子打游戏的,更别提像咱家一样三排了。”
你发现没?
现在很多家长谈游戏色变,朋友圈都在发:千万别给孩子手机!
仿佛手机、电脑就是电子鸦片,一碰就完蛋。
但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那些会陪孩子打游戏的家长,他们的孩子反而很少会成为网瘾少年。

我家邻居老周就是个例子。
他儿子初二时沉迷游戏,成绩直线下滑。
老周试过断网、收手机,结果孩子天天跟他吵,父子俩差点反目成仇。
后来老周做了个全家反对的决定:他开始陪儿子打游戏。
一开始老周真是“菜鸟”,连技能都放不准。
后来慢慢的老周技术提升了,儿子也从嫌弃变成了接受,偶尔还会蹦出一句:“爸你这波操作可以啊!”。
在游戏的间歇,老周和儿子聊起了学校的事。
这才知道:原来儿子在班上被孤立,只有在游戏里才能找到朋友。
知道了症结,老周悄悄联系班主任,让孩子负责了几次班级活动,还参加了班级篮球队。
孩子在学校有朋友了,就不那么依赖游戏了。

很多家长搞错了:觉得只要没收手机,孩子就不会沉迷游戏了。
这个认知大错特错!
因为手机成瘾只是结果,原因多半是孩子的现实世界出了状况。
可能是学习压力、校园霸凌,或者是缺少家长的陪伴,甚至有可能是父母离异。
孩子还小,自我调节能力、处理问题能力都有限,他自己解决不了现实中的问题,就会逃避到手机的世界里。
你没收了手机,他可以去网吧,还可以用压岁钱买个二手的,总是方法总比困难多。
如果孩子在现实中过得充实快乐,他为什么要成天泡在游戏里呢?
所以,别再把手机当敌人了,我们父母真正的对手是孩子内心的空洞。
当你愿意陪孩子打游戏时,你得到的是一个沟通的入口。
我还认识一位妈妈,每天晚上固定和女儿玩半小时休闲游戏。
她说这是“游戏时间”,更是“交心时间”。
女儿在放松的状态下,会主动说起在班里和谁闹别扭啦,哪个老师特别有趣啊,哪门课今天没听懂啊……这些悄悄话,可是她平时板着脸,问都问不出来的。

而且一起组队打团战,还能培养团队意识。
想要赢就得配合,要配合就得沟通,这不亲子之间的修炼就开始了吗?
我家Coco爸爸跟我们一起打游戏的时候,就总爱批评我俩,我们打得不好,他就一通输出。
后来发现,我俩双排了,没人跟他玩了,他就开始思考自己的沟通方式了。
慢慢的爸爸也开始知道鼓励人了,我们打得好的时候,他也能夸两句。
现在到了周末,Coco就想着跟爸爸三排,爸爸没回家他都不带玩游戏的。
亲子沟通的渠道有了,沟通技巧也变好了,还愁教育不好孩子吗?

就算孩子已经有点沉迷游戏了,这一招也管用。
因为你越禁止,他越反抗,最后都搞成“地下活动”了,可能你都发现不了啦。
Coco小学时有位同学,每天晚上要玩4个多小时的游戏,有时候趁爸妈都睡了,自己在被窝里打游戏。
后来他家爸爸就是用的“陪玩”这一招,先每天陪孩子打游戏,然后爷俩约定:写完作业后每天只玩1小时。
紧接着尝试引导儿子发展其他兴趣,周末写完作业就带儿子去打球、露营、骑行……
不过两个月时间,孩子打游戏的时间越来越少,每周都拉着爸爸计划周末的安排,爷俩玩得不亦乐乎,关系也越来越好了。
这位爸爸能成功,关键不是把游戏从孩子身边拿走,而是用其他更有趣的东西把它挤出去。
当你成为了孩子的游戏搭子,你再邀请他去打球,他大概率是会同意的。

当然,我这也不是让你也成游戏高手啊,哪怕你玩得不好,你的努力和陪伴都会深深影响到孩子。
父母表现出来的接纳,就比任何说教都管用。
你会陪孩子一起打游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