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30日上午,成都市教育科学规划一般课题 《初中课程思政中的‘真善美’育人实践研究》期中报告会顺利召开,由王慧老师担任主讲人,课题组伍向东、刘入嘉、曾芸浏、胡宇、谭川、张亚娇参加答辩,成都大学刘晓博士莅临指导。
课题核心成果与实践突破

课题汇报中,王慧老师向专家介绍自 2024 年 11 月启动以来,课题组以 “案例开发、评价构建、协同试点” 为核心,针对性破解学科融合碎片化、评价单一化等难题。理论层面构建 “三维四域” 育人框架,明确 “真(真理与真实)、善(价值与责任)、美(审美与升华)” 核心内涵,依托学科课堂、校园活动等四大场景形成育人闭环;实践中开发覆盖 12 个学科的 28 个典型课例,编制《学生 “真善美” 品行记录表》等评价工具,建成含 5 类特殊群体、8 类特殊情境的育人方案库。家校社协同方面,联动博物馆、社区开展 “春日五感奇遇记” 等活动,200 余户家庭参与经典共读,形成可复制的协同模型。
专家评审与优化建议

评审环节,成都大学刘晓博士首先肯定了课题组在学科融合、协同育人等领域取得阶段性突破,并围绕课题优化与整理,提出系统性建议:其一,标题优化可二选一路径,要么聚焦 “学科育人(课程思政)” 做深小切口研究,要么拓展为 “三全育人” 视角,匹配现有环境、文化、活动、课程等全方位实践;其二,认识性成果提炼需重点明确 “真善美” 育人理念的选择理由与背后育人逻辑,建立其与学校文化、文化自信、传统文化传播的关联,并提出独特育人观以体现理念创新;其三,实践成果梳理可参考《德育工作指南》,按课程、活动、文化、制度等维度归类,聚焦 3-4 个特色维度形成体系化设计(如课程体系、活动体系),同时提炼可操作的教学模式;其四,学科育人需联动一线教师,剖析各学科核心素养、学业质量标准与 “真善美” 的契合点,按 “真、善、美” 维度分类替代传统文理分科,先聚焦语文、数学等少数重点学科落地;其五,后续行动应组织各学科教师研讨 “真善美” 在本学科的具体内涵,细化重点学科融入课堂的方案,并开展跨学科教研推动理念落地。
课题组总结与后续计划
会后课题组进行总结,将以 “成果深化 + 实践落地” 为核心,优先完成课题标题优化论证;通过重点课程提炼初中特色育人观,参考《德育工作指南》形成《实践成果分类汇编》且打造 “真善美” 特色课程与活动体系;联合语文、数学等教研组开展专项攻关并形成学科融入教学指引,同时建立跨学科教研机制优化方案,推动 “真善美” 育人理念从理论框架转向日常教学实践,为初中课程思政提供可推广、可落地的实践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