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西忻州市长征小学(西校区)要求家长填写“社会资源”引发质疑和争议,校方随后发布通报致歉并停止相关填报工作。(纵览新闻11月14日)
这一事件看似是工作方法欠妥,实则折射出当下教育实践中值得警惕的本真偏离。“校家社协同育人”的初衷,是整合家庭、学校与社会资源,形成教育合力。但若执行者未能深刻理解政策精神,仅以完成任务为目标,便容易陷入“重形式、轻实质”的误区。此次事件中,学校通过联系卡过度问询家长信息,无形中将家庭教育资源变成可量化的资本,这种将学生背景“数据化”的做法,有违教育公平的初心。
及时纠偏的同时,更应反思如何让教育回归本真。从实际看,学校应明确自身定位,以学生成长为中心,避免将行政指标等同于教育成果;家校合作应建立在平等、透明的基础上,尊重家长意愿,而非单向索取信息;教育政策的落实要注重人文关怀,杜绝“一刀切”式的机械执行。
教育的价值,不在于形式上的“创新”,而在于对每个生命的真诚滋养。只有坚守教育本真,摒弃功利思维,才能真正实现“校家社协同育人”的美好愿景,让每一个孩子在纯净的教育土壤中茁壮成长。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评论员 袁航
编辑 金妮
二审 伍少安
三审 马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