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Z世代而言,“学而时习之”的“习”,早已不止于温习,更在于实践、运用与创造——这正是他们为《论语》注入的“新说”。2025济宁高校论语大会在儒家文化发源地山东曲阜举办。赛场上,思想的火花在竞技中迸发,古老的章句走出典籍,融入辩论、演绎与日常选择,正生动呈现为一种可感可知、充满活力的青春实践。
传统文化的传承,关键在于让经典“活”起来。大会创新采用辩论、情景剧、抢答等多元形式,让《论语》中的智慧与当代青年的思维方式相融合。在“当仁不让”的思辨交锋中,在“游于艺”的情景演绎里,古老的经典不再是束之高阁的文字,而成为可以讨论、可以践行的生活智慧。这种“学 - 思 - 用”的“闭环”设计,正是传统文化“两创”的核心——让经典与时代同频,让传承与创新共振。
高校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在论语大会中展现出独特魅力。今年的论语大会,八所驻济高校的深度参与,体现了校地协同的育人理念。学生们既研读《论语》注疏,也尝试用短视频、直播等新形式重新诠释经典。从“跟着大学生游济宁”、到“好Young济宁”品牌打造,高校的学术资源与城市的文化底蕴相互融合,形成了“城市为载体、青年为主体”的文化传承新模式。当青年学子在辩论中探讨“网络时代的君子之道”,在表演中诠释“和而不同”时,传统文化真正实现了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创造的转变。
这场文化盛会,更是青年与城市的双向赋能。在济宁推进“世界文化旅游名城”建设的背景下,青年一代通过参与文化IP打造、用新媒体讲述孔子故事、推广国学课堂等实际行动,为城市发展注入了青春活力。“儒韵新声 青年先行”不只是一句口号,更是文化传承的内在要求——青年不应是文明的旁观者,而应是传承的“未来答卷人”。
论语大会的舞台,不仅是一座青春的赛场,更是一方文化的热土。当经典文化遇见青春表达,校园的探索融入了城市的生长。《论语》的智慧正被青年们用新的语言、新的方式热烈地“打开”和传承。高校学子们的《论语》之约,不仅是一次文化的回响,更是一场青春的宣言——文化传承是一场永不停歇的接力赛,正由青年一代挥毫主笔,续写新的时代华章。(评论员 朱可鑫)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