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两年,你可能也发现了,大学正在变得越来越“理工”。
校园里,新开的不是人工智能学院,就是数据科学中心。
海报上写的不是人文讲座,而是AI大模型论坛。
而曾经那些让人觉得“有气质”的文科楼,却在慢慢安静下来。
老师们说课程要合并,学生们说就业太难,学校则说要“优化结构”。
几乎没人注意到,一场对文科的消失行动,已经在全球同步上演:
一些大学开始暂停文科博士招生,一些著名学院干脆宣布关闭。

在中国,很多老牌文科专业也在悄悄消失,招不满、被合并、甚至被直接裁掉。
这一切,让人不禁想问:
当世界越来越讲“效率”“算法”“产出”的时候,大学里的文科,还能留下什么?
我们是不是正在告别一个“谈人”的时代?
过去的大学,是一个讲理想、讲思想的地方,但现在,它更像一家公司。
专业要有市场、教师要有项目、学生要有就业率,产出成了评估一切的标准。
在这样的逻辑下,文科成了最亏本的那一块。
工科能拉到企业合作,商科能吸引捐助,医科能拿到科研经费。
唯独文科,既没设备、也没实验、更难带来经济回报。
在美国,许多大学早就算过账:培养一个工程博士能帮学校带来项目资金,而培养一个哲学博士,除了论文什么都换不来。
于是,当财政吃紧、生源减少时,文科自然成了第一个被砍的。

同样的逻辑,也正在国内复制。
从名校到地方院校,学科优化成了关键词。
法学、英语、新闻、公共管理、汉语言文学等等,这些专业因为门槛低、扩张快、就业弱,被视为低效产能。
一位大学老师曾感叹:“过去开文科是为了撑门面,现在裁文科是为了减负担。”
看似冷酷,但这是现实。
大学不再只是培养“思想的人”,而是要培养“能用的人”。
在市场逻辑占上风的教育体系里,“思想”成了奢侈品。
如果说外部的压力来自市场,那内部的困境,则来自体制。
如今的文科,不再是自由的思想乐园,而更像一条流水线。
教师要拼项目、拼论文、拼评奖;学生要拼简历、拼实习、拼证书。
学术的原意、探索未知和追问意义,早就被埋在任务指标里。
一位年轻讲师曾说:“我一年要发两篇核心论文,不然职称就没戏。”
问题是,那些论文往往无人阅读,也无关现实,只是为了完成考核。

于是,你能看到一个荒诞的循环:
老师们写论文是为了评职称,学生读论文是为了写论文,大家都在写,却没人真的在思考。
长期下来,文科变成了细节的艺术,题目越来越窄,语言越来越晦涩,内容越来越空洞。
研究者埋头于脚注、引文、学术规范,却越来越远离现实世界。
他们不再关心当下的人、社会、生活,而是困在自己的学术泡泡里。
人文学科,本该讲“人”的命运,却成了最脱离人的学问。
这正是文科危机最深的地方,它不是被别人打败的,而是被自己掏空的。
当人工智能的浪潮袭来,文科更显得无处可逃。
过去,语言、文字、叙事,是文科的核心能力,但现在,AI可以自动写作、翻译、作曲,甚至生成学术论文。
曾经吃饭的本事,正被机器轻松复刻。
很多大学因此开始反思:既然AI能写论文、能生成文案、能总结理论,那人文学科的意义何在?
那些以“语言”“文字”“理解”为核心的专业,新闻、翻译、文学、哲学首当其冲。
比如美国蒙特雷国际研究学院的关闭,就被认为与AI翻译的崛起直接相关。
“机器都能翻得比人准,那还要人干嘛?”这是冰冷但无法回避的提问。
可问题在于,AI能模仿表达,却无法感知意义。

它可以生成文字,却无法理解“人”。
它能复述逻辑,却不懂什么叫“对与错”“善与恶”“美与丑”。
换句话说,AI能替代“语言”,但替代不了“灵魂”。
然而,当大学在追逐效率、就业、产出时,这层价值往往被忽略。
于是,文科不再被视为“社会的精神灯塔”,而只是一个“低效能部门”。
教育的重心,从“培养完整的人”,变成了“生产合格的工具”。
AI的崛起并没有杀死文科,但它让世界看清,当文科失去人文精神,它比AI更无用。
有人说,文科的衰落,是不可逆的历史趋势;也有人认为,这是文科重生的机会。
很多人更认同后者。
文科的问题,不在“没技术”,而在“忘了初心”。
它本该是解释人、理解人、塑造人的学问,却被拉进了科研体制,去追项目、拼数量、讲绩效。
现在,是时候回到原点了。
未来的文科,不可能再独立存在于象牙塔,它必须学会对话,与科技对话、与现实对话、与社会对话。
人工智能不是敌人,而是一面镜子,它让我们重新思考:什么是人的独特性?
当机器能思考,我们如何保持人性?当算法掌握话语,我们如何保存判断?

一个有生命力的文科,绝不会拒绝技术,而是要去揭示技术背后的伦理、文化与人性冲突。
它不再是“知识的仓库”,而是“意义的导航”。
教育也该如此改变。
大学不应只培养“懂工具”的人,更要培养“懂人”的人。
懂得用技术解决问题的人很多,但能问出问题的意义是什么的人,越来越少。
文科的使命,就是让这个问题不至于被遗忘。
或许,未来的大学里,文学课要和人工智能课并排,哲学课要教算法伦理,新闻课要讲数据真相。
学生既要能操作系统,也要能质疑系统,那时的文科,才算真正活过来。
在一切都可以量化、计算、优化的时代,文科的存在,恰恰是为了提醒我们:
人,不是数据,不是模型,不是绩效指标,大学可以培养无数工程师,却不能只培养工程师。
社会可以被算法驱动,却不能被算法统治。
当机器越来越聪明,人就更要懂得温度、情感、道德与想象,这正是文科的意义。

也许现在的文科在收缩、在沉默、在被挤压,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会消亡。
真正的文科,不靠课程数量维系,而靠思考的火种延续。
只要还有人愿意提问:
“我们为什么活着?技术改变世界,但它能改变心吗?”“机器能写诗,可它懂得悲伤吗?”
那么,文科就永远不会死。
它只是换了一种方式,继续回答关于人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