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优秀教师课堂好习惯!近期,各类比赛课正如火如荼地开展。由于我自己后续也要登上大赛的讲台,所以这段时间观摩了许多赛课,其中不乏同课异构的精彩呈现。那些在课堂上熠熠生辉的老师,实在令我心生羡慕。他们语言丰富、亲和又接地气,课堂毫无浮夸与表演的痕迹。
近年来,表演式的公开课逐渐遭到摒弃,如今的大赛往往在开课前48小时才公布课题,让教师准备。在观摩过程中,我发现优秀的老师在课堂上都有几个共通的好习惯。
首先,即便在大赛课这样重要的场合,也要保持常态课的一些习惯,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大赛课的核心目的是让学生真正学到知识,绝不能觉得某些做法繁琐就舍弃。例如,在讲解完一个定理后,不妨让学生齐读两遍,强化记忆。
其次,要注重引导学生做好笔记,并要求他们将笔记记录在教材上。过去,有些老师以不拿书本授课为荣,但时代变了,如今我们强调“以书为本”,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的价值。
在讲解几何图形时,像等腰三角形的内容,当教材例题的图中出现多个等腰三角形,可以让学生通过比手势的方式,指出自己找到的三角形。这种互动方式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加深学生对图形的认识。
课堂小结也是不容忽视的环节。曾经,我们或许只在公开课上进行小结,但现在看来,总结应当贯穿于每一堂课的各个环节。过去,我比较重视题型的归纳总结,现在我越发觉得,每道例题讲解之后及时总结解题方法,以及一节课结束时进行全面小结,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让学生自主表达一堂课的重点内容,能够帮助他们将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否则部分学生可能整节课都处于迷茫状态,不知所学为何。
优秀的老师还特别擅长循循善诱。他们会精心设计层层递进的问题,并根据课堂实际情况进行追问、设问。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有效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还能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课堂逐步推向高潮。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优秀的数学老师十分善于设计层层递进的变式问题,真正做到举一反三。通过对同一知识点的多角度、多形式的变换考查,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