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留学生:职业选择不是一次性的决定
开心田螺
2025-06-09 15:31:49
0

“现在想起高三那年,决定出国留学其实并不是一件ʻ轰轰烈烈ʼ的事。没有所谓的ʻ梦想启航ʼ这种桥段,有的只是日常生活里积累起来的一种冲动:想换一个环境,看看世界到底长什么样。”在启德教育《2025法国留学报告》里,就读于斯特拉斯堡商学院国际贸易专业的崔同学说,“我是在兰州一中读完高中的。学校很好,老师也负责,但总觉得日子像是在一条固定的轨道上往前推。如果不跳出去,接下来十年的人生可能都能猜个八九不离十。说实话,这种ʻ稳定ʼ对我来说是压抑的。”

(图片来源:斯特拉斯堡商学院官网)

1)留学前

但是真正推动我走出这条轨道的,是学校里一次对外合作的留学项目。当法国这个国家突然以一种“现实选项”的方式出现在我面前时,我没有犹豫太久。说得直接一点,我是一个很纯粹的机会主义者。我不觉得“机会”是一种浪漫的东西,但既然来了,就不能错过。所以我从高三那年开始学法语,为申请法国的学校做准备。

专业上,我选择了国际贸易。其实那时候身边很多人劝我去学工科,说就业更稳当。但我就是不太愿意被“什么专业好找工作”这种评价体系牵着走。大家总说国际贸易这个方向太泛、太模糊,可对我来说,这种“模糊”正好给了我更大的回旋空间。我当时虽然还没有清晰的职业规划,但我知道我不想那么快就把人生的选择题做死。

很神奇的是,这种模糊的选择,在后来的实习经历中意外体现出了它的优势——当我进入不同类型的企业、接触多样的岗位时,我才意识到,也许当时的决定,是对的。

2)留学中:

刚到法国那阵子,我的状态可以用“头脑发蒙”来形容。虽然法语提前学了一段时间,也通过了语言考试,但当真正坐在一个基本全是native speaker的课堂上时,我才意识到自己准备得有多不充分。

尤其是刚开始的预科学习,我选择的是IUT体系。当时对这个体系其实没有特别深入了解,只是觉得它是一个官方认可的、高质量的公立通道。真正读起来之后我才发现,IUT本质上是偏工程类院校的预备课程,它更适合理工科方向,而我对商科的兴趣和职业规划其实和这个体系离得有点远。

那段时间,生活上要重新适应语言、饮食、交通、行政流程这些琐碎又琐碎的事,学习上又要啃一堆和自己兴趣不匹配的课程,整个人其实是有些疲惫的。我开始怀疑自己当初是不是选错了路,但又不想轻易放弃——毕竟已经跨越了几千公里,怎么也得扛一扛。

在这种状态下,我开始考虑换专业。问题是,自己一边要应对IUT繁忙的课程安排,还要研究目标学校和申请流程,真的分身乏术。所以我找了启德来帮我梳理方案、协助申请。他们根据我自己在法国的情况帮我合理安排节奏。我不用来回办手续,也不需要来回跑学校,一些烦人的流程都有人协助解决了。

这段经历给我最大的启发是:有的时候不是不够努力,而是你一个人不可能完成所有事。愿意接受帮助、懂得寻求资源,其实也是一种能力。而这种选择,也让我真正有机会从不适合自己的系统中抽身出来,转向一个更符合我兴趣和未来发展方向的路径——后来进入斯特拉斯堡商学院,就是这次转轨带来的结果。

现在想起来,那段时期虽然有点混乱,但正是在那种“不是那么确定”的状态下,我开始一步步更接近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方式。

3)留学后

从学生到实习生,再到开始认真思考未来的职业路径,是一个不那么轰动,但确实一步步推进的过程。

在斯特拉斯堡商学院就读期间,我先后在三个截然不同的行业完成了实习。大一那年,我进入一家中国的律师事务所,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到“职场”这个概念;后来,我又在一家私募基金公司,接触了量化策略、基金运营和数据分析等更复杂的工作内容;最近的一次,则是在一家汽车制造业前500强公司实习,逐渐参与到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与管理流程中。三个公司,三个维度,也让我一步步认识到:职业选择不是一次性的决定,而是一种不断靠近与调整的过程。

这段在法国本地企业的实习经历,对我来说意义尤其特别。它不仅是我对人力资源工作更深入的探索,也是我第一次在一个真正的跨文化、多语言环境中担任“组织内部沟通者”的角色。

我是在大三上学期通过法国求职平台主动投递获得这份实习机会的。其实在法国找实习并不容易,尤其是对非欧盟身份的学生。除了语言门槛,还有文化适应和行政流程的问题。有好几次我都因为“签证限制”或“需要更高法语水平”被婉拒。但我没有停止投递,每次都会调整简历和动机信,把重点放在我能为团队带来的“连接性价值”上。最终我收到了这家企业的面试邀请,并在三轮面试之后顺利拿到了offer。

进入公司后,我的主要工作集中在两个方面:绩效可视化流程的优化,以及中法管理层之间的沟通支持。我所在的部门是一个典型的“跨文化交叉点”——法国本地员工占一半以上,但管理层中又有不少来自中国总部的外派人员。大家习惯不同、语言不同、表达风格也截然不同。

我真正意识到“文化不是障碍,而是一个需要翻译的语言系统”,是从第一次协助面试开始的。有一次,一位中方经理在面试中开场就问:“你这个项目真的有效吗?”这在中文语境下是一种“直接进入问题核心”的沟通方式,但对法国候选人来说,这种开场显得过于质疑和冒犯。我在翻译时稍作调整,变成了:“经理对这个项目的实际成果很感兴趣,想请您具体介绍一下。”这个小小的转译,不仅缓解了气氛,也让后续的交流变得顺畅很多。

除了口译,我也会在会后将候选人的表现、反应进行反馈,帮助中方经理更准确地理解对方的逻辑和文化背景。例如,一些法国员工在表达个人成绩时会刻意“低调”处理,而这与中国企业里更偏好“明确成果展示”的风格不一样。我就会在反馈中说明这种风格背后的文化动因,帮助双方找到共识。这种微妙但重要的角色,让我逐渐体会到跨文化工作环境中的“隐形劳动”到底意味着什么。

当然,适应过程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刚开始的时候,我也会担心自己表达是否足够得体,是否能在不打扰节奏的前提下提出建议。但我慢慢意识到,真正的信任并不来自“完美表达”,而是来自持续的专业性和尊重。我开始学着提前准备每一次会议翻译可能遇到的关键词;我也学着在不确定时开口确认,而不是硬着头皮往下讲。这些细节上的练习,让我在团队中逐渐赢得了信赖,也获得了更多参与核心事务的机会。

有几条小经验是我特别想和之后准备在海外求职或实习的同学分享的:

语言不是全部,表达才是关键。 不用追求“无口音”或“完美语法”,关键是清楚、尊重、有效。

跨文化不是展示“我懂你”,而是能在彼此之间“搭桥”。 你不是必须站在某一方,而是用你的观察力和理解力,成为连接的一部分。

保持专业、及时反馈、敢于开口,胜过躲在“实习生”的身份后面。 法国的企业文化鼓励表达,哪怕你只是实习生,也可以有建设性意见。

我也在一次次摸索中找到一个更适合自己的定位:也许我不是最擅长“单点突破”的技术型人才,但我是那种可以“在不同领域之间架桥”的人。我的三段实习也恰好验证了这一点——从法务到金融再到人事,我总是在边界地带游走,在人和系统之间、语言和表达之间、数据和叙述之间找平衡。这种能力没有明确的名称,但我知道它会一直在我之后的职业路径上陪着我。

现在回头看,留学的意义,好像从来不只是“去法国”或者“学国际贸易”这么简单。它更像是一场持续三年的观察实验,让我看清了自己在不同文化、组织、行业中能做什么、想成为什么。而我也正在用这一切经历,慢慢走向那个答案。

而这正是我在留学这几年中,最宝贵的收获。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广西考生被国防科大录取,母亲流... 前言 每一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考上好大学,寒门出贵子,更是最大的惊喜。 7月18日,广西岑溪...
山东省实验中学2025-202... 山东省实验中学2025-2026学年新高三适应性检测 语文试题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
社区开展“开学第一课” 民警送... 秋季学期即将到来,8月29日,未央区草滩街道草一社区携手民警开展“开学第一课”活动,为孩子们送来安全...
激活“三力” 赋能成长 实践正青春 亳州篇 聚青春 为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在实践中增加对城市...
2025年秋季学期幼儿园开学温... 萌娃启航 爱伴成长 2025年秋季学期幼儿园开学温馨提示 伴着初秋的脚步,孩子们入园的日子也悄悄...
25新二年级上册语文彩色一课一... 亲爱的同学们,这里是璐璐学习宝典 今天为大家分享:25新二年级上册语文彩色一课一贴(附思维导图)。从...
日媒:日本孩子为何缺乏自主学习... 日本“PHP”网站8月22日文章,原题:日本儿童没有自主学习的动力吗? 日本教育界正迎来自明治时代以...
刘博涵:在“旷野”中发现孩子的... 一个总在教室里独自哼歌散步、 不愿加入游戏的孩子—— 不是孤僻, 是暂时没有被看见。 一个6岁仍需喂...
学前一年免保教费!怎么减?减多... → 点击右上角“...” → “ ★ ”,精彩内容不错过>>> ▼ 8月7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国...
庆祝第41个教师节,教育部通知... 2025年9月10日是我国第41个教师节。近日,教育部印发《关于做好庆祝第41个教师节有关工作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