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 静
现代社会人们交往日益频繁、价值观念多元交织,礼仪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然而,当前高校礼仪教学在知识技能的传授与内在价值理念的引领之间,存在着无形的“壁垒”——学生掌握了“怎么做”,却未必能深刻理解“为什么这么做”以及其背后承载的尊重、和谐等核心价值。如何打破这道壁垒,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深度联通,是提升现代礼仪教育育人实效的核心命题。
困境剖析: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两张皮”
知识化倾向过重。当礼仪简化成了一系列可量化考核的“动作要领”,往往更容易忽略其动作背后蕴含的尊重他人、体现修养等价值内核。价值引导浅表化。对礼仪行为所体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缺乏深入浅出的阐释,很难深层次激发学生的思想认同。情境体验与价值反思缺位。教学多依赖讲授和静态示范,学生难以将外在规范内化为价值认同和行为自觉。评价体系单一化。课程评价对学生是否理解行为背后的价值逻辑、是否展现出深层素养,缺乏有效的观测点和评价维度。
破壁之道:构建“三维一体”的联通机制
知识结构,从“是什么”到“为什么”,揭示价值“密码”。具体而言,一是要深度挖掘文化根脉。讲授每一项现代礼仪规范时,要溯源其文化根基。例如,讲解“尊者居上”“长者优先”时,要阐释好其源于中华传统“尊老敬贤”“长幼有序”的伦理观念。二是要关联时代价值理念。将具体礼仪行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关联。例如,“守时”体现“诚信”价值,“得体表达、耐心倾听”体现“友善”与“和谐”。三是要引入思辨性讨论。引导学生对礼仪规范中的文化差异、时代变迁进行批判性思考,明晰礼仪的核心在于“律己敬人”,形式可以与时俱进,但尊重与和谐的内核永恒不变。
情境重构,从“模拟练”到“真实悟”,催化价值内化。可以创设沉浸式体验场景。设计模拟高端商务洽谈会、新媒体平台客户服务等,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实践并反思相应的礼仪规范。可以引入“问题驱动”与“情境冲突”。例如,当位次礼仪可能与实际需求发生矛盾时,如何平衡规则与人文关怀?引导学生在处理冲突的过程中,深刻体会尊重、沟通、应变、同理心等价值。可以强化即时反馈与深度反思。利用小组互评、教师点评等方式,对学生在情境中的表现进行多维度反馈,不仅关注行为规范,更要剖析其行为所反映出的态度、情感和价值取向。
评价重构,从“看动作”到“察素养”,彰显价值导向。建立多元综合评价指标。将价值引领目标细化为可观察、可评价的具体指标。例如,评价一次模拟接待任务,不仅看流程是否无误,更要看面对突发状况时是否沉着、对服务对象是否体现出真诚关怀。首先,强化过程性评价与增值评价。重视学生在项目任务、情境演练、课堂讨论等过程中的表现和进步,关注其价值认知的深化和行为素养的提升轨迹,而非仅凭一次期末考核定论。其次,引入多方评价主体。除了教师评价,鼓励学生自评、小组互评,甚至引入校外实践导师、行业人士的评价,从多角度评估学生在真实或接近真实环境中的礼仪素养和价值表现。
使命升华:培养优雅得体、内外兼修的时代新人
现代礼仪教育的“破壁”,其根本目的在于培养的人才不仅是行为规范的“熟练工”,更是中华优秀礼仪文化的传承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现代社会文明的示范者。他们首先应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与自信。理解礼仪行为的文化渊源,认同其蕴含的优秀价值,并能以开放包容的态度看待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礼仪差异。其次,应具备自觉的价值认同与内化。将尊重、诚信、友善、和谐等价值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使礼仪行为成为其内在修养的自然流露。再次,要有得体的沟通艺术与应变能力。在纷繁复杂的交往场景中,能够根据对象、情境灵活、得体地运用礼仪规范,有效沟通,化解矛盾,促进和谐。最后,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与职业素养。认识到个人礼仪修养对社会风尚、职业形象、国家形象的影响,自觉承担起传播文明、引领风尚的责任。
(作者单位: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