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辅争议背后:常识追问与制度求解
开心田螺
2025-08-24 00:00:10
0

近年来的教育反腐,将教辅推至舆论的风口浪尖,教辅问题成为教育界与出版界共同瞩目的焦点。在众声纷纭的争议与指责之下,我们或许更应沉心审视:与其简单地将教辅妖魔化,不如首先回归常识,厘清其生成与存在的真实肌理。

它为何存在?又为何总与问题相伴?唯有拨开迷雾,辨明其本质,教辅治理方能找到坚实的起点。这既是一场关于常识的追问,也是一次通向制度求解的理性探索。

教辅为什么会存在?

无论是学生还是家长,鲜少有人真心喜欢教辅,那么,教辅为什么会存在?

01

与教育竞争有关

学生使用教辅,不是因为教辅重要,而是教育重要,人们只是想在教育竞争中取得好成绩。

在和平时期,教育是人才选拔的主要手段,也是阶层流动的重要途径。一个人的受教育水平,通常决定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和收入水平。

平心而论,教育代替世袭、资本,成为阶层流动的主要因素,具有更大的公平性和合理性。与此同时不可避免地,社会竞争的焦点也集中在教育上。

02

与教学和

考评体系有关

教辅之所以存在,在于它对当前的教学和考评体系有效。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市场供应不足,老师要通过铁笔蜡纸油印各种材料。因为旺盛的需求,教辅应运而生,品种日益丰富。教辅是一种功能性极强的产品,可以帮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习效率,提升考试成绩;帮老师补充教学资源,检验教学效果,减轻备课负担。

也就是说,教学和考评方式是本,教辅是末;教学和考评方式是皮,教辅是毛。教辅无力干预教学和考评,它必须随着教学和考评变。教学和考评方式怎么变,教辅自然会跟着变。如果教辅于教学和考试无效,它自然也不再存在。

03

与教材有关

教材是教学的核心,教辅是教学的辅助,两者有差异也有互补。

一是教材相对稳定,教辅年年更新。教材的稳定性较强,更新周期较长,通常随课程标准变化10余年修订一次,而且变化不会很大。教辅则年年需要大幅修订,要将练习换成最新的习题,要将情境换成最新的事件,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当前遇到的问题。

二是教材内容有限,教辅内容无限。教材内容精炼、承载量有限。教辅则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拓展教学边界,保证时效、丰富和个性,为一线教学提供更强的适配性。

三则教辅是教材与考试之间的桥梁。教材与考试的形式不同,学生只看教材很难有效应试。教辅的形式更贴近考试,是连接教材与考试的桥梁。

04

与经济实用性有关

与教培、学习机、在线教育等相比,教辅是最经济实用的助学产品。一本教辅售价通常在几元到几十元,就可以使用一学期甚至几年。一学期各科教辅的费用加起来通常几百元,约是一节教培课的费用。对于绝大多数家庭来说,教辅已不足以构成经济负担。

因为最为经济实用,教辅的使用范围也最广,几乎每个学生每天都要使用教辅,使教辅成为出版业规模较大的一个板块。

为什么教辅的声誉不佳?

长期以来,教辅的社会声誉并不太好。它的背后,既有情感层面的排斥,也有行业认知的偏见,更有现实问题的拖累。

01

教辅是学习

替罪羊

教辅几乎全程伴随学生时代,对很多人而言,提起教辅就让人想起高考冲刺挑灯夜战的压力,还有人更直接面对每天辅导孩子作业的崩溃。这种深刻的情感烙印,使得人们本能地对教辅产生疏离甚至抵触感。

02

教辅是出版业

“二等公民”

尽管教辅市场巨大,利润可观,但在以思想深度、文化价值为标杆的出版业,许多人认为教辅不过是些习题集,缺乏原创思想和文化厚度,甚至质疑它也配得上称“书”,要把它开除出出版物的队伍。这无形中拉低了教辅的地位和声誉。

03

教辅腐败的

现实拖累

多数图书靠读者自主选择,完全市场竞争,优胜劣汰。而相当一部分教辅是统一征订来销售,其中可能会出现腐败。过去屡屡出现的教辅腐败问题,在注重清誉的出版人看来,显得非常刺眼,教辅腐败被口诛笔伐,负面形象被无形中放大。

客观地看,优质教辅是优秀教师教研成果、高效学习方法的凝结,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辅助。优化教辅的关键,在于优化教学和考评制度,优化教育采购机制。理性认识教辅,区分其工具属性与附加的社会问题,或许能让我们对它的评价更为公允。

为什么市场教辅定价偏高?

市场教辅定价偏高,需要从两个层面来说。

01

价格是由

成本决定的

教辅定价偏高,是与教材和评议教辅相比而言的。

定价是由成本决定的。一本书的成本除了纸张等印制成本,还与稿费成本、销售数量、营销成本等密切相关。

教材和评议教辅定价较低,但因销量极大,连续多年市场稳定,没有退货,没有坏账,营销成本较小,内容修订较少,市场风险较小,收益仍然可观,是无数企业求之不得的。拥有教材和评议教辅的出版社通常也是出版业实力最强的群体之一。

市场教辅定价偏高,但因销量相对较小,市场不稳定,存在大量退货、坏账风险,营销成本较大,而且内容修订较大,研发成本更高,企业收益并不稳定,通常是“江山代有才人出”,一个产品能连续三五年保持市场头部,已经是件很不容易的事。市场教辅面临的市场压力和淘汰机制比教材和评议教辅要残酷得多。

近年还有一个现象,一些教辅的印张定价并不高,但因为书很厚而变得定价很高。一位民营教辅企业负责人解释,现在学校想买一本书太难了,所以只好把答案、讲解、测试卷等全部夹在一本书里,书变得很厚。

正常来说,企业有权根据成本和市场确定图书的定价,关键在于不能强制购买,没有采购腐败。

02

部分教辅

确实定价虚高

教辅深受诟病的一点是,确实有些教辅价格虚高,俗称“高码低折”——出版企业将产品的定价提高,而以低折扣出货,过去的一些发行方式,给采购者留下一定的利益空间。

或者极端一点说,教辅高码低折不是市场竞争的结果,而是权力寻租的产物。正常情况下,市场竞争只会让价格越来越低,权力寻租才让价格越来越高。

还有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图书与一般商品的定价规律有所不同:一般商品通常品质越好,价格越高;而图书恰恰相反:往往是品质好的教辅,定价反而偏低——因为它的发行量较大,摊薄了成本。

越是高码低折的产品,通常是产品不够好,希望以利益诱使选购。高码低折产品的生产者,容易与有采购权的人形成共谋。必要时,政府可以对其进行最高限价,从源头上压缩寻租空间。

为什么教辅品种那么多?

教辅品种多,通常被认为是市场过于散滥。仔细分析,其中有多种原因。

01

教材品种多

教辅多是配套教材而使用。21世纪初,我国教材版本多元化,经教育部审定通过的中小学教材就有近千种。教材品种多,配套教辅的品种自然也多。不过现实中,消费者并不会面对这么多产品,因为出版商会为不同区域提供不同的产品,能在书店展示的品种也是有限的。

02

教辅极大丰富

教辅有同步辅导类(如教材解读、同步练习),专题突破类(如英语完形填空、文言文虚词)、测试评估类(如单元测、模拟卷)、知识梳理类(如知识清单、思维导图),方法技巧类(如解题模型、写作技巧),拓展提升类(如奥赛、名著导读)。仅一本英语,就有词汇、语法、听力、阅读、写作等多种产品。而且教辅覆盖各个学段、各个学科,出版商还会根据各地不同考情定制地方专版,根据学生水平开发难度层次不同的教辅。

03

消费者群体较大

我国有2亿中小学生,教辅是除教材之外的最大刚需,市场巨大。而且大部分教辅是统一采购。我国有2860多个县区,平均每县约7万名中小学生,330多个地级市,平均每市约60万名中小学生,有一个市县甚至几个学校的订单,就可以撑起一套教辅。

应该说,单纯品种多并不构成什么问题。大家一定有这样的经验:我们去商场试了半天衣服,总觉得缺少适合自己的那一款。身为消费者,我们恨不能企业为我们孩子的学校、班级,甚至为孩子每个人都定制一本最适合他本人的教辅。这虽然会增加企业的研发和运营成本,但这于教学和学生有什么害处呢?

只要体现真正的市场需求,产品多并不是问题。关键在于消除强制购买,消除采购腐败。

为什么教辅采购容易有腐败?

首先要澄清:并非所有教辅都有腐败。学生、家长自主选购的教辅基本不存在腐败;统一征订的教辅虽然可能存在腐败,但在完善的采购机制下,也会杜绝腐败。

经济学上有一个规律:

花自己的钱办自己的事,既讲节约又讲效益。

花自己的钱办别人的事,只讲节约不讲效益。

花别人的钱办自己的事,只讲效益不讲节约。

花别人的钱办别人的事,不讲节约不讲效益。

教学统一征订的教辅,正属于花别人(家长)的钱办别人(学生)的事,可能不讲节约(价格虚高、存在腐败)或不讲效益(质量不好,不够适合)。加之教育系统的采购量较大,市场供过于求,使得问题火上加油。

根据教育部的统计数据,我国一个班平均几十名学生,一个年级平均几百名学生,一个学校平均几千名学生,一个县平均几万名学生,一个市平均几十万名学生,一个省平均几百万名学生。一年有两个学期,每个学期又有多个科目,教辅的使用量是极其可观的。

与此同时,经过几十年的市场发展,教辅领域的供给相对充足,企业为了更好地销售愿意公关或让利,而相关教育管理部门在学生用品的选择上,客观上具有一定的引导权。在这样的背景下,采购环节中或许存在一些需要规范的潜在空间。

类似的情况并非仅见于教辅领域,在教育系统内,像基建项目、校服、保险、营养餐以及教育装备等统一采购事项中,也可能存在类似潜在问题。 而教育系统的统一采购又是一种客观需要。无论统一使用的教辅,还是统一着装的校服,统一供应的营养餐,它们都为教学和学生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只是,我们需要探索更加有效的管理机制。

如何最大限度减少

教辅选购中的腐败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在当前的教育机制下,教辅存在真实的市场需求,关键在于如何最大限度消除采购中的腐败。

腐败是人性和制度共同作用的结果。人性是相似的,遏制腐败,关键在于优化制度。

上世纪80年代以来,政府曾出台多项教辅管理规定。2012年开始实行的教辅评议,也强调“机会均等、过程透明、程序公正”。但从各地纪检查处的腐败案例来看,当前教辅管理制度仍有优化的空间。

既然“消费者花自己的钱办自己的事,既讲节约也讲效果”被证明是有效的真理,政府在制定政策时,也应尽可能让消费者来参与,建立有效的利害相关人监督:花谁的钱,便于谁监督;办谁的事,由谁来评价。这个世界上,还有谁比消费者更了解自己的需求?还有谁比消费者更关心自己的权益?

教学统一使用的教辅,出资人是家长,使用者是学生,谁来选购,更便于家长和学生监督,更贴近消费者权益?很显然,是一线教学老师。

一线老师要直接对教学效果负责,由他选购,首先能保证质量和适合;其次也相对节约,因为环节越少,成本越低。

现实中,由于各级教育主管和学校领导都能干预教辅选购,很容易造成重复购买,而且责任不明。因为所有教辅都是老师布置收费,人们将所有不满积于老师。事实上,真正由老师选购的教辅是有限的。将选购权交给一线教学老师,可以减少重复购买,同时加上监管机制,有利于明确责任,避免腐败问题的发生。

与此同时,为最大限度降低选购中的腐败,建议对所有统一推荐的教辅进行最高限价。

政策是最强有力的指挥棒,其生命力在于尊重常识、顺应规律,真正为未来发展校正航向。经历几十年摇摆与试错,希望今天我们有更透彻的眼光,有能力和勇气探索经得起时间检验的解决方案,为教育和出版的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制度基础。

(本文作者鲍红为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研究员)

校 对:马 葵

编 辑:陈 麟

复 审:张维特

终 审:宋 强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与小动物做游戏!《优妈育儿堂》... 《优妈育儿堂》是山东教育卫视开办的一档大型亲子陪伴教育服务类节目,节目自2021年1月8日起每周五2...
湖北高校排名调整:湖北大学第9... 科教兴鄂:2025年湖北高校榜单揭示发展新篇章 2025年ABC中国大学排行榜湖北地区榜单正式发布...
民办高校招生“凉凉”,这届学生... #夏季图文激励计划#最近,民办高校招生遇冷的消息可是刷爆了网络。就说广东,那20多所民办本科院校里,...
教辅争议背后:常识追问与制度求... 近年来的教育反腐,将教辅推至舆论的风口浪尖,教辅问题成为教育界与出版界共同瞩目的焦点。在众声纷纭的争...
资治通鉴改写:纪传体通史的独特... 史记是属于纪传体通史的史书。它由西汉时期的司马迁所著,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中国史学和文学...
小船颠簸,男孩们意外落入水中 The sentence could be completed in several ways de...
开学倒计时,“电子依赖”如何破... 暑假期间,孩子玩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的几率大大增加,有的孩子甚至“游戏成瘾”,把大量时间花费在刷手机...
2025年江西省成人高考报名温... 全国成人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国家教育考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选拔和培养人才的重要方式。国家承...
重庆最好的留学中介公司 一、重庆留学中介怎么选?五大关键问题帮你理清思路 在重庆找留学中介,你是不是也纠结过这些问题:重庆...
在下列选项中,选择一行文本进行... 您的问题似乎不完整,没有提供可供选择的选项。请提供所有选项以便我能更好地帮助您。通常,选定一行文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