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江南文化的物质基础是比较适宜的自然环境。6000年前中国经历了一个气候温暖时期。据竺可桢等人推测,当时黄河中下游的年平均气温较现在高出2摄氏度左右,而长江流域和江南地区的气候过于湿热,不太适合人类居处。植被过于茂密,不少地方应为热带丛林,水道密集,湖沼遍布,在没有金属工具的条件下无法开发农业。即使在气候已经变冷的西汉初年,“江南卑湿,丈夫早夭”还是中原人的常识。虽然这里的“江南”主要指今江西、湖南的长江以南部分,但长江下游江南部分大致也是如此。
随着气候变冷,黄河流域气温下降,降水量、光照量、积温减少,影响农业生产。河流水位降低,冬季冰封时间延长,影响航运。虽然降水量减少.但降水集中于夏秋之交,导致黄河中游水土流失严重,更因中游地区的变牧为农和不合理开发而加剧。大量泥沙在黄河下游河道中的淤积形成陆上悬河,造成频繁决溢和大幅度改道,生态环境恶化,百姓生命财产频遭威胁。与此同时,长江流域与江南地区变得适宜于人类的生活、生产和生存。以后虽然出现过几次气候冷暖的转变,但都未突破以往的极限,因而这样的趋势并未逆转。
江南文化的发展与人口南迁正相关。在农业社会,人口是基本的劳动力。人口也是文化传播唯一的、最活跃的载体。移民的整体素质和移民迁出地的状况决定了移民对迁入地文化的作用和影响。历次人口南迁都是从中原发达地区,从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或重心所在迁至江南,最后一次南迁(靖康之乱后至元代)也不例外。移民中的“衣冠”,即宗室、贵族、官员、士人的比例很高,这些人又掌握着行政权力,拥有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传播能力和影响很强。
秦始皇时已有通过行政手段强制从中原移民至江南丘陵山区的记载。秦汉之际、两汉之际和东汉末年至三国期间都有中原人士避居江南,其中一部分人就此在江南定居。永嘉之乱后至南北朝末年、安史之乱后至五代末、靖康之乱后至元代这三次持续的、大范围、大规模的人口南迁,江南地区都是最大的受益者,不仅增加了大量人口,而且吸纳了大批人才。到明清时代,江南在科举、学术、教育、文学、艺术、工艺、出版等各方面的优势已无可争议,难以撼动,并且保持至近代。
中华文明因江南文化而更丰富多彩。江南优美妩媚的自然环境和富足丰饶的物质条件使中华文明产生了更多的文化形态,发展得更丰富多彩。山水诗、六朝小品、唐诗、宋词、元曲,无不受到江南山水的熏陶孕育,无不因江南而更显神韵魅力。手工业、商业、服务业的兴盛和市镇的繁荣催生了市民阶层,产生了市民意识和市民文学,也凝聚了职业道德和契约精神,王阳明独树一帜——将商业从末业提升到与农业相同的地位。到了近代,上海的特殊地位和作用使江南成为中西文化的交流场所和中国文化的输出地,产生了最多的出国留学、游学人员和学成归国人员,涌现出最多的科学家和现代专家学者。
(摘编自葛剑雄《中华文明中的江南文化》)
材料二:
记者:江南文化的建设,您觉得应该从哪里着手呢?
葛剑雄:我们讨论的江南文化,是一个时间跨度很大的文化。不同时期的江南文化其实有很大差别,比如,唐朝、宋朝和当代的江南文化就各有特色。白居易说,“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今天我们在那个位置的枕上估计就看不见钱塘江了。
文化建设必须明确时空坐标——我们讨论的究竟是六朝的江南,还是宋明的江南,抑或当代长三角的江南?这个基本概念不厘清,所有讨论都会失焦。
记者: ?
葛剑雄:确实很容易产生时空错位的认知偏差。这种偏差源于两个混淆,一是将文学想象的江南等同于历史真实,二是忽视环境的根本性改变。
南京复建报恩寺塔,当时的报恩寺塔据说是地球上最高的建筑。但现在周围高楼林立,你再精准地复建,也恢复不了它当时的那种气派。所以我们要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研究。
记者:您对未来的江南文化研究有什么建议?
葛剑雄:各个学科都大有用武之地。比如,语言学的研究,古越语的词汇里可能隐藏着未被中原化的本土文化痕迹。考古学需要继续寻找早期江南文明的遗存,尤其是民间习俗、生产方式的延续性证据。又比如,结合气候史、遗传学、语言学、移民史等跨学科方法,我们可以更精确地分析文化变迁的节点。南宋时期的大规模移民如何重塑了江南的社会结构?明清时期的市镇经济如何影响了文化传播?这些问题都需要更深入的量化研究。
记者:那我们怎么来描述当下的江南文化呢?
葛剑雄:我们今天讨论的“江南文化”,其实包含了两个部分:一是历史上积累的文化遗产,比如苏州园林、杭州西湖;二是当代的创新,比如杭州的数字经济、上海的金融文化。对于前者,我们要保护其独特性,尤其是依托自然环境的元素,比如水乡风貌、传统手工艺。对于后者,则要在现代化进程中寻找新的表达方式。真正的文化传承,应该是核心价值观不变,但表现形式能不断适应时代的变化。
(摘编自竺大文、李娇俨《脉络藏在诗意下》)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西汉初年的江南即今江西、湖南长江以南部分,中原人认为这里“卑湿,丈夫早夭”,环境恶劣,不太适合人类居住。
B.历次人口南迁均从中原发达地区迁至文化更加发达的江南,移民中“衣冠”比例高,掌握资源多,对江南文化影响显著。
C.葛剑雄认为,复建历史建筑要注意环境的改变,如复建报恩寺塔,不要指望能够恢复它当时作为最高建筑的气派。
D.葛剑雄建议江南文化研究应专注于语言学和考古学,如通过语言学分析古越语,有助于厘清其本土文化痕迹。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比较了黄河流域自身不同时期的自然环境,以及同期黄河流域与江南地区的环境差异,指出黄河流域气候变冷对农业、航运、生态有影响。
B.材料一引用历史事件和气候数据作为论据,如永嘉之乱、靖康之乱及竺可桢等人的气候推测,增强了论证的科学性和说服力。
C.材料二葛剑雄的回答大量借助具体案例,提及“古越语的词汇”“南宋时期的大规模移民”等具体研究对象,体现了学术性和文学性的融合。
D.两则材料均围绕江南文化展开,材料一从自然环境与人口迁移角度分析其发展基础,材料二从时空认知与传承创新角度探讨其建设路径。
3.根据原文内容,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每处不超过15个字。(3分)
江南文化建设需先明确时空坐标,否则讨论易失焦。由于存在将文学想象等同于历史真实、 ① 等问题,人们易产生时空错位的认知偏差。因此,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研究十分必要。未来江南文化研究可借助多学科力量, ② ,以深入探究文化变迁。对于当下的江南文化,既要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独特性, ③ ,实现核心价值观的传承与表现形式的创新的统一。
4.根据上下文,材料二横线上记者的问题可能是什么?请写出一个并阐述理由。(4分)
5.根据以上材料和相关链接,简要分析王羲之《兰亭集序》是如何体现江南文化特点的。(6分)
链接内容:《晋书·王导传》提到琅琊王氏“举家南渡”,成为东晋政权的核心支持力量;《谢安传》也明确王氏家族“随晋室南渡”,在江南定居。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历史的天空
徐贵祥
日军开炮了。
一发炮弹在不远处的林子里爆炸,腾空而起的石块、泥土和折断的树枝在空中飘飘扬扬,纷纷坠落在脚边。
石云彪拍了拍雪无痕的脑袋,往它的脖颈上系了一圈白色的绸子,然后俯下身去在它的耳边说了几句话。雪无痕将信将疑地抬起头来,深情地看着它的主人,迟迟不肯挪动脚步。石云彪再次拍了拍雪无痕的脑袋,掰开它的嘴巴,往里面放了一块肉干,然后喝道:“快走开!”
雪无痕依然不动,并且将肉干吐了出来,一如既往眼巴巴地注视着石云彪,并求援似的向周围的人摇了摇尾巴。这个高智商的畜生,这个大难不死的情种,它似乎已经明白了眼前发生的事情和将要发生的事情。它经历的事情太多了,它曾经不止一次地看到过人类的各种表情,它凭着它历经沧桑的丰富的经验,从眼下悲壮的氛围之中敏感地意识到将要发生的悲剧。以往,它曾经是个目击者,也曾经是个战斗者。今天,看来它是打定主意要同它的主人一起血战到底了。
石云彪恼了,咬了咬牙,霍地站起来,照着雪无痕的屁股狠踢了一脚——脚还悬在空中,又停住了,然后耐着性子再弯下腰去对它耳语,跟它笑谈。
可是雪无痕没有上当。它知道,这一次赋予它的任务是虚构的,是想把它支使开,是想让它脱离这片残酷的战场。它不。它绝不会在这种事关品格的严峻时刻离开它的同甘共苦的战友。任凭石云彪又推又操又拿枪比画,它顽强地屈下前爪,而用后爪死死地抠牢地面,善解人意的脑袋温情地磨蹭着石云彪的腿杆。
石云彪不再推它,并且抱住了它的脖颈子。但是,这样的温存只持续了几秒钟,石云彪猛然松手,拎起手枪,对准了雪无痕的脑袋。
没有胆怯,没有惊恐。雪无痕的表情平静坦然,并且立直了前腿,两眼秋波幽幽如同两泓深邃的古井。它似乎在说:开枪吧,咱们的最后时刻来到了。死在你的手里,我是心甘情愿的。
石云彪的手在这一瞬间颤抖了。枪管,无力地垂下了。四周已是枪声如爆炒豆,叽里呱啦的喊叫如同弥漫树林的鸦聒。石云彪终于对雪无痕点了点头,像是在说:那好,我知道你是不会当逃兵的。那好,那我们就一起同敌人拼吧。
又一发炮弹在近处爆炸,飞起的弹片将石云彪身边的小树劈成两截。
余副官惊叫一声,纵身扑向石云彪。石云彪岔开两腿,像两只钢牙,咬定了脚下的岩石。他挥手将余副官推开,然后淡淡一笑,又从右边的口袋里掏出了一个物件。
余副官抹了一把脸,于惶惑之中看清楚了,托在团座手上的,是一只玉石造的假眼球。石云彪自己摸索着把假眼球塞进那只空虚的眼眶里,然后摸了摸风纪扣,戴正军帽,掸掸军装上的泥土,收起两腿并且挺直了腰杆,那只独眼骤然放光,朗朗地喊了一嗓子————
“812 高地————全体人员————集合!”
陈墨涵的心跳猝然加快。
正面的攻势已不是先前的虚张声势了,仗打到这步田地,敌人动真的了。
从炮声的强弱程度上,陈墨涵判断马陂方向的敌军已经越过二四六团的防线,812高地危在旦夕。他同二营营长简单商量了撤退计划之后,便亲率一个连箭一般地插向812高地,前去接应石云彪。
只翻过一道山梁,陈墨涵就看见了那惊天地泣鬼神的一幕——团部的三十余人已同日军混战在一起。他看见了那个穿着校官呢军服的独眼上校,看见了那柄在花团锦簇的银光中闪电一般旋转飞舞的大刀。
一片血色如沸腾的海洋从陈墨涵眼前弥漫开来,戚涩的潮水充溢了他的胸腔,这时候他的眼前便沉落了一个完整世界的喧嚣。一切都遥远了,一切都在冥冥之中遁去了踪影。他仅仅看见十万里云天下耸立着一座巍峨的山巅,看见从群山之上冉冉升起的那个凛然的身姿。
石云彪扔掉了卷刃的大刀,从血泊中拎过一挺机关枪横于坡上。几株血花溅开了石云彪的呢制军服,嫣然开放如燃烧的玫瑰。机关枪吐出的火舌恰似悸动的长剑,向远处席卷如舔,在这异常热情的舔食中,数十副东洋躯体拉秧茄子般齐刷刷地滚下了山坡……蓦然,陈墨涵的眼前掠过一道白色的光影,这光影像个精灵,左冲右突,上蹿下跳,一次又一次勇猛地扑向穿着屎黄色军服的日军。已经无法分辨它究竟经历了什么,它的那身高贵的皮毛已经被血浸透了——它是雪无痕。陈墨涵此时已经顾不上指挥队伍了,他的神经被不远处的喊杀声连根抠起,烫热的血液在骨骼里此起彼伏汹涌澎湃。两颗子弹分别命中了他的左臂和右腿,他趔趄了一下,但已经顾不上包扎了,他向跟随其后的连长吼了一嗓子,然后喀嚓一声从背上倒拔出大刀,迎着呼呼掠过耳边的辛辣的热风,拖着伤腿,呐喊着扑向812高地。
倏然,陈墨涵像被一枚钉子钉住了。
他看见一道血光如同一弯新鲜的虹桥喷向天空,潮水在瞬间升腾蒸发,石云彪的右臂随着这片血红的潮水飞向坡上残败狼藉的树林。
陈墨涵梦一般地看着石云彪,看见那副身躯犹如一座沉重晃动的山,那只独眼粲然炸裂,迸射的碎末流金溢彩地飞向深秋的蓝天。
石云彪弯下腰去,又拣起了一把三尺长的大刀,然后仰起血肉模糊的头颅,独眼平视前方。一阵枪声扑过来,泼水一般浇湿了石云彪胸前的军服,他的身体微微向后晃了一下,最后一次站直了,挥动仅剩的左臂,大喝一声,睚眦俱裂,手中的大刀划了一道流畅的弧线飞出三丈开外,正僵硬在那里的一名东洋军官顿时身首异处。
石云彪这才倒下。石云彪是在自己的大笑中倒下的。四十年后,每当进入那种状态之后,陈墨涵依然能清晰地听见那雷霆般的笑声……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一发炮弹在不远处的林子里爆炸”“又一发炮弹在近处爆炸”,营造出战斗一触即发的紧迫感。
B.结尾处写四十年后,陈墨涵还记得石云彪临死前的笑声,可见,石云彪大无畏的精神对陈墨涵影响之深。
C.文中“弥漫树林的鸦聒”“拉秧茄子般齐刷刷地滚下了山坡”“屎黄色军服”,表明作者对日军的厌弃与鄙夷。
D.石云彪想赶走雪无痕,可见他预知即将到来的厮杀极其残酷,自己可能会因此殉国,希望雪无痕离开战场,独自逃生。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叙写与日军殊死搏斗,不仅有石云彪的有限视角,还有余副官等的全知视角,叙述角度灵活多样。
B.小说善于描写人物动作,如石云彪“弯”“拣”“挥动”等,将石云彪勇敢无畏、誓死抗争的形象展示了出来。
C.小说写石云彪拿出“玉石造的假眼球”塞进眼眶,为后文多次对他“独眼”的描写和交代做了铺垫。
D.小说多次使用比喻手法,如画线句将石云彪比喻成“山巅”,突出了石云彪形象的高大,令人难忘。
8.小说中叙写雪无痕的内容,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9.同是抗战题材小说,获茅盾文学奖的小说《历史的天空》与《荷花淀》对“战争”的书写有何不同?请以“战场·战争·战士”作为评判的关键词简要分析。(6分)
(三)阅读Ⅲ(本题共5 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祁奚请老,晋侯问嗣焉。称解狐,其仇也,将立之而卒。又问焉,对曰:“午①也可。”于是羊舌职死矣,晋侯曰:“孰可以代之?”对曰:“赤②也可。”于是使祁午为中军尉,羊舌赤佐之。
君子谓:“祁奚于是能举善矣。称其仇,不为谄。立其子,不为比。举其偏,不为党。《商书》曰:‘无偏无党,王道荡荡。’其祁奚之谓矣!解狐得举,祁午得位,伯华得官,建一官而三物成,能举善也夫!唯善,故能举其类。《诗》云:‘惟其有之,是以似之。’祁奚有焉。”
(选自《左传》,有删改)
材料二:
夫书名竹帛,物情所竞,虽圣人无私,而君子亦党⑧。盖《易》之作也,本非记事之流,而孔子《系辞》,辄盛述颜子,称其“殆庶”。虽言则无愧事非虚美亦由视予犹父门人日亲,故非所要言,而曲垂编录者矣。既而扬雄寂寞,师心典诰,至于童乌稚子,蜀汉诸贤(谓严、李、郑、司马之徒),《太玄》《法言》,恣加褒赏。虽内举不避,而情有所偏者焉。夫以宣尼④睿哲,子云⑤参圣,在于著述,不能忘私,则自中庸以降,抑可知矣。如谢承《汉书》偏党吴、越,魏收《代史》,盛夸胡塞,复焉足怪哉?
(选自刘知几《史通》,有删改)
材料三:
臣闻用人者,无亲疏、新故之殊,惟贤、不肖之为察。其人未必贤也,以亲故而取之,固非公也;苟贤矣,以亲故而舍之,亦非公也。夫天下之贤,固非一人所能尽也,若必待素识熟其才行而用之,所遗亦多矣。古之为相者则不然,举之以众,取之以公。众曰贤矣,己虽不知其详,姑用之,待其无功,然后退之,有功则进之;所举得其人则赏之,非其人则罚之。进退赏罚,皆众人所共然也,己不置豪发之私于其间。苟推是心以行之,又何遗贤旷官⑥之足病哉!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有删改)
[注]①午:祁午,祁奚之子。②赤:羊舍赤,羊舍职之子。③党:同“谠”,正直。④宣尼:对孔子的尊称。⑤子云:扬雄字子云。⑥旷官:空居官位,指不称职。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虽言A则无愧B事C非虚美D亦由E视F予G犹父H门人日亲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祁奚于是能举善矣”与《鸿门宴》“不如因善遇之”中的“善”用法相同。
B.徒,一类人,与韩愈《师说》“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中的“徒”意义相同。
C.察,考察,与《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中的“察”意义不同。
D.遗,遗漏,与《苏武传》“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中的“遗”意义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解狐是祁奚的仇人,祁午是祁奚的儿子,但祁奚在晋侯要自己推荐人才时,毫不犹豫地推荐了他们,做到了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
B.刘知几认为,先贤圣哲对待事物其实有私心,才智中等以下的人因认识局限而会忘掉私念,这是一种普遍现象,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
C.人们随意褒贬不只是体现在推荐人才上面,从史书撰写的情况看,这种情况比比皆是,如谢承的《汉书》就对吴、越有所偏私。
D.司马光认为,对于大家公认的贤人,尽管自己不了解详细情况,也应当暂时任用这个人,然后根据其功绩的具体情况再做论断。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商书》曰:“无偏无党,王道荡荡。”其祁奚之谓矣!(4分)
(2)进退赏罚,皆众人所共然也,己不置豪发之私于其间。(4分)
14.三则材料在阐述举荐人才的问题上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简要说明。(5分)
(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寄司勋卢员外
李 颀
流澌①腊月下河阳,草色新年发建章②。
秦地立春传太史③,汉宫题柱④忆仙郎。
归鸿欲度千门雪,侍女新添五夜香。
早晚荐雄文似者,故人今已赋长杨⑤。
[注]①流澌:冰块融化流动。②建章:汉建章宫,代称长安城。③太史:司马迁。④汉宫题柱:相传汉灵帝曾在殿柱上题“堂堂乎张,京兆田郎”来赞美大臣田凤。⑤西汉才子扬雄曾撰写《长杨赋》。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颔联紧承首联,运用典故,用历史人物司马迁和田凤高度赞美了友人的才能。
B.颈联前句化用“鸿雁传书”说明路途遥远,后句则想象朋友深夜读自己书信的情景。
C.尾联诗人以扬雄自比,体现出强烈的自信,表达了希望友人推荐自己的真实想法。
D.本诗描写之景深幽静寂,语意表达委婉,前六句叙事和写景,为诗末意图做铺垫。
16.本诗首联虚实结合,请简要赏析。(6分)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你手持手机,于山顶静候日出直播。镜头中,远方天际本是一片迷蒙,倏忽间,云层边缘晕染开一缕奇色,转瞬之间,绚烂霞光便铺满苍穹。这般景致,正合姚鼐《登泰山记》中“ ▲ , ▲ ”的描摹。
(2)久别故乡的游子,终于踏上归途。前路漫漫,心中却满是急切。当那熟悉的房屋轮廓映入眼帘,他不禁加快脚步,欣喜若狂地奔向家园。此情此景,正可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的“ ▲ , ▲ ”来描绘。
(3)与下图内容相契合的古诗文名句,可以是“ ▲ , ▲ ”。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
歇后语俗称俏皮话,是汉语中很别致的一种语汇形式。其名称很符合其构造特点:它往往意在此而先言彼,语义重心在后,是歇而后语。歇后语要表达一个意思,一定要先描述一个与之有关的、俏皮有趣的物象画面让人去拷量、去参悟,而且一定要猜一猜、顿一顿,心理期待足够的时候再揭示要义所在,让人愰然大悟而拍手认同。这是歇后语的昧力。
歇后语前半段的构造设计如同展开一个谜语的谜面,多是描述生活中的常见物象,很接地气,有一定的地域特点和浓厚的人文色彩,因此,在汉语各方言中,都有一些具有地域特色的歇后语。比如,安徽沿淮地区的歇后语就从侧面展示了当地人的生活特点。安徽五河县盛产沱湖螃蟹,“螃蟹作揖————对夹(家)”就是 ① 当地临水特点 ② 形成的地域歇后语。由于地域相邻、生活方式趋同,安徽沿淮不同县市流传使用的歇后语很多是一样的,如“借钱买藕———窟窿套窟窿”;也有意思一样, ③ 表述稍有不同的,如阜南的“狗皮贴墙上————不像画(话)”在颍上、怀远等地变成了“狗皮贴到山墙上————不像画(话)”。总体来看,歇后语中的物象和民众的生活密切相关,或直白显豁,或曲折含蓄,诙谐机智而意味深长,或夸大其词而令人捧腹。
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将歇后语列入“藏词”。通常情况下,歇后语的前后两个部分俱全,前半段借用日常生活物象俏皮通俗地进行形象描述,已经含蓄地包含了其要表达的真实意思;后半段则用具体的语言符号揭示其真实意指。从结构上看,歇后语是一个整体,前半段相当于形式部分,后半段相当于意指部分,两个部分的深层含义是同一的。根据形式部分和意指部分的语义关联特点,歇后语可分为三类:比喻式、双关式和延伸式。另外,虽然歇后语别致委婉,但只是语言表达的调味品,运用要适当适量,用得太多反而会削弱它的独特。
18.下列选项中加点的词语感情色彩发生了变化,其中与文中“夸大其词”的变化不同的一项是(3分)
A.几个女人失望,也有些伤心,各人在心里骂着自己的狠心贼。
B.李总工冲着周围的年轻学生一笑,说道:“那我可就好为人师了,给你们指点一下,各位见笑了啊。”
C.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叹息,大概是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一直是在内战中大显身手呢?”
D.相对于其他三个季节,春天经历了生命从萌发到蓬勃的过程,所以我对春天的溺爱是从不掩饰的。
19.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虚词。(3分)
20.文中第一段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两处含错别字的词语并改正。(3分)
21.歇后语来源于生活,每则歇后语都有自己鲜明的特色,请举出材料之外的一则歇后语,并结合文段内容进行分析。(6分)
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并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3分)
三、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①有人说,了解事物之美,就要走近这种事物;但也有人说,要看到事物的美,那就不要走得太近。
②我的寓所后面有一条小河通莱茵河。我在晚间常到那里散步一次,走成了习惯,总是沿东岸去,过桥沿西岸回来。走东岸时我觉得西岸的景物比东岸的美;走西岸时适得其反,东岸的景物又比西岸的美。对岸的草木房屋固然比较这边的美,但是它们又不如河里的倒影。同是一棵树,看它的正身本极平凡,看它的倒影却带有几分另一世界的色彩。本来是习见不以为奇的东西,让雾、雪、月盖上一层白纱,便见得很美丽。
(朱光潜《“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1. C【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项,“西汉初年的江南即今江西、湖南长江以南部分”缩小范围,根据材料“这里的‘江南’主要指今江西、湖南的长江以南部分”可看出。B项,“迁至文化更加发达的江南”不合文意,材料一明确人口从“中原发达地区”迁至江南,但江南当时文化不及中原,“文化更加发达”与事实矛盾。D项,“专注于语言学和考古学”不合文意,从文中“各个学科都大有用武之地。比如……”可看出,“语言学”和“考古学”只是葛剑雄举的实例,而不是仅着眼于这两个方面。
2. 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本内容并梳理分析观点态度的能力。材料二提及的“古越语的词汇”“南宋时期的大规模移民”“明清时期的市镇经济”等,均是学术研究中的具体对象,体现的是论证的学术性(基于具体研究案例的严谨性),而非“文学性”。这些内容未涉及文学化的表达或情感化的描述。
3.①忽视环境根本改变 ②通过跨学科方法分析变迁节点 ③又要推动当代文化的创新表达评分参考:每处1分,意思答对即可。字数不符酌情扣分。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整合材料内容和情境补写的能力。第①处,根据材料二“这种偏差源于两个混淆,一是将文学想象的江南等同于历史真实,二是忽视环境的根本性改变”,再结合顿号前的“由于存在将文学想象等同于历史真实”和横线后面的“等问题”,可知应填写“忽视环境根本改变”之类的内容。第②处,从“结合气候史、遗传学、语言学、移民史等跨学科方法,我们可以更精确地分析文化变迁的节点”,再结合横线前后的表述,可知应填写“通过跨学科方法分析变迁节点”之类的内容。第③处,从“对于前者,我们要保护其独特性,尤其是依托自然环境的元素,比如水乡风貌、传统手工艺。对于后者,则要在现代化进程中寻找新的表达方式”,再结合横线前后的表述,可知应填写“又要推动当代文化的创新表达”之类的内容。
4.(示例1)问题:您认为当代人理解的“江南”与历史真实存在偏差吗
理由:①上文葛剑雄强调需明确江南文化的时空坐标,否则讨论会失焦。此问题承接该点,聚焦“当代人理解”与“历史真实”的关系。②下文葛剑雄回应“时空错位的认知偏差”,并提及“文学想象与历史真实混淆”,正对应问题中对“偏差”的探讨,契合访谈逻辑。
(示例2)问题:这种时空坐标不清晰的情况,是不是很容易让人们对江南文化产生认知上的偏差呢
理由:①上文葛剑雄强调需明确江南文化的时空坐标,否则讨论会失焦。记者问题需承接此点。②下文葛剑雄以“确实很容易产生时空错位的认知偏差”回应,说明问题应涉及时空坐标不清导致认知偏差的内容,这样既连贯上下文,又符合访谈逻辑。
评分参考:“问题”1分;“理由”每点1分,答对两点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的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行文逻辑和合理推断的能力。材料二围绕“江南文化”这一话题主要探讨了四个问题,本题是四个问题中的第二个,其他三个问题分别是“江南文化建设的着眼点”“未来江南文化研究建议”“当下江南文化描述”。结合第二个问题的前后语境,可判断这个问题和“江南(文化)”“时空坐标”“认知偏差”等关键词有关系。回答“理由”时,要注意联系上下文,使提出的问题合情合理。
5.①《兰亭集序》中“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的描写,体现江南适宜的自然环境孕育文化的特点,展现山水对文化的熏陶。②王羲之属南迁的琅琊王氏,雅集参与者为南迁文人精英,体现人口南迁中高素养群体对江南文化的推动。③雅集融合山水审美与文人创作,如“一觞一咏”,是江南文化中文学艺术活跃的体现,印证其文化形态的多样性。
评分参考: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的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材料内容和对比分析不同材料的能力。根据材料一“江南文化的物质基础是比较适宜的自然环境”“移民中的‘衣冠’,即宗室、贵族、官员、士人的比例很高,这些人又掌握着行政权力,拥有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传播能力和影响很强”“江南优美妩媚的自然环境和富足丰饶的物质条件使中华文明产生了更多的文化形态,发展得更丰富多彩”,再结合《兰亭集序》中的相关内容,可归纳出答案。
6. A【解析】本题考查分析鉴赏小说思想内容的能力。“营造出战斗一触即发的紧迫感”理解有误,应是“营造出战事渐逼渐紧的紧迫感”。
7. A【解析】本题考查分析鉴赏小说艺术特色的能力。“不仅有石云彪的有限视角,还有余副官等的全知视角”分析有误,小说整体采用的是第三人称全知视角,没有从“有限”到“全知”的视角变化。
8.①小说通过石云彪试图哄走雪无痕,后来想击毙雪无痕,最后留下雪无痕参战的叙写,烘托了石云彪的重情重义,使人物形象更立体,更丰满。②雪无痕对主人的忠诚、坚定与石云彪对国家的忠诚不渝、舍生忘死相映衬,使文本呈现出悲壮的审美风貌。③雪无痕对主人的忠诚超越生死,与战士“宁死不退”的精神高度契合,深化了主题。
评分参考:每点1分,答出三点给满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的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先看写了雪无痕什么。小说中石云彪试图哄走雪无痕,遭到雪无痕的拒绝,转而想击毙雪无痕,以免落入日军手中,却又不忍心下手,最后被雪无痕感动,决定留下它一起参战,石云彪的重情重义、良善的性格特点得以呈现,与后文的铁血无畏互补,使人物形象更多面,更立体。雪无痕对石云彪的忠诚、坚定与石云彪对国家的忠诚不渝、为国捐躯、舍生忘死相映衬,使文本呈现出悲壮的审美风貌。
9.①战场,即环境,《历史的天空》的战场在“812高地”,充满炮火硝烟;《荷花淀》的战场在“荷花淀”,宁静优美,充满诗情画意。②战争,即情节,《历史的天空》有血腥的厮杀,敌我殊死战斗,场面激烈壮观;《荷花淀》是伏击战、胜利战,充满了欢歌笑语、生活气息。③战士,即人物,《历史的天空》的战士是以石云彪为代表的不怕牺牲、与日军血战到底的抗日官兵,是职业军人;《荷花淀》主要刻画的战士是一群由持家守家、深明大义的传统农村妇女转变而成的女战士。评分参考: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的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比阅读不同“革命文学”写作特色的能力。文中多处对战场“812高地”进行描写,“一发炮弹在不远处的林子里爆炸,腾空而起的石块、泥土和折断的树枝在空中飘飘扬扬,纷纷坠落在脚边”“又一发炮弹在近处爆炸,飞起的弹片将石云彪身边的小树劈成两截”,可见战场充满炮火硝烟;而《荷花淀》的战场在“荷花淀”,宁静优美,充满诗情画意,是一首纯美的绝唱。在战争的具体过程即情节中,《历史的天空》有“闪电一般旋转飞舞的大刀”“嫣然开放如燃烧的玫瑰……数十副东洋躯体拉秧茄子般齐刷刷地滚下了山坡”等,多处有血腥的厮杀,敌我殊死战斗,场面激烈壮观;《荷花淀》只是伏击战,整个过程充满了胜利欢笑,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战士,即人物,《历史的天空》中有“团座”“独眼上校”,可见《历史的天空》的战士是以石云彪为代表的抗日官兵,是职业军人;《荷花淀》主要刻画的战士是由一群深明大义、顾全大局、思想积极、追求进步、具有家国情怀、持家守家的女子成长而来的。
10. BDH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原文标点)虽言则无愧,事非虚美,亦由视予犹父,门人日亲。
11. A【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和掌握文言知识的能力。“祁奚于是能举善矣”中的“善”是形容词作名词,有德行的人;“不如因善遇之”中的“善”是副词,“好好地”的意思。
12. 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概述文章内容的能力。B项,“才智中等以下的人因认识局限而会忘掉私念,这是一种普遍现象,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理解错误,根据材料二中“则自中庸以降,抑可知矣”可知,中等才智以下的人更会随意褒贬,做出偏私的行为。
13.(1)《商书》说:“不偏私不结党,王道宽广浩大。”大概说的就是祁奚啊!
(2)晋升辞退,奖赏惩罚,都是大家所公认的,自己在中间没有安放丝毫的私心。
评分参考:第(1)句,“党”和宾语前置句各1分,句意2分。第(2)句,判断句和介词结构后置句各1分,句意2分。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注意落实关键词,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第(1)句,党,结党;其祁奚之谓矣,大概说的就是祁奚啊,宾语前置句,应为“其谓祁奚矣”。第(2)句,皆众人所共然也,判断句;已不置豪发之私于其间,介词结构后置句,应为“己于其间不置豪发之私”。
14.①材料一中,用祁奚推举人才之例,说明只有有德行的人,才能推举类似他的好人。②材料二中,运用孔子、扬雄等例,说明举荐人才不需要回避与自己亲近的人,但在情感上还是会有所偏倚。③材料三中,直接说理,说明推举人才不能安放私心,而是只考察贤与不贤,让公众来推举,以公正来录用。
评分参考:答对一点给1分,两点给3分,三点给满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的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内容并概括要点的能力。解题时,先要找到问题的答题区间,进行分析探究,然后分条作答。
【参考译文】
材料一:
祁奚请求告老退休,晋悼公问谁来接替他。祁奚称道解狐,解狐,是祁奚的仇人,晋悼公打算任命解狐,他却死了。晋悼公又问祁奚,祁奚回答说:“祁午可以胜任。”这时羊舌职死了,晋悼公说:“谁可以接代他?”祁奚回答说:“羊舌赤可以胜任。”因此,晋悼公就派遣祁午做中军尉,羊舌赤为副职。
君子认为:“祁奚在这种情况下能够推举有德行的人。举荐他的仇人而不是谄媚。推荐他的儿子而不是自私。推举他的副手而不是结党。《商书》说:‘不偏私不结党,王道宽广浩大。’大概说的就是祁奚啊!解狐得到推荐,祁午得到安排,羊舌赤能有官位,设立一个官位而成全三件事,这是由于能够推举贤能的人啊!唯其有德行,才能推举类似他的好人。《诗》说:‘正因为具有美德,推举他的人才能和他相似。’祁奚就是这样的人。”
材料二:
将名字记载在史书上以流传后世,这是人之常情,虽然圣人没有私心,而君子也很正直。大概《易》创作的本意,并不在于记述史事,而孔子作《系辞》,却盛赞颜回,把他称作“殆庶”。虽然语言直白,所述之事不加虚饰,也是由于把孔子当作父亲一样来看待,门人们日益互相亲近,因此不是重要的言论,也随意地收录进来。等到扬雄寂寞冷清的日子,潜心学习的是典诰,对于扬雄年幼的儿子,蜀汉时期的那些贤人(指严君平、李仲元、郑子真、司马相如这一类人),扬雄的《太玄》《法言》,随意加以褒贬。虽说举荐有才学的人不需要回避与自己亲近的人,但在情感上还是会有所偏倚。以孔子这样睿智的先贤圣哲,扬雄这样的追随者,在著述时,还不能忘掉私念,那么中等才智以下的人,就可想而知了。如谢承的《汉书》偏私于吴、越,魏收的《代史》,对北魏大加夸赞,又哪里值得奇怪呢?
材料三:
我听说用人的,没有亲疏、新故之别,只考察贤与不贤。有的人未必是贤人,如果以亲朋故友的关系而被录用,这当然是不公道的;假如是贤人,因为亲朋故友的关系被舍去,也是不公道的。天下的贤人,当然不是一个人所能收尽的,如果一定等待平素认识,熟知他的才干德行再录用,那么所遗漏的贤人也就很多了。古代担任宰相的就不是这样,他让公众来推举,以公正来录用。公众说这是贤人,自己虽然不了解详细情况,但暂时任用他,等到他没有功绩再将他辞退,有功绩就提拔;所推举的是贤人就奖赏他,不是贤人就惩罚他。晋升辞退,奖赏惩罚,都是大家所公认的,自己在中间没有安放丝毫的私心。假如以这样的用心付诸行动,又有什么遗漏贤人和官不称职的毛病呢!
15. D【解析】本题考查综合理解和赏析诗歌的能力。“本诗描写之景深幽静寂”分析错误。根据诗中“下河阳”和“千门雪”可知,本诗描写之景应是“雄浑壮阔”。
16.①前句实写诗人寄发此诗信的时间、地点和气候,当时正值岁末,冰雪未融,河水里还流动着冰块。②后句虚写,想象信件在“草色新年”之际才会到达京城,转到朋友的手中。③首联虚实结合,通过腊月至新年的时序转换,折射盛唐文人以诗文求仕的普遍心态。
评分参考: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的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诗歌艺术手法的能力。解答时可紧扣首联虚实结合这一艺术手法,分别从上下句的虚实转换和诗人的思想情感等方面来进行分析。
17.(1)极天云一线异色 须臾成五采
(2)乃瞻衡宇 载欣载奔
(3)示例一:纵一苇之所如 凌万顷之茫然
示例二:玉鉴琼田三万顷 着我扁舟一叶
评分参考:每空1分,多字、漏字、错字等均不给分;第(3)题如有其他答案,只要符合要求,即可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本题默写时要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
18. C【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词语感情色彩的能力。文中的“夸大其词”是贬义转化为褒义。“狠心贼”“好为人师”“溺爱”都是贬义转化为褒义。而“大显身手”是褒义词转化为贬义词,表达了对敌机的讽刺。
19.①因 ②而 ③但
评分参考:每处1分,其他答案,符合语境的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掌握关联词的能力。“当地临水特点”是形成的原因,所以要运用一对表因果关系的关联词;第③处前面是“一样”,后面是“不同”,所以用表转折的关联词。
20.“拷量”应为“考量”;“幌然大悟”应为“恍然大悟”;“昧力”应为“魅力”。
评分参考:找出并改对一处给1分,找出并改对两处给3分。
【解析】本题考查辨别错别字的能力。题目只要求找出两处,所以不要多写,先找出自己认为写错的字,再选择自己最有把握的两个。
21.示例一:小葱拌豆腐———清二白;这则歇后语以生活用品为物象,语意曲折含蓄,小葱的葱根是白色的,葱叶是绿色的,豆腐是白色的,正好组成一青二白,“一青二白”又谐音“一清二白”,突出了人品的高尚,用语含蓄,耐人寻味,属于谐音双关式歇后语。
示例二: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这则歇后语,以物品为物象,富有智慧,泥菩萨过河,肯定会被水泡得不成样子,用来说明某人自身难保时就像泥菩萨过河一样,也令人在恍然大悟时捧腹不止,属于比喻式歇后语。
示例三:早开的红梅——一枝独秀;这则歇后语,以植物为物象,用语显豁,红梅早开,百花凋零,自然是一枝独秀,将夸赞之意明白地表达出来,令人乐于接受,属于延伸式歇后语。
评分参考:举出一则歇后语2分,分析出材料中提到的“描述生活中的常见物象,很接地气”“或直白显豁,或曲折含蓄,诙谐机智而意味深长,或夸大其词而令人捧腹”等特点2 分,分析出类型2分。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积累与知识迁移的能力。举一则歇后语需要学生平时的积累,分析则要依据材料内容,先找出材料中有关歇后语特点的内容,再结合所举的具体事例对应作答。
22.①“虽然歇后语别致委婉”修改为“歇后语虽然别致委婉”;②“用得太多反而会削弱它的独特”修改为“用得太多反而会削弱它的独特性”。
评分参考:每处错误修改正确给1分,两处都对给满分。如有其他修改方式,修改后无语病且不改变原意的可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错误:第一处为语序不当,将“虽然”移到“歇后语”之后;第二处为搭配不当,在“独特”后加“性”。
23.【写作提示】本题考查写作能力。
(一)材料解读
本次作文由材料、写作任务、写作要求三部分组成。材料是关于“事物认知与距离的关系”的内容。写作任务主要是“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写作要求:主要从标题、立意、字数等方面做了常规要求。
(二)写作任务
对于材料中“事物认知与距离的关系”的相关信息必须在行文中有具体的阐释或分析。考生可以结合材料,扣住“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来写作。
(三)立意参考
写作时,要注意分析“事物认知与距离的关系”的相关内容。从“了解事物之美,就要走近这种事物”的角度分析,可以立意为“走近事物,方能发现事物之美”“缩小距离,深刻了解事物的美”“走近事物方能深刻认识事物”等;从“要看到事物的美,那就不要走得太近”的角度分析,可以立意为“欣赏事物之美,要有距离感”“保持距离才会发现美”“用旁观者的眼光来看待事物”“距离,让美好的事物更美”“跳出事物方能看到事物的美”等;也可以从二者结合的角度分析,可以立意为“事物之美,关键在于要有发现的眼光,不在乎与自己距离的远近”“认知事物可从不同的角度来进行”等。当然,不管怎样立意,写作时要能够契合材料中的核心内涵。
【题意评分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