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新学说咨询部
编辑 / Flora
提到教育的“内卷”,多数人会立刻想到公立学校学生埋首题海、刷不完的试卷与模考。
可在国际教育赛道,“卷”早已换了一副更隐蔽的模样 —— 不是比谁做题多,而是比谁的马术考级更高、AMC竞赛名次更靠前、海外研学经历更亮眼。家长以为选了国际学校就能让孩子“轻松成长”,却发现孩子刚上10年级就被IB课程、CAS活动、竞赛备赛排满时间,每天写作业到凌晨,压力堪比“高三 + 研究生”。
今天我们就好好聊聊:国际学校的内卷如何从学生延伸到学校?过去的 “错路” 为何走不通?真正的反内卷,又该往哪个方向走?
先搞懂:国际赛道的内卷,是学生焦虑与学校跟风的双向叠加
很多人误以为国际学校的内卷,只是 “牛剑录取喜报刷屏”、“IBDP满分宣传” 的表面热闹,实则是升学市场倒逼下,学生焦虑与学校跟风的双向裹挟。
从学生端看,升学门槛的不断抬高,让“轻松”成了假象。
20年前,如果国际课程大考能取得较好成绩,即可拿到牛剑藤offer;10年之前国际课程大考成绩有好成绩之外,还要再拿几个国际学术竞赛或者科研背景提升背书;如今,即便成绩、竞赛双优,没有体育或文艺特长,想被藤校青睐依旧难如登天。
以IB课程为例,学生要应对6门学科的笔试、内部评估,还要完成CAS活动(创意、行动、服务)、TOK论文(知识理论)和EE拓展论文,平均每学期要提交近20份核心作业,有学生调侃“每天不是在赶due,就是在赶due的路上”。
这种“自我发展”的表象下,藏着的是“精神渡劫”般的学业压力。
而学生的焦虑,最终传导成了学校的“跟风内卷”。
为了吸引能冲击顶尖名校的绩优生,部分学校在11-12年级推出“百万奖学金”,专门挖其他学校的准牛剑/藤校苗子;有的学校为了显得 “课程丰富”,盲目开设十几种国际课程,却连专业师资都凑不齐 。
这些“用力过猛”的操作,看似是在“满足家长需求”,实则是学校为了争夺生源、提升“知名度”的被动跟风,不仅让家长难辨学校真实实力,更搅乱了教育行业的良性生态。
学校跟风的代价:两条弯路,越走越窄
当学生端的升学焦虑转化为学校间的“生源争夺战”,不少国际学校开始把“竞争”等同于“规模扩张”、“低价抢客”。
可这些看似能快速破局的方法,最终都走进了死胡同。
“卷规模”:扩张快,凉得更快
2018年前后,乘着资本东风,不少教育集团喊出“全国布局”的口号:从北上广深向二三线城市进军,自建校区、租赁场地、搞PPP合作、收购并购存量学校等...
这种“降维打击”让地方本土国际学校苦不堪言 —— 优质师资被高薪挖走,生源被低价抢走,有的学校开学半年就流失超半数学生。
但热闹背后藏着致命隐患:最近两年,“收缩”成了主旋律。有的集团一年内关闭3所校区,有的直接退出二三线城市市场。
究其根本,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是教学质量,而非校区数量—— 盲目扩张导致师资跟不上、管理混乱、课程落地走样,最终失去家长信任,只能 “拆东墙补西墙”,越亏越多。
“卷价格”:终究是饮鸩止渴
自2024年开始,因招生困境而下调学费的学校开始在全国各地陆续出现。
比如某所一线城市的老牌国际校,像餐厅一样推出“团购价”。3-5人同时就读可享受学费5折优惠,6-10人同时就读可享受4折优惠....
“团购价”后,原本将近30万的学费,最低可达到10万。
但这样,国际学校的高端标签还保得住吗?家长们会买账吗?这种策略,能真正解决国际学校的招生困境吗?
教育从来不是低价就能赢的行业,靠降价抢生源只会压缩教学投入,最终损害的是学生利益。这种和传统制造业一样的“低价内卷”,早已和国家“反内卷、提品质”的政策方向背道而驰。
破局方向:反内卷不是“不卷了”,而是换个维度“卷价值”
新学说认为,国际学校的反内卷,不是“躺平不竞争”,而是要跳出“学生卷背景、学校卷规模/价格”的恶性循环,回归“学生需要什么、学校能提供什么”的本质,从“低质量内耗”转到“高质量竞争”。
课程要“定制化”:别再搞“千校一面”
国际教育与公立教育的核心差距在于个性化与定制化。
但现在很多学校的课程表长得几乎一样 ——IBDP+AP+A-Level“三选一”,再加点马术、高尔夫“标配特长课”。其实,真正的差异化应该像 “点餐” 一样灵活:
对有STEAM天赋的学生:开设AI编程、机器人研发、量子物理启蒙等前沿课程,甚至对接高校实验室资源;
对偏人文社科的学生:设计“全球议题辩论班”、“跨文化调研项目”,比如组织学生实地考察“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撰写深度调研报告;
比如北京鼎石学校,不仅开设了极具口碑的英文戏剧、中文戏剧课程,还打造了知名的文学剧场,定期邀请国内外著名作家进校园开展交流活动。为偏人文社科学生搭建了一片优质成长土壤。
按家庭需求分层:依据家庭支付能力和教育诉求,划分高净值家庭、中产家庭、特色赛道家庭,提供不同的课程套餐。比如给中产家庭推出“A-Level核心3科 +1项特长”的高性价比套餐,避免家长为不必要的课程买单,既能减少内部竞争,又能覆盖更广泛市场。
技术要 “真落地”:别让AI只当个“打卡工具”
现在很多学校号称 “智慧校园”,但实际只用AI做考勤、查作业,没完全发挥技术的价值。真正的 “技术赋能” 应该解决教育的 “痛点”,比如:
招生环节:用大数据分析学生的兴趣、能力,推荐适合的课程方向,避免 “学生选了不喜欢的课,读半年就转轨”;
教学环节:通过AI批改作业,把老师从重复劳动中解放出来;
家校沟通:开发“家校共育平台”,实时同步学生的课堂表现、项目进度,甚至生成“个性化成长报告”,让家长不再只盯着“分数”。
品牌要“有内涵”:“名校合作”别只贴个 logo
很多学校喜欢宣传“和某某海外名校合作”,但家长细问“合作能给学生带来什么”,却答不上来。真正的品牌建设,要靠“实打实的口碑”。
在这方面,新学说给出20字要诀,仅供参考。希望不要让学校品牌建设沦为水中花镜中月,徒有其表无有其实。
精准定位:不盲目跟风“牛剑藤校摇篮”,而是找到自己的特色。
提升教育质量:把钱花在教育质量上 —— 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优化课程体系、丰富校园文化。教师每周的教研时间、学生的满意度、毕业生的大学适应力,这些才是品牌的 “硬底气”。
强化传播:不只会发“录取喜报”,更会讲“学生成长故事”。有的学校每年举办“学生成果展”,让学生展示科研项目、艺术作品,还邀请毕业生回校分享“大学如何适应”,这种真实的故事比冰冷的数字更有说服力。
深圳万科梅沙书院《梅沙人物志》系列视频,多位2025届毕业生,回望在梅沙的每一步成长。
注重口碑建设:家长的“口口相传”比广告更有效。有学校建立“家长体验官”制度,让家长参与课程设计、教学评估,家长感受到学校的用心,自然会主动推荐给身边人。
最后,我们想说,反内卷的本质,是回归教育的初心。
国际学校反内卷,不是“停止竞争”,而是告别“为了卷而卷”的内耗。从“卷规模、卷价格”到“卷课程、卷技术、卷品牌”,本质上是从“拼流量”回归到“拼教育本质”。
未来,能在反内卷浪潮中活下去的国际学校,一定是那些“沉下心做教育”的学校:它们不追求“规模最大”,但求“课程最适合学生”;不标榜“学费最低”,但求“每一分钱都花在教学上”;不炫耀“录取喜报”,但求“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成长节奏”。
毕竟,教育的终极目标,从来不是培养“一模一样的优等生”,而是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独一无二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