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阅读(72分)
(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问一:习近平总书记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说:“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您认为我们应该如何理解文化自信?如何看待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
乔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中华文化繁荣兴盛。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习近平总书记还讲了,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
我认为,一个民族,正因有大量的、各门类的作品传播下来,才形成了自己的文化传统和血脉。这种文化传统和血脉形成了一个民族的性格,这种性格的底蕴说到底就是取决于文化传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当代中国文艺的根本,是中国文艺想象力的不竭源泉和深厚土壤。中国文艺只有把自己的根系深深地扎向生于斯长于斯的这块土地,从中华文化中汲取灵感和智慧,才能书写当代文艺的辉煌篇章。离开了民族文化的根,创作的作品就难以长大。
问二: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您如何看待中华民族的自信?
乔羽:我们去看现当代中国歌词创作出现过的三次高潮:一次是在三十年代抗日救亡运动兴起之时,大批抗战歌曲有如黄河之水,汹涌澎湃,成为抗日救亡的战鼓和号角,激发了中华民族的爱国热情,鼓舞了中华儿女的抗日斗志。另一次高潮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五十年代出现的,词作家、作曲家和全国人民一样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欢欣鼓舞,他们把人民群众翻身解放的喜悦写进了歌曲,在人民中广为传唱。再一次高潮是从十一届三中
全会以后到现在。改革开放给我们的祖国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华民族为伟大的复兴而努力奋斗的精神和卓越成就,给艺术家带来了更加广阔的创作空间。回顾这个历史,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歌词艺术的发展,始终与中国人民的历史变革密切联系着,在每个历史时期,都代表着人民的心声,唱出时代的强音。我相信,所有的歌词作者,都会无负于时代,都会为时代写出洪亮的歌、优美的歌、感人肺腑的歌、使人上进的歌,用这些歌去鼓舞人民奋力完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大业。
问三:从《诗经》到《楚辞》到唐诗宋词元曲,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诗歌,有着其独有的特征、表现形式、精神风貌。( )
乔羽:如果我的歌词有可取之处,那就是我注意在不同时代写人民群众心里的真实情感。不论在什么时候,我都要去表达这个时代人民大众心底最美好的感情。
《我的祖国》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写的。那段时间,电影《上甘岭》导演邀我写一首插曲。开始我写不出来,但当时电影已经拍完,只等着歌词。有一天,长春下大雨,我在招待所散步,就突然想到不久前见到的长江。我是山东人,过去只看过黄河,小麦、高粱熟悉得不行,可从没见过水稻。头一次看到两岸一片片稻田,长江滚滚的气势,既令我惊叹不已,又让我为之震撼,感慨新中国的蒸蒸日上,于是,“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从心头奔涌而出。
问四:拥有家国情怀的作品,最能感召中华儿女团结奋斗。您一生创作一千多首歌曲,用歌表达对祖国的感情。您怎么看待这些作品?
乔羽:艺术无国界,但艺术家有祖国。艾青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乡,每一个人都有属于命里注定的民族,不管你后来怎样,人的血管里都流淌着这个民族的血液。你没有理由不属于她,也没有理由不报效她。所以我曾说,艺术家应该是有两个翅膀的大鹏鸟,一个翅膀代表的是坚定不移的爱国心,一个翅膀代表的是光辉灿烂的作品。你不热爱生你养你的土地,怎么会有对这片土地孕育的文化艺术的热爱和创造呢?
为人民说话,为祖国说话,为生你养你的这片土地说话,是作家神圣的职责。我找到了一个属于自己的爱国的方式,为我深爱着的祖国写歌。我作为一个歌词创作者,在写关于祖国的歌词时,最先考虑的是大多数人的感情,让大家唱着这支歌,享受美,创造美,珍惜美,同时就会产生一种情感:为了这美好的国家,为了让河流改变模样,自己得为她多做一些贡献。
问五:您认为创作得和人民群众相联系,而不能脱离人民群众,您能和我们说说您在这方面的体会吗?
乔羽:我一向不把歌词看作是锦衣美事,高堂华屋。它是寻常人家一日不可或缺的家常饭、粗布衣,或者是虽不宽敞却也温馨的小小院落。我就不大喜欢太玄、太深、大众都不大理解的东西。我喜欢写普通的生活,那是比海还深还广的东西。纵观中国的歌词史,歌词始终没有脱离群众,始终没有脱离中国人民,始终踏着中国历史的脚步,因此它在很健康地发展着。
我们的艺术家,什么时候和群众心贴心,文艺什么时候就是一派繁荣,反之,人民群众
就不买账。作家把读者当上帝,演员把观众当上帝,这也是说的艺术与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好作品首先把握两条:一是照顾大多数人的感情;二是要让普通老百姓一听就明白,一听就喜欢。
问六:请您给广大党员干部题写一段寄语。
乔羽:爱我中华。我这一辈子写的主旋律,以《爱我中华》为代表,就是爱祖国,爱党,爱人民。所有的歌合到一块儿一个主题的话,就是爱我中华。
-摘编自《中国大家》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乔羽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当代中国文艺的根本,离开民族文化的根,创作就会失去生命力,应该警惕外来文化的冲击。
B.乔羽引用艾青的诗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可以增强观点的说服力和权威性,但缺少解释,影响了访谈的思想性。
C.问六后乔羽“爱我中华”的寄语,既是对党员干部的期望,也是乔羽一生创作主题的总结,呼应了前文关于家国情怀的论述。
D.在设计访谈问题时,采访者为了确保整个访谈内容的集中与深入,删繁就简,紧紧围绕“乔羽的歌词创作技巧”这一话题展开。
2.下列关于访谈文体特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全篇采用“问答式”的对话体,兼具口语化的表达和书面语的严谨性,同时,问题与回答的层层交互,又体现了访谈的互动性。
B.采访者提问时使用“您如何理解”“请结合”等引导语,既体现了对受访者的尊重,又明确了话题的方向,语言礼貌且具有引导性。
C.访谈中采访者应主动输出观点,而非仅提问,否则会导致对话缺乏碰撞,如材料中主持人未对“文化自信”表态,使访谈深度不足。
D.乔羽的回答中“我写不出来”“家常饭、粗布衣”“我就不大喜欢”“不买账”等表述,体现了访谈语言真实通俗和贴近生活的特点。
3.根据原文内容,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内容,每处不超过10个字。(3分)
迄今为止,乔羽业已创作了一千多首歌曲。时光流转,而歌声未消。这些经典歌曲仍然在每一代中国人心底传唱,仍然在每一寸中华大地上回响。他说,“艺术家应该是有两个翅膀的大鹏鸟,一个翅膀是坚定不移的爱国心,一个翅膀是光辉灿烂的作品。”正是因为他对这片土地的热爱,才有了他对这片土地滋生的文化艺术的热爱和创造,才有了 ① 。采访中,乔羽兴之所至,开喉歌唱。从《让我们荡起双桨》到《我的祖国》,从《难忘今宵》到《爱我中华》,眉发苍白,又满目深情。
乔羽自幼就受到 ② ,文化的根深深地扎在他幼小的心里。但他未曾排斥新事物,也 ③ 。《说聊斋》、《思念》、《大风车》、《算盘歌》······在他的歌词中,既有传统底蕴,也有着现代浪漫,既有着盎然童趣,也有着幽默诙谐。
4.根据上下文,问三提出的问题可能是什么?请写出一个并阐述理由。(4分)
5.1984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舞台上首次响起《难忘今宵》,这首经典作品由乔羽作词。请结合材料和歌词内容,分析这一作品是如何体现乔羽的创作理念的。(6分)
《难忘今宵》:难忘今宵,难忘今宵,不论天涯与海角,神州万里同怀抱。共祝愿祖国好,祖国好。共祝愿,祖国好,共祝愿,祖国好。告别今宵,告别今宵,不论新友与故交,明年春来再相邀。青山在,人未老,人未老。青山在,人未老,青山在,人未老。共祝愿,祖国好,共祝愿,祖国好。
(二)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6~9题。
文本一:
黄河东流去(节选)
李準
过了“芒种”,天仍然没有落一滴雨。小麦绝收已经成了定局。
海老清每天到地里看着,稀稀落落的麦子长得只有一筷子高,叶子就渐渐变成了枯黄颜色。有的麦子棵上还勉强结出一个小穗儿来,看去有枣核那么大。当海老清剥开这些穗儿看时,里边却是空的。
“就是现在天落下来雨,也不行了!”海老清自言自语地叹息着。
村子里各家小户开始疏散自己家的人口。有的人家把未成年的男孩子送到洛阳当学徒,有的背上木匠家具远去湖北、四川谋生。还有些人家把十几岁的女儿,换上一件干净布衫,送到婆家去当“童养媳”。
“逃荒不如减口”。对于度荒的经验,海老清这一辈子也算经历过十几次了。可是现在他是逃荒在外乡,一无亲戚,二无朋友,要是给雁雁找个人家童养出去,他实在难以割舍。将来落叶归根还要回老家,把女儿寻在外乡,会别扭一辈子。可是实在没有别的办法。去年打的一点荞麦,眼看快吃完了。两头牲口因为没有料喂,也饿成骨头架子了。海老清想着:人不能减,牲口是“张嘴货”,无论如何不能再喂了。他和雁雁商量说:
“雁雁,明天咱把咱的马和驴都牵到集上卖了。咱喂不起了。现在弄点粮食,人还要带皮吃,哪有料喂它们。另外,就是草咱也喂不起了。咱这匹老马一天一篓子草,剩那点麦秸,不够它半月吃,将来饿倒了,抬不起来才不好办。”
雁雁说:“先把马卖了,把驴子剩下。万一天下雨了,咱连一头牲口也没有,秋庄稼怎么种?”
老清长叹了口气说:“我看这个老天爷是瞪住眼了。现在顾人要紧。”
第二天一大早,海老清牵着两头牲口到集上去了。牲口市上的牛、驴、骡、马,拴的不少,买主却没有几个。经纪人过来搭了搭价,海老清吓了一跳,两个月来牲口行情大跌,那头毛驴,据经纪人说,最多能卖上三十块钱。至于那匹老瞎马,只有卖给“杀坊”,最多也不过卖十块八块钱。
小晌午时候,驴子先卖掉了。是界首来的两个驴贩子买去的。他们看了看这头驴的牙口,刚换过六个牙,身板虽然瘦了一点,口还算年轻。他们把价钱出到三十块钱上,再也不添了。经纪人死拉活拖,张罗了半天,算是卖了三十二块钱。除了佣金,海老清净落了三十块钱。驴子卖了以后,那匹老瞎马却没有人问津,一直等到日头偏西,牲口绳上的牲
口渐渐都牵走了,那匹马仍孤单单地垂着头站在那里,看着海老清蹲在地上抽烟。
傍晚时候,海老清牵着那匹老马回家了。黯淡的夕阳把他和马的影子拖得长长的,饥饿的乌鸦在他的头上盘旋着叫着,海老清觉得有些晦气,他向乌鸦吐了一口唾沫。
第二天,海老清又把老马牵到市上来了。
经纪人看见他说:
“又牵来了?”
“可不。”海老清不好意思地说,“百货中百客。要不是天旱,我还真不卖。别看它口老,种庄稼还能拉独犁独耙。”
经纪人说:“老哥,旧皇历不能看了,眼下能下四指雨,你这马就卖二十块钱。可是雨在哪儿哩?叫我说卖给“杀坊'算了。这一张马皮还能卖四五块钱。”
海老清听他说着马皮,心里有些难受。他说:“给“杀坊'我不卖。我这匹马给我出过大力,我不能送它去再挨一刀。”他说着眼睛有些红了。
经纪人看着这个老头怪实诚,就对他说:
“你把缰绳拴得高一点,拴得高一点,马就看精神了。像这样耷拉着头闭着眼,像座焰火架子一样,谁也不会要。”
海老清听着他的话,把马缰绳往高处拴了拴,把马头高高吊起,经纪人替他喊叫起来:
“谁要?谁要?就这一匹大灰马,十块钱!眼不瞎,腿不瘸,长套短套,三天水草。谁要?谁要?”
经纪人在高一声低一声地喊着,几个买牲口的贩子转过来看了一眼,连口也不看就又转走了。到了中午,那匹马忽然卧倒在地上,因为缰绳拴得高,把脖子吊得太长,就像上了吊一样。
海老清赶快跑过来,吆喝着让马站起来。经纪人用鞭杆敲着喊着,催它站起来,可是那匹马只是闭着眼睛伸着脖子,任他踢打喊叫,硬是站不起来。
经纪人这时劝着海老清说:
“老海!我看这马你牵不走了。赶快卖给“杀坊'算了。这年头人的命都还顾不住,你还顾牲口的命?趁现在还有口气,要是没有气的时候,才没法办呢。”
海老清看着马的样子,确实有些危险。他后悔这两天没有喂它一把料,要是能喂一把料,总不至于倒在地上起不来。可是他还不忍心卖给“杀坊”。几年来这匹老马就像他的一个朋友,它是那样忠实,又是那样听话,它是那样落落大方而有德性。平常播种耕地时候,种子就摆在它的嘴边,不管再饿,它从来不去偷吃一嘴。它好像知道这是主人的种子,种子要长出丰收的庄稼。每逢打场碾场的时候,它领着驴子拉石碜,一挨着一转着圈,根本不用人喊号头招呼。它也从不在麦场里拉屎拉尿,总是等着卸套以后,拉到应该拉的地方。它好像真的通了人性。
如今它老了,其实也还没有真正老,而是饿老了。再把它送到“杀坊”吃一刀,把它的肉拿到秤盘上一两一两地卖出去?海老清觉得自己实在做不出来。他决不能这样做。
“老海,怎么样?”经纪人催着他说:“是舍不得吗?你就是今天牵回家,明天也牵不来了。舍不得叫人家宰,你自己得宰。反正早晚是一刀菜。”
海老清忽然瞪着两只带血丝的眼睛,像乞求又像命令地说:
“老弟,我卖给你!你就买下它吧,我卖给你!”
经纪人不解地说:“你卖给我?”
我 ..”他眼中涌满了泪水,话也说不下去了。海老清又颤颤巍巍地说:“是啊,卖给你,你怎么样处置它都行,我不能!······我······
经纪人似乎懂得了他的心情,他自言自语地说了一句:“真是“百人百姓',世上什么人都有!”他又问着,“我给你多少钱呢?”
海老清说:“随便!你给多少钱都行,我决不争。我只是要把它交个家。”
经纪人嘘了口气,从腰里的皮钱包里取出十块钱说:“你拿去吧!我给你咬的牙印,我还给你这个价钱。佣钱也不收了!你把马笼头取下来。”
海老清模模糊糊地说:“笼头还取下来?”
经纪人说:“是啊,卖梨不卖筐,卖马不卖缰',这是规矩。明年年景转过来,我再帮你买头好牲口。”
海老清说:“谢谢你的吉庆话!”
就在他取掉马笼头时候,那匹马睁开眼了,它用左眼看了海老清一眼,嘴唇翕动了一下。它想用舌头舔舔海老清的手。海老清没有敢让它来舔。他像个罪犯,掂着马笼头默默地走了。
(李準《黄河东流去》有删改)
文本二:
风中之树-对一个杰出作家的探访(节选)
孙荪
以20世纪30年代蒋介石“以水代兵”炸开黄河花园口,致使黄水泛滥,酿成历史上罕见的一场浩劫为背景,以黄泛区难民的流浪迁徙到重回家乡为叙述线索,从纵的时间角度以编年史的方式写了难民“八年离乱”期间连续遭受水、旱、蝗三大浩劫的苦难生活史,从横的角度像全景电影似的,展现了广大地域的生活场景。
这就在述说一个又一个催人泪下而又令人义愤填膺的故事的同时,展示了那个苦难的时代和特定地域人们生活的真相,以文学的形式把这段历史铸成了铁案,具有不可磨灭的认识价值。与当今世界上任何国度和地区的难民比较起来,中国黄泛区难民生活的史与诗,都是独具特色的。他们的独特遭遇和在非人境遇下所体验到的、所表现出来的人的情绪、情感、心理状态、精神境界以及人际、人天关系状况,具有某种人类学价值。
[注]《风中之树-对一个杰出作家的探访》是孙荪以李準为研究对象所著。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本一开头写“天仍然没有落一滴雨”与“小麦绝收已成定局”,既点明旱灾的严峻,也交代了海老清被迫卖牲口的沉重背景。
B.文本一多次写到牲口市上“买主却没有几个”“没有人问津”,意在通过环境的冷漠无情,反衬海老清对老马难以割舍的温情。
C.文本一写老马“用左眼看了海老清一眼,嘴唇翕动了一下”,此处对马的眼神与动作的描写,象征了牲畜在灾荒中的灵性觉醒。
D.文本二指出黄泛区难民史具有“人类学价值”,主要指难民们在极端生存境遇下展现出的独特生产生活方式和民间互助传统。
7.关于文本一中海老清这个人物,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海老清认可“卖梨不卖筐,卖马不卖缰”的规矩留下马笼头,体现了他对农耕传统伦理的恪守与对恢复生产的信心。
B.海老清在卖牲口时“顾人要紧”的现实考量,与雁雁不忍舍弃驴子以备“秋庄稼”耕种的生产需要形成了冲突。
C.海老清卖驴后坚持不将老马卖给“杀坊”,愿意低价转让给经纪人,这表明他在灾荒重压下仍对老马有不忍之心。
D.海老清被迫卖掉曾为家庭“出过大力”的老马,内心充满自责与愧疚,“像个罪犯”正是这种强烈负罪感的写照。
8.赏析文本一画线句子中细节描写的妙处。(4分)
9.文本二强调小说“展示了那个苦难的时代和特定地域人们生活的真相”,请联系两则文本谈谈“真相”的具体体现。(6分)
(三)阅读III(本文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10~14题。
材料一:
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赵氏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太后不肯,大臣强谏。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左师公曰:“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曰:“无有。”曰:“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曰:“老妇不闻也。”“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太后曰:“诺,恣君之所使之。”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
(节选自刘向《战国策·赵策四》)
材料二: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节选自《谏太宗十思疏》)
材料三:
时世宗享国日久,不视朝,深居西苑,专意斋醮。廷臣自杨最、杨爵得罪后,无敢言时政者。四十五年二月,瑞独上疏。帝得疏,大怒,抵之地,顾左右曰:“趣执之,无使得遁!”宦官黄锦在侧曰:“此人素有痴名。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帝默然。少顷复取读之,日再三。为感动太息,尝曰:“此人可方比干,第朕非纣耳。”
(节选自《明史·海瑞传》)
材料四:
君有过失者,危亡之萌也;见君之过失而不谏,是轻君之危亡也。夫轻君之危亡者,忠臣不忍为也。三谏而不用则去,不去则身亡;身亡者,仁人所不为也。是故谏有五:一曰正谏,二曰降谏,三曰忠谏,四曰戆谏,五曰讽谏。孔子曰:“吾其从讽谏矣乎。”夫不谏则危君,固谏则危身;与其危君,宁危身;危身而终不用,则谏亦无功矣。智者度君权时,调其缓急而处其宜,上不敢危君,下不以危身。故在国而国不危,在身而身不殆。
(节选自刘向《说苑·正谏》)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而不及A今令有功于国B一旦C山陵崩D长安君何以自托E于赵F老臣以媪为长安君G计H短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强,音qiǎng,竭力、极力,与《劝学》中“筋骨之强”的“强”读音、意义均相同。
B.“以为”省略宾语“之”,与《过秦论》中“自以为关中之固”的“以为”用法不同。
C.趣,赶快、赶紧,与《兰亭集序》中“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的“趣”意义不相同。
D.其,大概、恐怕,表推测,与《师说》中“余嘉其能行古道”的“其”意义不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左师公认为长安君没有建功不应享厚禄挟重器,建议赵太后为长安君从长计议。
B.材料二魏征提出“见可欲则思知足”等“十思”规谏,主张君主应当以德政垂范天下。
C.材料三海瑞冒死上疏,准备后事,决心以死谏君,世宗先怒后思,终被海瑞的忠诚感动。
D.材料四刘向认为,臣子发现君主过失应进谏,但方式需谨慎,讽谏是最为正确的选择。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2)为感动太息,尝曰:“此人可方比干,第朕非纣耳。
14.《说苑》中提到劝谏有五种,请分析正谏(直言不讳)、戆谏(刚直果敢)在材料一、二、三中是如何体现的。(5分)
(四)阅读IV(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次韵黄斌老晚游池亭二首·其一
黄庭坚
路入东园无俗驾,忽逢佳士喜同游。
绿荷菡萏稍觉晚,黄菊拒霜①殊未秋。
客位正须悬榻②下,主人自爱小塘幽。
老夫多病蛮江上,颇忆平生马少游③。
[注]①拒霜:拒霜花,农历九月霜降时开放。②悬榻:东汉陈蕃任太守时,专为高士徐孺子设一榻,徐来则放下,去则悬起,以示礼遇。③马少游:东汉名将马援之弟,淡泊名利,向往乡里安稳生活。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无俗驾”“喜同游”,既有对游园者趣味的认可,又有遇佳士的欣喜。
B.颈联的上句运用典故称赞主人待客诚挚,下句暗示其孤高,不与宾客同乐。
C.尾联交代了诗人被贬蛮江的处境,表达了他对淡泊安稳生活的向往之情。
D.全诗围绕“游池亭”的所见所感展开,运用了记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
16.标题往往能为理解诗歌提供线索。请结合《次韵黄斌老晚游池亭二首》和《登快阁》的具体诗句,分析标题对诗歌内容和主题的提示作用。(6分)
(五)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小明向老师请教“思与学”的关系时,老师引用《劝学》中“ ”两句来启发他。
(2)《红楼梦》第三十四回中黛玉拿着宝玉所赠旧帕思绪纷纷,这其中的原因与《诗经·静女》中“ ( ”两句表达的意思一致:重要的不是礼物,而是送礼物的人。
(3)与右图内容相契合的古诗文名句,可以是 ,”。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
文字是中华文化的根脉,是记录时代、交流情感和绵延思想的重要载体。从神秘抽象的结绳刻甲到古朴雄浑的钟鼎篆文,从纸张之上的墨香晕染到活字印刷的批量复制······汉字,历经数千年风雨,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流光溢彩的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绵延不绝,离不开这横竖撇捺的支撑。
触屏时代,文字书写和传递瞬息完成。屏幕里“对方正在输入”的提示,取代了曾经手写信件的“展信舒颜,见字如悟”;笔记本上蜜蜜麻麻的课堂笔记,电子文档中条理 清晰、可随时修改的纪录替代。但提高效率的同时,提笔忘字的困扰也随之而来。当前,中小学生书写姿势不标准、笔画笔顺不规范、非纸笔化书写导致书写能力弱化等现象较普遍。一些中小学课堂上,幻灯片课件多了,黑板板书少了;电子作业多了,手写作业少了。
拉长时间的维度,书写的演变始终与现代社会的革新紧密相连。纸和笔的发明让书写变得普及,印刷术的出现让文字传播速度空前加快,互联网的兴起更是引发了信息革命。与传统方式相比,智能书写工具能精准分析笔画形态,为学生提供一对一即时反馈;书法教学软件汇集海量名家字体,为学生提供更丰富多元的字体范例和书写技巧讲解。因此,规范汉字书写教育,既要立足数千年华夏文明的璀璨瑰宝,也要增强数字赋能,探索现代技术手段助力规范汉字书写教育的新模式。
一撇一捺写成人,( )。王羲之自幼苦练书法,终成一代大师,其书法作品《兰亭序》成为传世经典。颜真卿怀着对安史之乱的愤懑、对侄儿离世的悲痛,一笔挥就《祭侄文稿》,彰显出他深厚的家国情怀、民族风骨。
书写教育,教的不只是结构笔顺。见字如见人,每一笔的起承转合,都蕴含着对美的追求与欣赏,每一字的间架结构,皆彰显着为人处世的态度与风范。
18.文中划横线句子有三处错别字和一处语病,请找出并修改。(4分)
19.结合第三段,为学校“重视汉字书写”活动撰写宣传语,要求体现“传统与现代结合”的理念,不超过20个字。(4分)
20.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处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书写教育的核心,并不是把字写好,而是通过笔墨传递文化精神。
B.书写教育的核心,不仅是把字写好,更是传递文化精神与人格力量。
C.把字写好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通过书写让他们理解文化内涵。
D.把字写好固然重要,而文化精神的传承才是书写教育的终极目标。
21.下列成语中,最适合形容“提笔忘字”现象背后人们对汉字书写疏离状态的一项是(3分)
A.格格不入 B.日渐式微 C.敬而远之 D.渐行渐远
22.“福”字由“示”和“酉”组成,“示”多表示祭台,“酉”多表示酒坛。请指出下图“福”字间架结构类型、造字方法和文化寓意。(4分)
三、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修辞立其诚”,首先要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张岱年《修辞立其诚》
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卢延让
什么时候和群众心贴心,文艺什么时候就是一派繁荣。-乔羽(见阅读I)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6届高三9月起点考试
1. C
解析:A项“应该警惕外来文化的冲击”错误,无中生有;B项“影响了访谈的思想性”错误,引用艾青诗句增强了访谈的文学性和思想性;D项“紧紧围绕‘乔羽的歌词创作技巧’这一话题”错,本文访谈问题还包括文化自信、民族自信、家国情怀等多个话题。故选C。
2. C
解析:访谈的核心是呈现受访者的观点,材料中采访者通过“您如何理解”“您怎么看待”等提问引导乔羽表达,自身不直接表态,是尊重受访者主体性的体现,反而能聚焦核心观点,并非“深度不足”,故C项错误。
3.
①众多经典作品②优秀传统文化熏陶③愿意与时俱进/愿意推陈出新
解析:第①空应填入“优秀/经典/灿烂的作品”等相关语句,与前文“一个翅膀是光辉灿烂的作品”相照应。
第②空后“文化的根深深地扎在他幼小的心里”提示此处需填“文化的根”的来源。原文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当代中国文艺的根本”,故填“优秀传统文化熏陶/影响”。
第③空前“但他未曾排斥新事物,也……”中,“也”表并列,提示前后内容应一致,均体现对“新”的接纳;原文“中华文明……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此处应填“与时俱进”或“推陈出新”,与“不排斥新事物”呼应。
评分参考:每空1分,共3分。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4.
问题示例1:您认为当代歌词创作应如何体现时代特征?(问题示例2:您的创作是如何反映时代精神的?问题示例3:请问您是如何在歌曲中表达时代的?问题示例4:您如何看待我们新时代的歌词创作?)
理由阐释:①问题前采访者的引导语明确提出“时代特征”这一核心话题;②乔羽的回答核心是“注意在不同时代写人民群众心里的真实情感”,两者都指向歌词创作与时代的关系;③从访谈整体上看,问一和问二从传统文化、文化自信提问,问三作为前两问的延续,从宏大主题转向创作实践,逻辑连贯。
解析:问题需明确指向“时代特征”与“创作方法”的关联,如“您如何在创作中体现时代精神?”“当代歌词应如何反映时代风貌?”等,体现对上下文逻辑的精准把握。
评分参考:问题2分,理由每点1分,任答两点即可。
若所填问题为“您的歌词有哪些独到之处”,可酌情给1分。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5.
①表达时代人民心底最美好的情感。《难忘今宵》作为春晚结束曲,歌词“难忘今宵,难忘今宵,不论天涯与海角”,表达了除夕夜全家团圆、举国同庆的共同情感,是对改革开放初期大众心声的精准捕捉。
②以作品践行家国情怀。“神州万里同怀抱”“共祝愿祖国好”直接抒发对祖国的热爱与祝福,呼应乔羽“为我深爱的祖国写歌”的主张,体现他用作品感召民族团结的追求。
③追求通俗易懂、贴近生活。“不论新友与故交,明年春来再相邀”,关注群众生活中的聚散离合;“共祝愿,祖国好”如同日常对话般易于理解和传唱,体现了“歌词是寻常人家家常饭”的创作观。
④根植传统文化,体现文化自信。如《难忘今宵》继承古代诗词押韵传统,“宵”、“角”、“抱”、“好”等字押ao韵,体现了乔羽“从中华文化中汲取灵感和智慧”的主张。
解析:题干要求结合材料与歌词分析《难忘今宵》对乔羽创作理念的体现,可以从乔羽回答的内容分析。
评分参考:每点2分,任答三点即可。
第④点从“反复”“重章叠唱”等角度分析,也可给分。
6. A
解析:B项“意在通过环境的冷漠无情,反衬海老清对老马难以割舍的温情”错,意在表现灾荒下经济崩溃的普遍困境。C项“象征了牲畜在灾荒中的灵性觉醒”错,老马的动作描写是为刻画海老清的不舍与愧疚,并非象征“灵性觉醒”。D项错误,文本二中“人类学价值”主要指难民在极端生存境遇下所呈现出的独特情感体验、伦理抉择及精神境界等,而非“生产生活方式和民间互助传统”这种表层的、物质性的社会生存方式。
7. A
解析:A项并非体现他拥有更高层次的对农耕伦理的恪守,过度解读;文中亦未体现他对恢复生产的信心,反而通过经纪人的客套话(明年年景转过来)及海老清“像个罪犯”默默离开的描写,表明他内心充满无奈与绝望。
8.
①麦穗看上去“枣核大”,但内里“空的”,将小麦绝收的惨状具象化,凸显旱灾的严重;②通过海老清“剥开”的动作,体现他对收成的期盼与绝望,增强画面的感染力;③麦穗里面是“空的”,既表现小麦绝收的现实,又体现了海老清希望的落空。
解析:本题考查细节描写的作用,从内容(灾情)和情感(人物心理)两方面分析,“枣核大”的视觉对比与 “剥开” 的动作细节是关键。
评分参考:每点2分,任答两点即可。
9.
①苦难时代的真相:旱灾导致小麦绝收,海老清卖牲口换粮,直观展现天灾下生存资源枯竭、生存底线被迫压低的现实;20世纪30年代蒋介石“以水代兵”炸开黄河花园口,人祸致使黄水泛滥。
②特定地域的真相:黄泛区村民视牲口为农耕命脉,如雁雁主张留驴,“逃荒不如减口”的经验流传,体现该区域因频发灾害形成的地域真相。
③人们生活的真相:海老清对老马既不舍卖杀坊又最终无奈出售,展现灾难中人们面临情感与选择的真实困境。
解析:苦难时代紧扣“干旱绝收”和蒋介石“以水代兵”,特定地域紧扣“黄泛区”,生活真相紧扣海老清的情感与选择。
评分参考:每点3分,任答两点即可。
若从人性真相角度出发作答,也可得分。
10. BDF
11. A
解析:意义读音均不同,“筋骨之强”的“强”,音qiáng,强健。
12. D
解析:材料四并未明确说讽谏是最正确的选择。
13.(1)全面做到这十件应该深思的事,弘扬这九种美德,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挑选好的意见而听从它。
(2)他被(奏章内容)感动得叹息,曾说:“这个人可以和比干相比,只是我不是商纣王罢了。”
评分参考:(1)弘,光大;善,形容词作名词,好的意见;各1分,句意2分。
(2)为,被动;第,只是;各1分,句意2分。
14.
①材料一左师公直接阐明长安君“位尊而无功”的后果,使赵太后明白让长安君立功的重要性,体现正谏直言不讳的特点;
②材料二魏征毫不避讳地列出“十思”,每一条都精准对应一种帝王常见的过失或潜在危机,体现正谏直言不讳的特点;
③材料三海瑞明知进谏会触犯皇威,却毫不退缩,“市一棺”“诀妻子”,做好必死准备,体现了戆谏刚直果决的特点。
解析:“降谏”(态度温和),“忠谏”(忠心诚恳),“正谏”(直言不讳),“戆谏”(刚直果敢),“讽谏”(委婉晓谕)。结合题干中“正谏”“戆谏”的含义,根据三则材料中人物的言行,正确判定其劝谏类别并简要分析。
评分参考:“左师公”“海瑞”事例分析正确各2分,“魏征”事例分析正确1分。
15 B
解析:“暗示其孤高,不与宾客同乐”错。
16
①《次韵黄斌老晚游池亭》内容上,“次韵黄斌老”暗示内容含对友人的应答,“晚游池亭”提示诗歌写傍晚游池亭的情景,如“绿荷菡萏稍觉晚”绘池亭晚景,“忽逢佳士喜同游”写与友人同游;主题上“晚游池亭”隐含闲适之情,“次韵”体现与友人的情谊,“颇忆平生马少游”呼应标题闲游场景,暗含对恬淡生活的向往。
②《登快阁》内容上,“登快阁”提示诗歌写登高所见所感,如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绘登阁壮阔之景;主题上,登阁抒怀,“此心吾与白鸥盟”凸显对归隐闲适的追求。
解析:标题对内容的提示,直接锁定核心场景(“晚游池亭”“登快阁”),诗句围绕场景展开具体描写,“次韵”明确交际语境。标题对主题的提示,场景与动作(“游”“登”)暗示情感基调(闲适、畅快),引导理解诗人对恬淡生活的向往。
评分参考:每点3分。其中内容2分,主题1分。若诗句中出现错别字不扣分。
若从内容上和主题上分别作答,正常评分。
《登快阁》主题上若从“快阁”之畅快,联系“痴儿了却公家事”作答,也可得分。
17.(1)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2)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评分参考:每答对一空给1分,有错别字该空不给分。
(3)示例一:烟柳画桥,风帘翠幕。(柳永《望海潮》)
示例二: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贺知章《咏柳》)
示例三: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示例四: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诗经 小雅·采薇》)
示例五: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二首 其一》)
示例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评分参考:每答对一空给1分,有错别字该空不给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符合要求,即可给分。
18.
错别字修改:“悟”改成“晤”;“蜜”改成“密” ;“纪”改成“记”。
语病修改:在“电子文档”前加“被”。
解析:“课堂笔记”是本句主语,还未说完,主语变成“电子文档……记录”,另起炉灶,加一个“被”,让“课堂笔记”做主语,句子完整。
评分参考:每点1分;语病修改写“被电子文档中条理清晰、可随时修改的记录替代”或“电子文档中条理清晰、可随时修改的记录,替代了笔记本上密密麻麻的课堂笔记”均可给分。
19.
示例一:承千年笔墨魂,融数字新活力。
示例二:融数字之力传笔墨魂。
解析:需包含“传统(笔墨)”与“现代(数字)”元素,语言简洁有感染力。
评分参考:体现传统1分,体现现代1分,紧扣汉字书写活动主题2分。
20. B
解析:从上下文整体逻辑看,文段核心围绕“规范汉字书写教育”展开,前文强调其需兼顾传统与现代技术,后文则深入阐释书写教育的深层内涵,因此括号内句子主语应是“书写教育”,排除CD。A选项“并不是……而是……”否定了把字写好的意义,只突出书写传递文化精神的一面,与文本内容不符。
21. D
解析:渐行渐远指原本在一起或关系密切的人或事物,逐渐地分开、疏远,此处最贴切。
22.
间架结构:左右结构;
造字方法:会意;
文化寓意:“示”代表祭祀神灵,“酉”代表美酒,美酒是古代重要的祭品。组合起来表示用美酒祭祀神灵,祈求得到保佑和赐福。
评分参考:间架结构1分,造字方法1分,文化寓意2分。
23.
一、材料解读
三则材料从不同维度指向“创作的本质与准则”,形成相互补充又富有张力的关系:
“修辞立其诚”(张岱年):强调表达的根本是 “真实思想”,指向创作的 “内核真诚”,是前提与基础。
“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卢延让):聚焦表达的 “技艺打磨”,体现对语言形式的极致追求,是真诚思想的载体。
“和群众心贴心,文艺一派繁荣”(乔羽):将真诚与技艺的价值延伸至 “受众联结”,强调创作需扎根群众、回应时代,是文艺创作的终极意义。
二、参考立意
真心炼句,为传民声
立诚炼字凝真意,民为根基谱华章
真诚为魂,锤炼为翼,方抵人心
三、整体要求
文风端正,文脉清晰,文气顺畅。思想积极向上,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切合题意,符合试题的材料、情境与任务要求;观点明确,逻辑严密,结构严谨,论证充分,思考具有独立性;表达准确流畅,合理运用词语、句式、修辞等。
四、评分要求
(一)切入分:45分
(二)评分要有区分度,每位阅卷教师要敢给高分,也敢打低分。
(三)整体要求:文风端正,文脉清晰,文气顺畅。思想积极向上,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切合题意,符合试题的材料、情境与任务要求;观点明确,逻辑严密,结构严谨,论证充分,思考具有独立性;表达准确流畅,合理运用词语、句式、修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