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学生将迎来新版教材,新教材将更加重视思维和阅读!为了方便广大学生在暑假预习新学期的课本知识,我们整理了2025新北京版四年级数学(上册)一电子课本,以图片的形式呈现给大家,希望对同学们的暑期学习有所帮助。
以下是部分内容截图,完整信息请查看 PDF 文件
四年级数学的核心价值,在于完成 “具象运算依赖” 到 “抽象思维自主” 的关键跨越,同时为五、六年级的复杂知识学习筑牢根基。这一阶段的重点可精准浓缩为四大模块,每个模块都围绕 “能力培养” 与 “知识应用” 双目标展开,清晰指向后续学习需求:
一、数与代数:运算能力的 “攻坚升级期”
作为四年级数学的 “核心引擎”,数与代数直接决定计算能力的扎实度,核心目标是跳出 “机械计算”,实现 “懂算理、会巧算、保准确”。
核心任务是突破 “万以内数” 的认知边界,掌握亿以内(及以上)数的读写技巧 —— 借助 “分级法”(如将 “709000800” 分为 “亿级 7、万级 0900、个级 0800”)避免读写漏零;熟练进行单位改写(如 “6780000” 改写成 “678 万”,“90500000000” 改写成 “905 亿”);灵活运用 “四舍五入法” 求近似数(如 “84320” 近似到万位为 “8 万”,“85670” 近似到万位为 “9 万”)。关键是理解 “十进制计数法” 中 “相邻计数单位进率为 10” 的本质,比如 “10 个一万是十万,10 个一千万是一亿”,避免数位混淆导致的计算错误。
重点是理解五大运算律的 “本质意义”,而非死记公式:加法交换律(交换加数位置,和不变,如 “36+58=58+36”)、加法结合律(凑整简化,如 “27+49+51=27+(49+51)”)、乘法交换律(交换因数位置,积不变,如 “25×14=14×25”)、乘法结合律(拆数凑整,如 “125×32=125×8×4”)、乘法分配律(分拆计算,如 “(20+4)×25=20×25+4×25”)。关键是能主动识别 “可巧算” 的算式,比如 “101×56=100×56+1×56”“78×99+78=78×(99+1)”,通过运算律减少计算步骤,降低出错率。
核心是理解小数的 “实际意义”(如 “0.8” 表示 “8 个 0.1”,“2.35” 表示 “2 个 1 和 35 个 0.01”),掌握小数的读写规范(如 “0.046” 读作 “零点零四六”,“三点零七” 写作 “3.07”)、大小比较技巧(如 “0.6>0.58”,突破 “小数位数多 = 数值大” 的误区),以及简单的小数加减法(如 “4.2+1.35=5.55”,必须对齐小数点)。重点是建立 “小数与分数” 的初步关联(如 “0.5=5/10”),为五年级小数乘除学习埋下伏笔。
二、图形与几何:空间观念的 “启蒙构建期”
该模块的核心是从 “直观看图形” 升级为 “精准描述、规范操作”,培养初步的空间逻辑思维,为后续几何证明打基础。
首先要明确直线(无端点、无限延伸)、射线(1 个端点、单向无限延伸)、线段(2 个端点、有限长度)的本质区别,避免混淆;其次掌握角的分类标准 —— 锐角(小于 90°)、直角(等于 90°)、钝角(90°<钝角<180°)、平角(等于 180°,注意 “平角是角不是直线”)、周角(等于 360°,注意 “周角是角不是射线”);最后要熟练使用量角器(牢记 “两重合”:中心点与角的顶点重合、0 刻度线与角的一条边重合)量角、画角,比如精准画出 “120° 的钝角”“45° 的锐角”,确保度数误差在允许范围内。
关键是抓住两类图形的 “本质区别”:平行四边形需满足 “两组对边分别平行且相等”(长方形、正方形因符合这一特征,属于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梯形需满足 “只有一组对边平行”(“只有” 二字是关键,避免与平行四边形混淆)。同时要学会规范画 “高”—— 从图形一条边上的任意一点向对边作垂线,这点与垂足间的线段即为高,比如给平行四边形画高时,需标注 “对应的底”(如 “以 AB 为底的高”),避免高与底不匹配的错误。
核心是掌握 “方向 + 距离” 的二维定位法:能结合 “东、南、西、北、东北、东南、西北、西南” 八个基本方向,搭配 “偏角”(如 “北偏东 40°”“西偏南 25°”)和 “距离”(如 “150 米”“300 米”)精准确定物体位置,比如 “公园在学校北偏东 30° 方向 200 米处”;同时能根据位置信息描述路线图,比如 “从家出发,向东走 100 米到路口,再向东北走 150 米到书店”,过程中要注意方向转换的准确性,避免 “南辕北辙”。
三、统计与概率:数据分析意识的 “萌芽培育期”
该模块的重点不是 “会画统计图”,而是 “能通过数据解决实际问题”,培养 “用数据说话” 的思维习惯。
需掌握单式条形统计图(呈现一组数据,如 “班级同学喜欢的水果分布”)和复式条形统计图(对比多组数据,如 “男、女生喜欢的运动对比”)的绘制要点 —— 横轴标 “类别”、纵轴标 “数量”、条形宽度一致、复式图需配清晰图例(如 “红色代表男生,蓝色代表女生”)。更重要的是 “解读数据”:能从图中提取 “最多 / 最少数据”(如 “喜欢苹果的同学最多,喜欢香蕉的最少”)、“数据差值”(如 “喜欢篮球的男生比女生多 5 人”),并结合实际提问(如 “为什么喜欢跳绳的女生比男生多?”),避免 “只画图不分析” 的形式化学习。
关键是掌握平均数的 “双重属性”:计算方法上,牢记 “平均数 = 总数量 ÷ 总份数”(如 “6 名同学的数学成绩分别是 92、88、95、90、85、94,平均分 =(92+88+95+90+85+94)÷6=90.5”);意义理解上,要知道平均数是 “移多补少的结果”,能反映一组数据的 “整体水平”(如 “班级平均分 90 分,说明多数同学成绩在 90 分左右”),但不能代表 “个体情况”(如有的同学考 100 分,有的考 80 分)。同时要了解生活中的应用场景(如 “比赛打分去掉最高分和最低分”,避免极端数据影响公平性),能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如 “求小组平均每天植树棵数”)。
四、数学广角:逻辑思维与策略意识的 “培养关键期”
该模块的核心是 “跳出计算,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重点培养逻辑推理与策略优化能力。
关键是理解 “时间优化” 与 “策略优化” 的本质:“沏茶问题” 中,需明确 “能同时做的事”(如烧水时洗茶杯、找茶叶),避免 “串行操作” 浪费时间,最优流程是 “洗水壶→烧水(同时洗茶杯、找茶叶)→沏茶”;“烙饼问题” 中,需遵循 “每次尽量多烙” 的原则(如烙 3 张饼时,交替烙 “1 正 2 正→1 反 3 正→2 反 3 反”),用最少次数完成任务。重点是培养 “全局规划” 思维,而非死记步骤。
核心是学会两种实用解法:“列表法”(适合数字较小时,如 “鸡兔共 5 只,脚 14 只”,通过列表枚举鸡兔数量找答案);“假设法”(通用方法,如假设全是鸡,先算 “总脚数差”,再用 “每只兔比鸡多的脚数” 调整,即 “兔的数量 = 脚数差 ÷2”)。关键是理解 “假设→计算→调整” 的推理过程,培养 “数学建模” 意识,而非套用公式。
总结:四年级数学核心重点的 “3 个核心目标”
熟练掌握大数乘除笔算、运算律巧算,确保计算准确率达 90% 以上,为五年级小数乘除、六年级分数四则运算扫清障碍;
能准确识别、操作几何图形,用数学语言描述位置与方向,具备初步的空间想象能力,为后续立体几何学习打基础;
能通过统计分析数据、用优化策略解决问题,从 “被动做题” 转向 “主动用数学”,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抓住这四大模块与三个核心目标,就能避开 “盲目刷题” 的误区,精准定位学习重点,让四年级数学学习既 “扎实” 又 “高效”,真正实现从 “学数学” 到 “懂数学、用数学” 的过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