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版七年级生物学(上册) 电子课本可以方便大家随时随地预习或复习课本知识,为此,我们找到了北京版七年级生物学(上册) 新教材电子书教材的全部内容,以高清图片的形式呈现给大家,希望能够提高大家的学习效率。
如需全套电子课本PDF版,请关注公众号“桃李文库”回复:“电子课本”
北京版七年级生物学(上册) 新教材电子课本在线阅读(此为截图版,获取是高清版)
提高 9 年级学生化学实验的动手能力,核心是 “从基础操作规范入手,结合‘模仿 - 实践 - 反思’的步骤,在安全前提下让学生多动手、多思考”。9 年级化学实验以 “基础操作(如药品取用、加热)” 和 “简单制备实验(如氧气、二氧化碳制取)” 为主,动手能力的提升需兼顾 “操作熟练度”“实验逻辑” 和 “安全意识”,具体可从以下 4 个维度展开:
一、先 “学规范”:吃透基础操作,避免 “盲目动手”
9 年级学生初次接触化学实验,易因 “操作不规范” 导致实验失败或安全风险(如打翻药品、烫伤),必须先让学生明确 “每一步操作的标准和原因”,再动手实践。
1. 用 “可视化工具” 拆解基础操作
将抽象的操作步骤转化为 “图文 / 视频”,让学生清晰知道 “怎么做、为什么这么做”:
重点操作拆解示例(以 “固体药品取用” 和 “酒精灯加热” 为例):
实验操作 规范步骤(图文 / 视频拆解) 背后原因(让学生理解 “为什么要这样做”)
块状固体取用(如大理石) 1. 试管横放;2. 用镊子夹取固体放在试管口;3. 缓慢竖起试管,让固体滑到试管底部(“一横二放三慢竖”) 1. 试管横放:避免固体砸破试管底部;2. 缓慢竖管:防止固体掉落或粉末沾在试管壁上,影响反应;
酒精灯加热 1. 点燃:用火柴点燃,禁止 “灯对灯” 引燃;2. 加热:用外焰加热(火焰三层:外焰 > 内焰 > 焰心);3. 熄灭:用灯帽盖灭,禁止用嘴吹 1. 禁止灯对灯:防止酒精洒出引发火灾;2. 外焰加热:外焰温度最高,提升加热效率;3. 灯帽盖灭:防止灯内酒精挥发,下次难点燃;
工具推荐:
课本中的 “实验操作示意图”(让学生对照图记忆步骤);
短实验视频(如人教版化学配套的 “基础操作微课”,5-8 分钟 / 个,直观展示操作细节,如 “胶头滴管垂直悬空滴加”“过滤操作的‘一贴二低三靠’”)。
2. 课前 “预演”:用 “口诀 + 模拟” 熟悉步骤
实验前让学生通过 “口诀记忆” 和 “无药品模拟操作”,提前熟悉流程,减少课堂失误:
口诀记忆:将复杂操作简化为口诀,如 “过滤操作” 口诀:“一贴(滤纸贴漏斗内壁)二低(滤纸低于漏斗口、液面低于滤纸边缘)三靠(烧杯靠玻璃棒、玻璃棒靠三层滤纸、漏斗下端靠烧杯内壁)”;
无药品模拟:让学生用 “空试管、空烧杯、模拟药品(如小石子代替块状固体、面粉代替粉末固体)” 在课桌上模拟操作,老师巡回指导,纠正 “试管竖放加固体”“胶头滴管伸入试管” 等错误动作。
二、多 “亲动手”:从 “简单实验” 开始,积累操作熟练度
动手能力的核心是 “实践”,但需遵循 “从易到难、循序渐进” 的原则,让学生在成功的体验中积累信心,避免因实验太复杂而放弃。
1. 课堂实验:确保 “人人参与,分组协作”
9 年级化学课堂实验多为 “小组合作型”(4 人 / 组),需避免 “少数人动手,多数人围观”,可按 “角色分工” 让每个人都参与操作:
角色分工示例(以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 实验为例):
角色 负责操作 培养能力
药品管理员 取大理石(块状固体)、稀盐酸(液体),按实验要求量取(如用试管取少量稀盐酸) 固体 / 液体药品取用规范
装置搭建员 组装发生装置(试管 + 单孔塞 + 导管)、收集装置(集气瓶 + 玻璃片) 仪器连接与组装能力
操作执行者 向试管中加药品、点燃木条检验 CO₂(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木条熄灭则满) 核心操作执行与实验现象观察
记录员 记录实验步骤、现象(如 “大理石表面产生气泡”“木条熄灭”),整理实验报告 实验观察与数据记录能力
老师职责:巡回各组,重点关注 “操作不熟练的学生”,如发现 “加稀盐酸时试管未倾斜”,及时手把手纠正(握住学生的手,指导试管倾斜 45°,让稀盐酸沿管壁流入)。
2. 家庭小实验:利用 “生活用品” 延伸实践
课堂实验时间有限,可布置 “安全易操作的家庭小实验”,让学生在课外继续动手,巩固操作能力:
推荐家庭实验(安全无风险):
区分硬水和软水:用肥皂水(超市购买)分别滴入自来水和煮沸后的水,观察泡沫多少(硬水浮渣多、泡沫少,软水泡沫多、浮渣少)—— 练习 “液体滴加”“现象观察”;
探究铁生锈条件:用 3 枚铁钉,分别放在 “干燥试管(仅空气)”“装满水的试管(仅水)”“半水半空气的试管(水 + 空气)”,观察一周内铁钉生锈情况 —— 练习 “试管取用”“实验控制变量”;
自制简易净水器:用塑料瓶(剪去底部)、棉花、活性炭(鱼缸用)、细沙、小石子,按 “棉花→活性炭→细沙→小石子” 的顺序分层放置,向其中倒入浑浊的水,观察过滤后的水是否变澄清 —— 练习 “过滤原理应用”“装置搭建”;
注意事项:提前明确 “禁止使用危险药品”(如酒精、强酸强碱),实验后让学生拍 “操作过程视频” 或 “实验结果照片”,课堂上分享交流,增强成就感。
三、善 “找问题”:通过 “反思 + 纠错” 提升操作精准度
动手能力不仅是 “会做”,更是 “能做好、能发现错误并改正”。需引导学生在实验后 “复盘操作”,从 “失败实验” 中总结经验,避免重复犯错。
1. 实验后 “即时反思”:围绕 “3 个问题” 展开
每次实验结束后,留出 5-10 分钟让学生小组讨论,回答以下 3 个问题,梳理操作中的问题:
本次实验中,哪些操作是规范的?为什么?(如 “加块状固体时试管横放,避免了试管破裂”);
哪些操作不熟练或出错了?原因是什么?(如 “胶头滴管伸入试管,导致试剂污染 —— 忘记‘垂直悬空’的要求”;“加热时试管底部接触灯芯,导致试管炸裂 —— 没记住‘外焰加热’”);
下次做类似实验,如何改进?(如 “下次滴加液体时,先将胶头滴管悬在试管口上方 1cm 处,再挤压胶头”;“加热前先调整酒精灯高度,确保试管底部对准外焰”);
老师引导:选取典型错误案例(如 “过滤时液面高于滤纸边缘,导致过滤失败”),让学生上台 “重新模拟正确操作”,强化记忆。
2. 建立 “实验错题本”:记录 “操作失误” 与改进方法
让学生专门用一个本子记录 “实验操作错误”,格式如下:
实验名称 操作失误描述 失误后果(如实验失败、安全风险) 正确操作及原因 下次注意事项
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 试管口未放棉花,直接加热 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堵塞导管 试管口放一团棉花 —— 防止高锰酸钾粉末随氧气流进入导管,避免堵塞或污染集气瓶 组装装置时,先在试管口放棉花,再塞单孔塞
稀释浓硫酸 将水倒入浓硫酸中,而非浓硫酸倒入水中 浓硫酸遇水放热,导致液体飞溅,烫伤皮肤 将浓硫酸沿烧杯壁缓慢倒入水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 —— 浓硫酸密度大,先沉入水底,搅拌可散热,防止局部过热 稀释时 “酸入水”,绝对不能 “水入酸”
使用方法:每次实验前翻阅错题本,重点看 “下次注意事项”,避免在同一处犯错;月考 / 期中前复习错题本,强化 “规范操作” 的意识。
四、强 “安全观”:在安全框架内放开动手,消除恐惧
9 年级学生可能因 “害怕药品有毒、担心仪器易碎” 不敢动手,需通过 “明确安全规则、熟悉应急处理” 让学生消除恐惧,放心操作。
1. 课前 “安全培训”:明确 “3 个必须”
每次实验前,用 3-5 分钟强调安全规则,让学生牢记 “3 个必须”:
必须穿实验服、戴护目镜(防止药品溅到衣服或眼睛,护目镜重点在 “加热、滴加液体” 实验时佩戴);
必须按规定用量取用药品(如液体药品取 1-2mL,固体药品盖满试管底部即可,避免浪费或过量反应产生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