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一个特殊的时间坐标——第十二个烈士纪念日。在这个以国家名义设立的特殊纪念日里,我们停下脚步,向人民英雄敬献花篮,郑重地纪念为了国家和人民利益而英勇牺牲的烈士们。
将烈士纪念日设置在国庆节的前一天,并非偶然的日程安排。早在1949年9月30日,在新中国举行开国大典的前一天,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决议,在北京天安门外,建立一座人民英雄纪念碑。当天下午,全体代表举行了纪念碑的奠基典礼,表达了对牺牲先烈的哀思。时隔65年,在2014年8月25日,全国人大常委会以法律的形式将9月30日这个特别的日子设定为国家烈士纪念日。从此,9月30日不再是日历上的一个普通日期。每年这一天,国家领导人都会出席向人民英雄敬献花篮仪式。
为什么一定要在开国大典前,举行人民英雄纪念碑奠基礼?为什么要在举国欢庆的节日前,进行一次沉痛的缅怀?有网友说出了很多人的心声:因为很多革命先烈倒在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没能看见日出,却燃烧自己点亮血色天幕,为我们迎来了日出。
在庆祝胜利之前缅怀牺牲,恰恰构成了一个完整而深刻的精神仪式。它让欢庆不再有任何浮泛的喧嚣,让喜悦扎根于深沉的历史土壤,让人人都更加懂得:饮水思源,不忘初心。
这两个紧紧相连的日子,也正昭示了我们的国家从苦难到辉煌的艰难历程,让每一个国人都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从哪里来,我们的出发点在哪里。
据不完全统计,近代以来有约2000万名烈士为国捐躯,他们在硝烟弥漫的战场、祖国建设的热土、保家卫国的一线冲锋陷阵、抛洒热血,为了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英勇牺牲。由于战争环境、历史条件所限,许多人甚至未能留下姓名。
通过这个肃穆的纪念日,在庄重的仪式与深切的追思中,许多英烈的名字和容貌,也会不断闪回人们的脑海里。譬如李大钊戴着脚镣,从容走向绞刑架,坚信“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杨靖宇在冰天雪地中与日寇周旋,牺牲后胃里只有棉絮、草根;“81192收到,我已无法返航,你们继续前进!”“海空卫士”王伟的报告声,冷静而坚定;还不满19岁的陈祥榕留下一句“清澈的爱,只为中国”,为不丢失一寸国土英勇战斗直至壮烈牺牲……他们一直在以“舍我其谁”的大无畏、大勇毅提醒着我们,不要忘记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怎么来的:没有他们的奋斗、牺牲,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没有过去多年来这些英雄的奋斗和牺牲,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岁月静好。
互联网上一直流传这句名言:如果一个民族不崇尚英雄、不尊重英烈,这个民族是没有出息、没有希望的,也很难再出英雄,更难造就英雄辈出的局面。所以,在国庆前夕以国家的名义纪念烈士,也是一场深刻而庄重的价值塑造。它明确地告诉所有人:这个国家和人民永远不会忘记那些为之奋斗、牺牲的人。
烈士们不仅仅是纪念碑上的那一笔一画,从迎回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的专机穿越云层,到以英雄名字命名的街道、学校承载着人们的日常记忆,我们正在全社会,尤其是在年轻一代心中,树立起民族的脊梁与标杆。这清晰地定义了我们的民族崇尚什么、珍视什么、倡导什么,并经年累月铸牢我们最广泛的奋斗共识。
烈士们虽身不在,但他们并没有离开,只是转化了另外一种存在方式,进入后人的记忆、情感、思维,并在现实中不断锤炼、濡染,成为一种富有生命力的精神。这种精神,让我们自我审视、自我警醒,并激励我们每一个人都担负起自己的人生使命,活出时代大潮下我们应该的样子。
欣慰的是,就在我们的身边,那些守护平安的人民警察,奔赴偏远山区的支教老师,逆行冲向火场的消防勇士,以及无数在平凡岗位上默默奉献的普通人,在他们的身上,我们依然能看到、感受到那股向英雄和烈士致敬的浩然之气。
而这也是对先烈最有力量的告慰。
今天的我们,在铭记怀念同时,更需将这份敬意与传承,融入我们前行的每一步。
撰稿|瞭望评论员 见微(胡兰兰)
图片|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