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超常发挥是多少考生梦寐以求的结果,可对有些人来说,这种超常发挥却成了一颗定时炸弹,直到毕业才意识到自己有多后悔,一名浙大的女毕业生,在网上哭诉自己的遭遇:早知道是这种结果,选浙大还不如去普本。
高分考入名校就一定是人生最优解吗?或许对于其他人来说答案是肯定的,但对于这位女生来说,她宁愿自己高考少考一百分,都不想面对如今的结果。
当年高考,这位女生以684分的高分被浙江大学录取,这个分数在当年确实相当亮眼,家长和女生都满心欢喜,觉得手握浙大的通知书,就等于握住了光明的未来。
即便684的分数在浙大内部竞争力不足,她被调剂的熬了植物保护这个冷门专业,也丝毫没有影响一家人喜悦的心情,当时的他们只看到了浙江大学这块金字招牌,却没意识到专业选择同样影响人生命运。
而这颗后悔的种子也终于在四年后的毕业季生根发芽了,毕业后,女生发现自己所学专业在社会上几乎找不到对口工作,即使是考公务员,自己的专业也根本找不到对口的好岗位,而"三不限"岗位又竞争异常激烈,现实的打击让她开始后悔。
曾经引以为豪的浙大文凭,此刻反而成了一种无形的压力,就连女同学的父母也忍不住开始后悔抱怨:"要是当年少考100多分,上个师范院校,现在至少能安安稳稳当老师。"
而女同学更是直言:“如果早知道浙大毕业是这种结果,自己当初宁愿揣着684分的成绩去普本,也不会选择来浙大”,可见考公梦碎对女同学的打击有多大。
浙大的光环成了后悔的源泉,可名校的光环没有错,真正让女生陷入困境的,是个人规划和现实认知之间的不清晰,她既不了解冷门专业的就业方向,也不清楚哪些专业适合考公,自然做不出最适合自己的决策。
被冷门专业困住的名校学子不在少数,他们之中有人后悔也有人选择打破现实的困境,但无论怎么选,相信每个有类似经历的同学都会在内心问自己:如果能回到当初,是继续选择名校冷门专业,还是选择水平稍低的院校、但就业指向更明确的专业?
平衡高校和专业之间的选择,关键在于正确评估自己的能力和明确自己的目标。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特点和需求,对于学习能力强、自我驱动力高的学生,即使进入名校冷门专业,也可以通过辅修、双学位或跨专业学习来拓宽自己的发展路径。
但如果是那种自主学习能力一般,或者对未来职业规划已有明确目标的同学,相比之下选择一所就业导向明确的普通本科院校更合适。
反之,如果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一般,或者对未来职业规划已有明确目标,那么选择一所就业导向明确的普通本科院校可能更为适合。师范类院校、医学院校等专业性强的学校,不仅能为学生提供清晰的就业路径,毕业后还能能直接对接相关行业。
但最好的选择依据还是自身的兴趣和偏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对某个专业真正感兴趣,即使它暂时不热门,长期发展也可能超出预期,但现在的考生最大的问题就是不知道自己对什么感兴趣。
在备考之余,可以多了解不同专业的学习内容、就业方向,只有了解专业的数量足够多,才能最大可能帮助同学们找到自己真正感兴趣、也适合自己的专业,较少后悔的可能。
(所有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